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1
這本書有教學理論也有教學技能,我對第108頁的閱讀的過程論述很有體會,特別是閱讀的兩種加工過程中的第二種: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與我之間學習到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圖式教學是同理。在實際教學中,我已應用這種圖式閱讀教學法幾年,發(fā)現(xiàn)對學生閱讀學習甚為有效。
而學者對圖式知識的解釋也是各抒己見,有的從時間上說圖式是“對過去的反應和經(jīng)驗的積極組織”,有的從平面上范圍上說是“人們大腦中所儲存的相互關聯(lián)的各種知識、觀點與概念”,有的從縱向面說是“以等級形式儲存于記憶里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知能力的建筑砌塊”。圖式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任何與以往經(jīng)驗類似的活動中起作用,頭腦中已有的圖式會影響或支配人們對新信息的理解。人們對新知識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之上,把新知識與已知知識相聯(lián)系;而缺乏這種聯(lián)系就會給閱讀帶來困難。
我理解為:學生把在閱讀新文章之前所具備的.知識得到整理并激活這些知識以理解當前所閱讀的內容。在20xx年畢業(yè)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學生所具備的圖式就是學生對自行車這一物體很熟悉,都有騎自行車的經(jīng)歷。那么出題者在中文題目里一開頭就問“你騎過自行車嗎?你知道自行車的發(fā)展史嗎?”和文章的開頭Do you have a bike?Many children like to ride bikes.But where did bikes come from?以中英兩種問句來激活學生對接下來的短文所講的主題的背景圖式,也給學生閱讀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
。1)短文講的主題是自行車。
。2)短文講的是自行車的發(fā)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車的構造、品牌這些其它方面。
(3)學生把接下來理解短文的范圍縮在自行車變換更替的的歷史這一范圍內。
就該短文來說,出題者不但在中文題目里給出了所要閱讀的短文的主要內容的提示,還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詞給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閱讀難度,平時能讀懂書本閱讀部分內容并掌握閱讀策略的學生在閱讀此文時會理解得較好。但學生做后面五道判斷題時須反復閱讀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學生在判斷A bike is called a bicycle it has two wheels.這句話的對錯過程中,學生理解這句話后調出because這個關聯(lián)詞,這個詞的語意和語用學生學過了,也就是圖式知識,學生再去原文掃讀找判斷依據(jù),抓出A man in Germany(德國)made a thing with two wheels(輪子).It was called a bicycle.這兩句話,再細讀理解。這兩句話中a man in,two,It was,這些詞匯是六年級學生熟悉的圖式知識詞匯,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釋學生也直接理解,made a thing with,called bicycle這些新詞匯學生須通過整個句子整體理解或推測,如學生是否能準確推測made的意思就要看學生是否熟練掌握make的過去式,也就是說學生對已學知識中動詞過去式這個板塊的是否全面掌握。學生學過bike這個詞,但學生沒學過bicycle,學生縱觀全文整體大意可以推測出bicycle就是bike,當生詞理解完后,學生基本上能理解兩句話的大意了,最后學生就思考這兩話是否構成因果關系,作出判斷寫答案。
學生學習理解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過程,理清考文里的詞匯、句子和整體表達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題,正確做出答案。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2
這段時間,我們閱讀了皮連生主編的《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感覺這本書的所有內容都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息息相關,值得細讀。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的教育對象是教師或未來的教師,為我們學習教育學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又為我們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實踐中運用心理學理論提供必要的基本訓練,并為進一步學習心理學打好基礎。剛開始讀這本書的第一章就覺得對我們非常適用。它主要講的是良好教師的心理特征及其培養(yǎng),尤其講到新教師的成長過程及如何盡快縮小新教師與專家教師的差距,這對于我們剛加入教師這個行列的學習者來說真的是受益匪淺。
中國有句古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經(jīng)常教育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品質,作為教師我們必須保證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質。良好教師的心理特征及其培養(yǎng)講到要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師特征:機敏,熱心,關心學生及班級活動,愉快樂觀,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上述所講的教師所應具備的良好品質對于我們剛為人師的人來說的確應該好好學習。剛一開始就面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個性強叛逆心理強的孩子,有很多情況確實都需要有人給我們一些好的指導。對于同一情況處理的.方法不同結果可能大相徑庭。要想對于教學中出現(xiàn)的情況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作為教師就必須具備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靈活處理教學中的突發(fā)事故。要關心學生,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老師一句很簡單的體貼問候的話可能會讓學生心里感到真的溫暖,你關心他,他自然就會喜歡你,親其師信其道,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去年是我教學的第一年,我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班里的一個小姑娘剛開始英語基礎很差,所以對這一科也沒什么興趣。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很喜歡聞問題,成績也一點一點在提高。后來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發(fā)現(xiàn)她是這么說的。我挺喜歡英語老師因為有一次我的筆掉在地上老師給我拾起來了。這么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都會對孩子影響這么大,所以我覺得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有的就是對學生的愛心。愛心是我們工作的動力。
我們剛從大學畢業(yè)時間不長,跟學校的一些專家教師存在很大的差距,無論在課時計劃,課堂過程還是在課后評價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點我覺得說的跟我們很多新教師很像。專家教師在制定課時計劃時,能根據(jù)學生的先前知識來安排教學進度,特們認為實施計劃是要靠自己去發(fā)揮的。因此他們的計劃就有很大的靈活性。而我們很多新教師很多情況下僅僅按照課時計劃去做,并想辦法完成它,去不會隨著課堂情景的變化來修正計劃。這就是我們與專家教師間存在很大差距的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明。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時刻學習從一點一滴學起,盡量縮小我們新教師與專家教師間的差距。
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里這本書又向我們講了對我們教師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個方面:課堂教學過程,方法與技術設計。教師要有愛有愛學生的心,但如何把學生教好,在同樣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我們注重教學過程的方法與技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很多的缺陷與弊端,在新的時期,面對一些思維非常靈活的新時期的學生,我們必須要探究新的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新的教學方法。這對我們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整本書對學生,對教師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從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課堂管理等各個方面對教師進行了指導。使我們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有依據(jù)可遵循,有方法可參考。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思考。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11-02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2篇)09-01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2篇01-20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5篇11-16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4篇03-21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4篇)03-21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精選4篇03-29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5篇)01-23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后感匯編4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