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螳螂捕蟬》教學素材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生笑)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生笑)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忍不住要發(fā)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系很近。
生:什么昆蟲?
師:刀螂唄!(給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fā)音器。
師: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復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伤虉(zhí)不聽,并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后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說?
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后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nèi)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后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jié)開始,一起到最后,課文里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數(shù)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jù),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nèi)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xù)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讀)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機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說吳王的話說了出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少年勸阻的時機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說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jīng)在夸獎少年了,說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夸獎應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說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句話最關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系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后果,只不過是沒有說明罷了。
師: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生:(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系?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系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臺。其他同學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螳螂→蟬)
↑
黃雀
生:(板書:(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后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么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后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后才準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致。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著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還有什么新的設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后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說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jié)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確?
生:拱著。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里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會這種寫法。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板書,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nèi)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nèi)叩年P系說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你怎么理解不堪設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么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么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么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預料。
生:后果不能夠想像。
生:后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想的后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啊!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據(jù)史書記載,當時諸侯國明爭暗斗,各懷鬼胎,都想吞并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lián)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了。后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zhàn),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shù)脑酵豕篡`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說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說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fā)動戰(zhàn)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zhàn)爭
師:對!不戰(zhàn),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書:不戰(zhàn)。)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
師:(待學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說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著說。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珊髞,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大王英明!(掌聲,笑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墒怯幸惶煸绯,我到后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fā)現(xiàn)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笑聲,掌聲。)
師:王者風范!演說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墒且呀(jīng)下課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生!我和臺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xù)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說,對不對?
生:對!
師:好!今天的課就此結束。
以上就是xxx小編分享的《螳螂捕蟬》教學實錄的全部內(nèi)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xxx。
【《螳螂捕蟬》教學素材】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的教學實錄06-26
《螳螂捕蟬》教學后記07-03
《螳螂捕蟬》教學實錄07-0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0-30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2-26
《螳螂捕蟬》優(yōu)秀教學實錄07-02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07-04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07-04
小學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實錄07-04
《螳螂捕蟬》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