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螞蟻和蟈蟈》課后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螞蟻和蟈蟈的課后反思
最近,在語文備課組同課異構研討活動中,一年級幾位老師上的都是蘇教版小語第二冊《螞蟻和蟈蟈》一課。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螞蟻由于辛勤勞動而得以安然過冬,蟈蟈由于懶惰而又冷又餓,難以越冬的故事。
雖然每個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各有特色,但幾乎每一堂課最后都安排了這樣一項拓展想象訓練:
師:第二年夏天到了,有些得到幫助的蟈蟈幸運地活了下來,現(xiàn)在他們會干些什么呢?(或曰:第二年夏天到了,蟈蟈們聽了大家的勸告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第二年夏天,蟈蟈們會和螞蟻一樣辛勤地勞動,儲備糧食,到了冬天,他們不再挨餓受凍了。
師:是啊,蟈蟈們也懂得了勤勞才有收獲的道理。
生:蟈蟈們改不了懶惰的本性,依然不肯勞動,結果到了冬天還是又冷又餓。
師:噢,這真是一群頑固不化的蟈蟈!
生:有的蟈蟈變得勤勞了,有的蟈蟈仍然不想勞動。
……
執(zhí)教老師認為,這樣的拓展想象訓練,鍛煉了一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也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人文主題。但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沒錯,這是個童話故事,教育性非常強。但在課文的結尾進行這樣的拓展想象,雖然符合故事的發(fā)展,符合孩子的心理,卻難以符合科學常識!段浵伜拖X蟈》為什么不說蟈蟈勤勞、螞蟻貪圖享受呢?這說明這個故事其實是很尊重科學的,是依據(jù)一定的科學常識,再注入文學因素來編寫的。
筆者以為,語文課也要尊重基本的科學常識。對于孩子的人文教育,一定不能忽視對于科學觀念的滲透。不能因為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關于蟈蟈的壽命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對孩子加以誤導。我們的人文教育,首先是關于這個世界正確的科學觀的教育。
所以,在教學的結尾,老師完全可以告訴孩子:其實,在自然界,蟈蟈的壽命一般在5~8個月,大多數(shù)蟈蟈在冬天會死掉,這便是它們的生活規(guī)律;作家們正是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編出了《螞蟻和蟈蟈》的故事,而不必再去做違背生活真實的拓展訓練!
網友發(fā)言:
山青青:別忘了,這是一年級的語文課
既然這是一篇小學一年級的課文,又是一篇童話故事,那么,我們就要從語文課的性質出發(fā),從童話故事的角度來評價這堂課的教學。
童話故事是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見的一種體裁,它是小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載體,也擔負著讓孩子讀故事、明事理的任務。《螞蟻和蟈蟈》便是告訴學生一個道理: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假如,孩子們在讀童話的過程中明白了這個道理,同時掌握了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習任務,那么這節(jié)課就是成功的語文課。因為,語文課畢竟是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從科學的態(tài)度出發(fā),告知孩子“蟈蟈的壽命只有5—8個月,大多數(shù)在冬天就要死掉,這是它們的生活規(guī)律”,這是否就是告訴學生:蟈蟈死掉與勤勞不勤勞無關,這篇童話是假的。那么,這篇課文帶給學生的是什么呢?
東山(山東):我要各打五十大板
寓言,作為故事本來就都是“假”的。寓言的“真”在于情理真實,而非生活的真實。
掩蓋寓言情理的真實是對語文的無知,掩蓋寓言故事的“虛假”,同樣是對語文的無知。
千方百計引導學生認識寓言的“真”與“假”是語文課堂的責任,語文教師的責任。
心中只想著拓展而忘記責任的擔負,于語文教學,是非常淺薄非常無聊的——即便他不違背科學或者其他什么領域的常識。
總而言之,個人感覺,教學片斷中的同行是在領著小孩子游戲而已,談不上什么“語文教學”;而此文作者忘記語文課堂的責任,鄭重其事地探討對“科學”的尊重,本末倒置。
清茶一杯(浙江):不要拿小學生當中學生教
當這些一年級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象,而且這些想象又都是根據(jù)小孩子自己的生活常識得出來的時候,我們做教師的能忍心打破他們的美好與純真,告訴他們蟈蟈們活不過這個冬天,你們的所有期望與想象都是錯誤的嗎?這樣做,語文教學就被所謂的科學常識撕裂得支離破碎,而失去了詩意的棲居,也失去了其應有的人文精神。
在語文課堂里,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里,應該更多地營造一種童話式的教學氛圍。即使這些教學的氛圍有時與現(xiàn)實世界相沖突,也應大膽地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但如果在高年級,這樣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教學真的可能會誤人子弟。這也就是為什么初、高中語文課本里少有童話作品,而更多地增加了現(xiàn)實的內容。這時,教師在教學時應更多地挖掘作品的背景及其蘊含著的深刻思想內涵。但即使如此,語文教學也仍應遵循人文性的要求。
花開千朵(山東):不妨換個思路拓展
在這里,蟈蟈壽命一般在5~8個月,大多數(shù)蟈蟈在冬天會死掉,這是它們的生活規(guī)律,必須尊重。否則,本來想豐富學生生活閱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結果卻傳授了非常錯誤的知識,一年級的小學生難免會信以為真,以后就可能會因此丟人現(xiàn)眼鬧出笑話。
有人可能會說,這也必須尊重,那也必須尊重,這樣的話,還能進行拓展嗎?筆者以為,處理時考慮周詳些,注意點細節(jié),照樣能夠拓展,并且,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更多,效果會更好。
比如,只需把案例中“第二年夏天到了,有些得到幫助的蟈蟈幸運地活了下來,現(xiàn)在他們會干些什么呢”改成“第二年夏天到了,如果能夠有蟈蟈幸運地活了下來,現(xiàn)在他們會干些什么呢”,現(xiàn)在的教育目標顯然同樣可以實現(xiàn)。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生活的真實,傳授一點童話創(chuàng)作的相關知識,實現(xiàn)的就不僅僅是現(xiàn)在的人文教育目標,而且同時實現(xiàn)了文體教學目標,豈不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徐生壇(甘肅):課堂拓展要選擇恰當?shù)那腥朦c
教讀童話故事時,對故事情節(jié)的拓展,應該尊重科學和生活的常識。
孩子們缺乏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可以對故事進行奇特甚至荒誕的“延伸”。老師則不能順著孩子們的思路繼續(xù)奇特或者荒誕下去,而應該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把孩子們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否則,就會對孩子們形成誤導。
實際上,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尊重科學與生活的常識之間并不矛盾,之所以現(xiàn)在看起來矛盾,是因為案例中的那幾個老師沒有選擇好拓展的切入點,如果老師的切入點換成“螞蟻們看到蟈蟈的尸體會想些什么呢?”問題也許就沒這么復雜了。
案例中的授課老師肯定沒想到他們的拓展會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論,也許他們還覺得委屈。但我還是禁不住想問他們:你們上課前了解過有關蟈蟈的生物學常識嗎,比如蟈蟈的壽命有多長?
【螞蟻和蟈蟈的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螞蟻和蟈蟈》課后反思07-14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7-09
課文《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7-03
螞蟻和蟈蟈教學設計07-04
《螞蟻和蟈蟈》匯報說課稿06-30
聽《螞蟻和蟈蟈》有感04-28
《螞蟻和蟈蟈》教學實錄06-26
《螞蟻和蟈蟈》的教學實錄07-04
《螞蟻和蟈蟈》教學設計07-05
【通用】聽《螞蟻和蟈蟈》有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