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星云大師的演講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yǎng)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百家諸經(jīng)無不推崇勤儉、忠義、守時、謙讓、孝順為美德,多少古圣先賢更是一之為修養(yǎng)、為傳家寶。其中,更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yǎng)。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薩必修的德目之一。
我們反觀今日的社會,種種亂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氣,而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而嫉妒誣陷;不能生活各項壓力,而放棄人生;不能忍窮忍苦,轉(zhuǎn)而投機取巧,期滿詐騙?梢哉f整日在不能忍當中汲汲營營、費盡心力,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涂。所以說。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養(yǎng),是修學(xué)菩薩道的德目,也是快樂過生活不可或缺的動力。該如何以忍為力呢?我分別從忍的四個意義來談這個問題。
一、忍是內(nèi)心的智能
一個信仰佛教的人,不單只是以拜佛、誦經(jīng)、參加法會為修持,日常生活中,學(xué)習“忍”更是重要。在面對他人的叱罵、錘打、惱害、嗔呵、侮辱能夠安然順受,不生嗔恨;對于稱贊、褒獎、供養(yǎng)、優(yōu)遇、恭敬更能不起傲慢,耽溺其中、意氣揚揚,不但是為人稱許的修養(yǎng),也是一種智能的展現(xiàn)。所以佛陀說: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佛陀也在《佛遺教經(jīng)》中,告誡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比淌切枰(jīng)過一番寒徹骨的養(yǎng)深積厚,而醞釀成的涵養(yǎng)。
佛教講忍,有三種層次:第一是生忍,就是為了生存,我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饑渴苦樂,不能忍耐,我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第二是法忍,
是對心理上所產(chǎn)生的貪嗔癡我見,我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diào)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第三是無生法忍,是忍而不忍得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隨處隨緣的覺悟到無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因應(yīng)之道,是一種無上的智能。
一般人都以為,忍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對違逆之境硬吞、硬忍耐。其實,忍并非懦弱、退縮的壓抑,而是一種忍辱負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認識實相、敢于接受、直下?lián)敗⒍没獾纳钪悄。怎么說呢?我就是四點為大家說明:
1、忍是認識:對每個當前所面臨的好壞境界,先不急著做出反應(yīng),而能靜心、冷靜的思考,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后果都清楚認識,才足以生起忍的智能與力量。
2、忍是接受:認清世間的是非善惡喜樂,更要放寬肚皮,坦然接受。好壞、冷熱、飽餓、老病、榮寵怨恨、有理無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才有心思尋求解決之道,善因好緣就會隨之而來。有一個叫花子,中了愛國獎券第一特獎,高興得不得了。由于需要等半個月才能領(lǐng)到獎金,他沒有地方保存獎券,就把它夾到討飯的棍子里面。等待期間,叫花子仍是歡天喜地,走路輕輕飄飄的,每天討飯之余,都在夢想領(lǐng)到獎金以后,該如何規(guī)劃?買一幢樓房,冷氣、電視、冰箱應(yīng)該樣樣俱全,還要一部轎車,再討個老婆,幾年后,帶著妻兒到國外游樂,啊!那種生活說多愜意就有多愜意。想到心花怒放時,叫花子情不自禁把木棍扔到海里去,還不屑地罵了一聲:“哼!我發(fā)財了,還要這乞丐棍子干什么?”沒想到,要領(lǐng)錢時,才猛然想起獎券還夾在木棍里,可是木棍早已經(jīng)隨著海水不知去向了。
叫花子得意忘形,無法安忍不能靜心接受,讓大好美事成了泡影。反觀東晉謝安,在淝水之戰(zhàn)中,侄兒謝玄以寡擊眾,大勝符堅幾十萬大軍,捷報傳來,正與人奕棋的謝安仍然不露聲色,絲毫不為所動,淡淡然接受快心事,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安忍于動亂中,以冷靜沉靜回應(yīng)一切,理出應(yīng)付事變的方法。
3、忍是擔當:很多人因為擔不起“輸”,擔不起污辱,擔不起逆耳的一句話,甚至擔不起別人太好,天天在嫉妒嗔火里面討生活,怎么不把功德,不把好姻緣統(tǒng)統(tǒng)都燒盡呢?當有人對我們惡口毀謗,無理謾罵的時候,能夠漠然以對,以沉默來折服惡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擔和勇氣。明朝呂坤在《呻吟語。應(yīng)務(wù)》中,有說:不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夠接受他人的指正與批評,不為八風所撼,不為物欲所動,才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擔當。
4、忍是化解:苦的藥化解,才能轉(zhuǎn)苦為樂;樂的也能化解,才能增上。順逆之境懂得處理、運用、化解,就是一種忍的功夫。你看,水受熱便轉(zhuǎn)為氣體,水蒸氣遇冷又轉(zhuǎn)成云,那是因為水能化解外境的壓力,才能隨緣變化?v觀人類社會,從游牧到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商業(yè)社會,再到現(xiàn)在的信息時代,也是人類能化解大時代的種種變遷與考驗,才能不斷向前,走出新路;饩仁且环N轉(zhuǎn)的智能。佛教的唯識宗提出 “轉(zhuǎn)識成智” 的思想,主要就是說明世間一切的境界起于心識的分別作用,而產(chǎn)生美丑、好壞、優(yōu)劣種種差別,讓我們在分別的世界里起心動念,擾攘不安。要怎么樣才能不被紛擾動蕩、光怪陸離的現(xiàn)象所迷惑?就是要善于調(diào)伏自己的心識,就要懂得化解,懂得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憂為喜、轉(zhuǎn)敗為勝、轉(zhuǎn)嗔怒為悲心、轉(zhuǎn)娑婆為凈土。
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人事物境,如果我們心中有佛法,有忍得智能,能由生忍、法忍,到無生法忍,漸次具足,自然能夠放下世間的人情冷暖、是非榮辱,進而淡化對心外世界的執(zhí)著,這樣內(nèi)心世界就變得寬廣豁達,就能活得踏實自在了。
二、忍是道德的勇氣
忍,有時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利益他人。于人有益的,盡管自己受委屈也能忍下;于人無益的,就算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寒山大師說“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菩薩發(fā)心,猶能殺身成仁,舍命取義;許多圣賢為國家,為
了人類的利益。自我犧牲,都是一種敢于承擔的道德勇氣。
什么是道德勇氣?就是明明白白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是具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
佛教中,唐朝的玄奘大師,十三歲出家,為的是“遠紹如來家業(yè),近光佛教大法”小小年紀就發(fā)愿弘法利生。期間他要忍受求學(xué)過程中,眾說紛紜,解釋不一的漢譯經(jīng)典;好不容易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偷渡出關(guān),還要忍受胡人石盤陀的殺害,八百里流沙的茫茫前途,高昌國王曲文泰的名利誘惑及至十七年后回國,還要承受唐太宗勸他棄道輔政的紛擾與障礙。如果不是憑著忍辱負重的道德勇氣,又豈能完成歷經(jīng)十九年,數(shù)千卷的佛經(jīng)翻譯。
同樣產(chǎn)生于唐朝的鑒真大師,是中國赴日本傳戒首創(chuàng)日本律宗的高僧,他五次計劃前往日本,都告失敗,而且在渡海的途中導(dǎo)致雙目失明,但是他“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為法忘軀的精神,使他越挫越勇,終于在六十七歲的時候,第六次成功抵達日本,他對日本佛教乃至日本文化有巨大的貢獻。如果他沒有道德勇氣,早就被一次次的誣告、天災(zāi)人禍、徒眾的不配合給打消了勇氣。如果不是堅此百忍,又豈能贏得日本天敕封的“大和尚”。博得日本人的敬仰,為中國人爭光。
做人。有著為人著想,為社會著想的道德,也就有了忍的力量與勇氣。眼見時下,有人為感情的糾紛,金錢的負債,生活的壓力,選擇自殺求解脫。如果,這些人具備忍受人生困境的能耐,整個社會具有為人著想的道德修養(yǎng),是不適能夠燃起更多勇敢迎向人生挑戰(zhàn)的信心火炬呢?
試想,人活著,擁有什么才是幸福,才能滿足踏實?擁有幸福的家庭,擁有相扶持的伴侶,擁有抱負理想,擁有房屋存款,擁有社會聲望,擁有互助的朋友。其實,人生的真諦在于道德、品格的完滿,然而這必須在人生的風浪里磨練,在忍耐苦樂得失中養(yǎng)成,在為人奉獻服務(wù)中漸趨成熟!
三、忍是寬容的慈悲
忍,不是消極的讓步,不是無所謂的吃虧受氣,而是寬容的慈悲。能懷忍行善的人,是因為體察到人我平等一如,明白以諍止諍,終不能得止的妙味,
所以視一切維理所當然,所以鞥通達人情事理,豁開心地包容一切有理無理事。 我們看到白隱禪師受到信徒冤枉,將別人私生的孩子撿回撫養(yǎng),他不辯解,無怨尤,帶著孩子四處托缽,化緣奶水,受盡譏笑打罵,直到真相大白,卻只是簡單的說:“這個小孩是你們的,你們就抱回去吧!”白隱禪師含忍慈悲,自己受委屈不要緊,也要尊敬對方的人格和顏面。還有夢窗國師一次搭船渡河,無故被一位將軍辱罵鞭打,不但不生氣怨恨,還能體諒將軍,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出外的人心情總是不太好!眽舸岸U師為人體諒的心,應(yīng)該可以給現(xiàn)代為了不如己意的一句閑話,一個臉色,就大動干戈、刀槍相向的火爆浪子,甚深啟示。
可以說,能忍得人,并不是懦夫,反而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受人誤解,迫害時,仍然能夠謙卑恭敬、和顏愛語應(yīng)對,表現(xiàn)出勇敢無畏、寬容慈悲的氣度,這種忍辱的器量,真是做到“悉能忍受一切諸惡,于諸眾多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的大悲菩薩行。
《大智度論》就談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嗔為滅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壞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yīng)修忍辱!痹凇鞍孙L”里打滾,讓我們的心境時起時落,失去人格道德,失去生活本該有的樂趣。所以要發(fā)愿行慈悲,給別人歡喜,也給自己快樂,將所有的橫逆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互換立場先為人設(shè)想,自然就能忍下他人加諸的打擊,那么人人都可以為人間菩薩。
因為能忍,所以能化世益人,能成就大事,能調(diào)伏剛強,能化解仇怨。歷史上,諸葛亮七擒孟獲,才贏得孟獲的真心來歸;藺相如為社稷著想,屢屢讓步不諍,感得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鳩摩羅什大師寬容呂光和姚興的戲弄侮辱,
【星云大師的演講】相關(guān)文章:
星云大師經(jīng)典語錄大全11條07-04
大師演講玩幽默的名人故事07-03
設(shè)計大師作文02-19
書法大師作文02-25
節(jié)奏大師的技巧07-13
大師們的經(jīng)典情書07-03
繪畫大師作文07-02
電腦大師作文07-02
投資大師名言11-11
建筑大師名言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