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遇見哲學(xué)之后隨筆
最近總是看到“哲學(xué)使我們智慧”之類的話,突然想到,當(dāng)年師父收我做徒弟的時候,要求必須讀完至少一本哲學(xué)書,我于是“生吞活剝”了一本——《蘇菲的世界》,而時至今日,我才真正領(lǐng)會到師父的用意。
哲學(xué)的作用在于為我們提供接近真相的途徑,或者說為我們指明通向真相的方向。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我們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jīng)歷著什么?這些問題在我閱讀哲學(xué)之前從未真正思考過。
每個人都有童年、成長、成年、老年……整個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也有童年、成長、成年、老年……每天,面對連續(xù)提問的兒子,我都發(fā)現(xiàn),在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常常充滿了求知欲,對什么都很好奇,對任何知識都很向往,遇到一個問題就要問到底,直到別人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才罷休。但是那時,我們往往處于懵懂之中,還不能辨別別人提供的知識的真?zhèn),我們很多時候是憑借他人的態(tài)度語氣等做出判斷,很多時候我們依賴的是自己的味覺,我們品嘗、咬、舔甚至咀嚼,通過味道掌握知識。同時也依賴身邊的人,那些相對而言掌握了更多知識的兄弟姐妹或者是懂得更多的長輩。他們能肯定甚至篤定地把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傳遞給我們,但這里面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實的,或者說并非世界的真相。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擁有了獨立探索的能力,我們會質(zhì)疑,提出一些想法,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會放過很多想法,因為身邊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太多,讓我們無法像小時候那樣專注于某一個局限的點去深入探索。我們總是淺嘗輒止,在知識的長河岸堤上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不帶走一片云彩。偶爾有風(fēng)景令我們駐足,我們也會催促自己,再往前看看吧,或許會有更美的,生活重在體驗、重在經(jīng)歷這個過程。我們很少追問,我們看到的就是真相了么?經(jīng)歷的就是真實了么?還有或者,我們需要真相么……
整個人類的童年,西方是在古希臘哲學(xué)起源的時期,東方是在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時期,這個知識來自以前的課堂也來自書本。這個時期的人對世界所知甚少,人們還不能隨便離開地面,還沒有人能在地球上空俯瞰,不知道地球是蔚藍色的水球,不知道地球是在太陽系,太陽系外面還有銀河系,還有宇宙?傊匀豢茖W(xué)不發(fā)達,但是有那么些人很努力地在探索,他們能憑借的技術(shù)很有限但是思想很強大。他們盡力地想找到真相……用柏拉圖的理論看,我們看到的感知到的世界都是不真實的,總是或多或少地偏離真實。我們自以為掌握的真相只是用模子做出來的餅,而餅和模子總是有差別的,餅會發(fā)生變化,但是模子相對穩(wěn)定。其實我們知道,模子用久了也會發(fā)生變化。于是他告訴我們,數(shù)學(xué)等用理性思維能獲得的知識是尋找查看模子的知識,而我們用感知獲得的知識很多時候就只是個假象的餅了。但是餅很美味,嘗著讓人感到愉悅,所以有時候會蠱惑人心,讓人們忘記了探尋模子的想法……
人腦的構(gòu)造是有差別的,所以有的人天生容易走上尋找模子的道路,而另一些人一出生就嘗到了餅的美味,根本不知道還有模子的事。旁人再三提醒啟示,他們?nèi)猿两诿牢兜南銡庵,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不想知道真相。前者面對的是確定的、真實的世界,而后者沉醉在虛幻的豐富多彩的美妙世界;一個更真實,一個更美麗。但是,如果能既真實又美麗,豈不是更妙!
我承認,如果頭腦聰明,在老師講解這些知識的時候就應(yīng)該都能理解了,但是那時我忙于背誦記憶應(yīng)對考試,確實是后來這一次閱讀才讓我停下來仔細反復(fù)思索,并深入地理解了以上內(nèi)容,而且明白,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世界走在柏拉圖之后很久了,具體在成長期還是成年期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經(jīng)成年了。我不是個頭腦聰明的人,起碼不是個早慧的人,但是我向往智慧。同時,我又很慶幸,我終于開始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