- 相關推薦
望洋興嘆出自典故-望洋興嘆成語解析
導語:所謂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成語是漢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
望洋興嘆出自典故_望洋興嘆成語解析
成語典故
古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莊子·秋水》
譯文
秋天按時到來,千百條河川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里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
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于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tài),茫然地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己了!@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經(jīng)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jié)義,開始我不相信。現(xiàn)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險,我將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huán)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為它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被拘束于狹隘的教育。現(xiàn)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倹]有變化;無論干旱水澇,大海永遠沒有感覺。這就是大海勝過江河水流之處,海水不能以容量來計算,但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象太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nèi),不就象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里嗎?整個國家在四海之內(nèi),不是象太倉中的一粒細米嗎?世上的'物類數(shù)以萬計,人只是萬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許多人,生長了許多谷物糧食,通行著許多舟船車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象馬身上的一根毛嗎?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繼承和爭取的,講仁義的儒者所擔憂的,講任勞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這些東西?墒遣膮s為了節(jié)義之名而辭讓不受,仲尼為了顯示多知博聞而講個不停,這是他們在自我夸耀,不是像你剛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樣嗎?”
典故啟示
這個典故寓意深刻,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成語解析
望洋興嘆
原意
《流沙河認字》第055頁解:成語“望洋興嘆”易生誤解,以為“望洋”就是望著海洋,嘆其浩渺無際。不知道“望洋”為連綿形容詞,義寓聲內(nèi),不可扣這字講,所以也允許作“望陽”或者“望羊”。望也不是望觀,以音求之,當即“惘”也。望洋者,迷惘之貌也,既非非用目視不可,亦與海洋無涉。
釋義
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興:產(chǎn)生。本意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如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夠,而感到無可奈何。
【望洋興嘆出自典故-望洋興嘆成語解析】相關文章:
望洋興嘆出自哪里?08-04
成語望洋興嘆的同義詞06-23
望洋興嘆的近義詞06-26
那些出自典故的成語07-04
望洋興嘆的同義詞06-26
成語的典故和解析07-04
苦肉計的成語典故及用法解析07-04
不恥下問的解析及成語典故07-04
四字成語的典故與解析07-04
信口雌黃的成語典故解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