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集錦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1
一漢賦基礎:1、《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編纂的,它又簡稱為為《呂覽》,由十二紀、八覽、六論組成!稘h書·藝文志》稱這為“雜家”。
3、西漢初期,著名的政論散文家是賈誼和晁錯,賈誼的政論文名作是《過秦論》,魯迅稱它為“西漢鴻文”,晁錯的代表作是《論貴粟書》、《賢良對策》等。
4、漢初楚聲短歌主要有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
5、漢代最興盛的文學體裁是賦,但真正標志漢代文學最高成就的是《史記》中的人物傳記、詩歌中的漢樂府民間歌辭和由中下層文人創(chuàng)作的五言詩《古詩十九首》。
6、最早寫賦體作品并以賦名篇,現(xiàn)仍有作品流傳下來的是戰(zhàn)國時的荀子。
7、漢賦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第階段主要流行的是追隨楚騷余緒的“騷體賦”;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主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枚乘的《七發(fā)》。第二階段是漢賦的鼎盛時期,流行“散體大賦”,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等。其中《大人賦》是諷刺漢武帝好神仙的。楊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賦》、《長楊賦》等。其他如王褒、東方朔等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第三階段流行的是抒情言志的.“小賦”,著名的作家有張衡、蔡邕、趙壹、禰衡等。
8、枚乘的《七發(fā)》是標志著散體大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發(fā)》的形式對后來的辭賦是有影響的,它的體制結構后來被看做是賦體文學中的一個專體,稱作“七”或“七體”。
10、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是短篇小賦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名勢,撫拍豪強”揭露了當時彌漫官場的種種丑行。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2
(一)古人名、字、號輯錄:
孔子,名丘,字仲尼,號圣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號亞圣。
司馬遷,字子長,官太史令。
曹植,字子建,封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有“詩圣”之稱。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韓愈,字退之,謚號文
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
司馬光,字君實,謚號文正。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
關漢卿,號己齋叟。
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
(二)古人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柳河東集》(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昌黎先生文集》(韓愈,祖籍河北昌黎縣)
《孟襄陽集》(孟浩然,湖北襄陽人)
《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臨川人)
《亭林詩文集》(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
《小倉山房文集》(袁枚,辭官后,定居江寧小倉山)
2,以書室名命名
《聊齋志異》(蒲松齡)
《飲冰室合集》(梁啟超)
《惜抱軒詩文集》(姚鼐)
《七錄齋集》(張溥)
3,以謚號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謚號“文”)
《歐陽文忠公文集》(歐陽修,卒謚“文忠”)
《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劉基,封誠意伯,謚“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謚號“文正”)
4,以名號命名
《誠齋集》(楊萬里,別號誠齋)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3
1、杜牧的詠史詩往往帶有史論色彩,如《泊秦淮》不僅詠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2、杜牧在七絕的寫景上有獨特成就,如《山行》、《江南春》等,都不以奇峭或詞采取勝,卻自有一種風流俊爽之氣。
3、李商隱詩歌的內容有:(1)政治詩,這類詩多半以借古諷今的詠史詩出現(xiàn),如《隋宮》;(2)愛情詩,他的《無題》詩多屬這一類。另外,《夜雨寄北》表現(xiàn)了飄泊他鄉(xiāng)懷念妻子的思想感情。當屬愛情詩類;(3)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詩,代表作是其晚年所寫的把詠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細膩地表現(xiàn)自己不幸遭遇和理想破滅的《錦瑟》。
4、李商隱詩歌最突出的特點是善于活用典故,但有些詩顯得晦澀難懂。
5、溫庭筠與李商隱齊名,稱“溫李”,又因李商隱、溫庭筠皆排行十六,文學史上又戲稱為“三十六體”。
名詞解釋:晚唐諷刺小品:晚唐諷刺小品是繼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傳統(tǒng),在晚唐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這類作品見于羅隱的《讒書》、皮日休的《皮子文藪》、陸電蒙的《笠澤叢書》等。他們的具有諷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在批判現(xiàn)實方面表現(xiàn)得特別尖銳,其氣勢和鋒芒引人注目。
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點:李商隱在藝術上有杰出的成就,首先,他善于運用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通過想象和象征構成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其次,善于對情景做細致入微的刻畫,于纖細中見深厚,精巧中見渾成。第三,他善于活用典故,這些典故豐富了詩的形象,也深化了詩的主題。但因善用生僻典故,以致有些詩晦澀難懂。
“李杜”和“小李杜”:李杜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稱。二人互相傾慕,友誼深厚,創(chuàng)作了“千匯萬狀”的詩篇,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李白上承屈原,將浪漫文學推向高峰,杜甫反映現(xiàn)實,以“沉郁頓挫”為本色,達到寫實文學傳統(tǒng)的最高成就。晚唐詩人李商隱和杜牧也并稱“李杜”,為區(qū)別于李白、杜甫,或稱 “小李杜”。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4
一、《詩經(jīng)》兩首
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2.《詩經(jīng)》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jīng)》;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对娊(jīng)》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孔雀東南飛》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2.結發(fā):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發(fā)。后稱原配為結發(fā)夫妻。
3.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古代美女的通稱。
4.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婦:古代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
7.初陽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農(nóng)歷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9.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
10.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于東漢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12.妾:舊時婦女謙卑的自稱。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適:出嫁。(始適還家門: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19時至21時)。
16.人定:是亥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21時至23時),這里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7.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18.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于史書。
二、稱號
(1)廟號: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謚號是后人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xiāng)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xiàn)。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
私謚可能始于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后,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蛏八,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chǎn)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
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shù)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
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三、《短歌行》
1.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4.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xiàn)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xiàn)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6.《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四、《蘭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3.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五、《赤壁賦》
1.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朔: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六、《游褒禪山記》
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队薰粕健罚褐竿ㄔツ希_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禾┥街,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七、《姓氏流源與文化尋根》
1.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qū)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yè)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
4.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5
1,古代戰(zhàn)爭
古代軍隊的編制和我們今天的編制不同。春秋時期,許多大國設立上、中、下三軍,晉國、吳國甚至還擴大到五軍、六軍。據(jù)《國語·齊語》記載,齊國以五人為一伍,十五為一戎,十戎為一卒,十卒為一旅,五旅為一軍。以后各個朝代沿用“軍”為作戰(zhàn)單位,但人數(shù)多少不同!肮谲姟钡恼f法最早是在軍隊里使用的。一般把戰(zhàn)功顯赫、英勇善戰(zhàn)的人封為“冠軍將軍”。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時候,軍隊行軍,被派擔任后衛(wèi)任務的部隊叫殿軍。殿軍往往走在軍隊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軍”。
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是講對于那些桀傲不馴的諸侯要用軍禮使其服從和同!冻稣髑凹捞旒赖,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出征前告廟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義。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其時高奏凱樂,高唱凱歌。天子親征凱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時遠至數(shù)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將出征凱旋,有時皇帝也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都稱為“郊勞”。軍隊打了敗仗,稱為“師不功”,或稱為“軍有憂”。軍隊回國則以喪禮迎接。國君身穿喪服,頭戴喪冠,失聲痛哭,并且吊死問傷,慰勞將士。
古代的戰(zhàn)爭非常頻繁。除了擊、攻、戰(zhàn)等表示一般的進攻和作戰(zhàn)外,其他一些表示戰(zhàn)爭的詞大都有或褒或貶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義,指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戰(zhàn)爭;伐是中性的,它強調“師出有名”,是一種正式的.戰(zhàn)爭,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說“其后秦伐趙,拔石城”;侵含貶義,是不宣而戰(zhàn)的入侵,如《六國論》說“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戰(zhàn)爭,指揮者通過旗和金鼓來指揮,軍隊中的各種旗幟很多,其中帥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戰(zhàn)》“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詞,義同“部下”,如《垓下之戰(zhàn)》“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戰(zhàn)旗不倒,表明指揮者仍在指揮,如果戰(zhàn)旗倒了,則表明徹底失敗了,所以《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望其旗靡”,然后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齊軍。
擂鼓是進攻與沖鋒的信號,并能起鼓舞士氣的作用,所以《子魚論戰(zhàn)》中捉“金鼓以聲氣也”,《曹劌論戰(zhàn)》中也說“一鼓作氣”。金是鉦之類的響器,古代鳴金收兵。
古代的戰(zhàn)斗要列戰(zhàn)陣,古人對陣法極為重視,《子魚論戰(zhàn)》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軍列成了戰(zhàn)陣。
從殷商直到戰(zhàn)國時期,作戰(zhàn)的主要方式是車戰(zhàn),比如齊魯長勺之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中記錄的就是這次戰(zhàn)斗),就是一次車戰(zhàn),所以齊軍失敗后,曹劌“視其轍亂”,因為潰不成軍,所以車轍才亂成一片。古代大敗“敗績”,據(jù)認為就是“敗跡”,也就是“轍亂”,由此來指稱慘敗。古代天子有兵車萬乘,諸侯有兵車千乘,所以《過秦論》中稱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登帝位為“致萬乘之勢”。
先秦時期,大國有上、中、下三支部隊,稱為“三軍”,如《子魚論戰(zhàn)》上說“三軍以利用也”。
古代戰(zhàn)爭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劍、戟、箭等,火藥發(fā)明后,才逐漸出現(xiàn)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2,古代刑律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妒酚 商君列傳》“行之四年,公子虔誠,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將腳砍掉!逗褪翔怠贰拔岱潜疽玻驅氂穸}之以石也”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即受此刑)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如“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07)大辟:砍頭。如“惟大辟無所要,然猶質其首”
(08)炮烙:將人燒烤的一種酷刑。如:“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如“秦惠王車裂商君”
。10)湯鑊:將人煮死。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請就湯鑊”
。11)腰斬:從腰部斬籪。如《史記 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6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書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
【五經(jīng)】
《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的簡稱,始稱于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并被統(tǒng)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jù)。
【六經(jīng)】
指的是六部儒家經(jīng)典,即在五經(jīng)外,另加《樂經(jīng)》。也有稱六經(jīng)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
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jīng)。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jīng)。至唐文宗刻石經(jīng),將《孝經(jīng)》《論語》《爾雅》列入經(jīng)部,則為十二經(jīng)。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jīng),故有十三經(jīng)之稱。
【三字經(jīng)】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xù)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jīng)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于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后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
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復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后,有種種續(xù)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千家詩】
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干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后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唐詩三百首】
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于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文選】
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tǒng)(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qū)分,故不選經(jīng)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
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瑯瑯上口。每篇的簡要評注,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后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古文辭類纂】
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zhàn)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zhàn)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二十四史】
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閱并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yōu)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創(chuàng)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資治通鑒】
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余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后代產(chǎn)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
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余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采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稗史等五百余種,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說資料。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謚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游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史書編寫方式】
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chuàng)!抖氖贰啡羌o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后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xiàn),如《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7
《古代文化常識》導學案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天文地理和紀年紀時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識。
2、搜集有關詩文,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
預習案
1、閱讀《古代文化常識》中關于“天文地理”、“紀年紀時”的內容。
2、全班分七個組,根據(jù)導學案分組完成知識梳理與探究。
預習遇到的疑問,請寫下來:
探究案
探究之一:天文地理
1、什么是“二十八宿”和“分野”?(第一組)
2、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織女星”等的語句。(第2組)
3、古代地名中有些習慣性稱呼,很多與現(xiàn)代所指不大相同。(例如:河北,指黃河以北)請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類似的古代地名。(第3組)
4、古人為何如此重視天文?(第4組)
知識歸納:1.“二十八宿”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2.古人將地上的州郡邦國與星空的區(qū)域對應起來,稱作“分野”。
3.一般情況下,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4.古時稱江河,以東面為左,以西面為右。
5.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探究之二:紀年紀時
5、歸納整理古人紀年紀時的方法(第五組)
、偌o年
、诩o月:
、奂o日:
④紀時: 天色計時 地支計時 序數(shù)計時
6、我國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一個你比較熟悉的節(jié)日的習俗?(第六組)
7、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涉及紀年紀時的.語句,思考古人是如何紀年紀時的。(第七組)
知識歸納:1.古人紀年,主要有干支紀年和帝王紀年兩種。
2.古人紀月紀日,除了用序數(shù),還有特殊的稱謂(孟、仲、季,朔、望、既望、晦)。
3.古人紀時比較復雜,南北朝以后,運用天干地支紀時及五更報夜成為主要方法。
訓練案
1、五岳是指:
五湖指:
四海指:
九州指:
2、P94第2題。
3、P95第3題。
《古代文化常識》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姓名字號與禮儀制度方面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2、積累古代文化常識,探求古代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預習案
1、閱讀《古代文化常識》中關于“姓名字號”、“禮儀制度”的內容。
2、全班分六個組,根據(jù)導學案分組完成知識梳理與探究。
預習遇到的疑問,請寫下來:
探究案
探究之一:姓名字號
1.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涉及古人姓名字號的語句,說說古人在稱呼上有什么習慣。(第一組)
2.舉例說明古人名與字有何關聯(lián)?(參考P96第2題、第3題)(第二組)
知識歸納:古人自稱稱名,稱人稱字,這是基本的禮貌,但也有特殊的時候。古人名與字是有關聯(lián)的,有些名與字之間是協(xié)同關系,有些名與字是相反相成的關系,有些名與字多出自我們學過的古詩文。
探究之二:禮儀制度
1.《周禮》把古代禮儀制度分為哪幾類?(第三組)
2.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涉及古代禮儀制度的語句。(第四組)
3、分析關于“禮”的名言警句的現(xiàn)實意義。P97第4題。(第五組)
探究之三:避諱尚禮
P97課外延伸第2題。(第六組)
訓練案
1、“卑已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 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 等。
2、“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lián)。
3、古人說的“點卯”的“卯”相當于現(xiàn)在上午 時至 時。
4、科舉中連中三元分別指鄉(xiāng)試中的 、會試中的 和殿試中的 。
5、河南的洛陽位于洛河的 ,湖北的漢陽位于漢水的 ,陜西的華陰位于華山的 。
6、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 、 、 、 和 。
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 、 。
8、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 。
答案:《古代文化常識》導學案第一課時
探究案
1、二十八星宿(xiù)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商)、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牛、斗、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 、婁(lóu) 、胃、昴(mǎo)、畢、觜(zī)、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
古人將地上的州郡邦國與星空的區(qū)域對應起來,稱作“分野”。
2、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閣序》)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拊膺坐長嘆。(李白《蜀道難》)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王勃《滕王閣序》)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杜牧《秋夕》)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
3、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
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項羽之死》)
江表英雄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姜夔《揚州慢》)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賈誼《過秦論》)
4、古代天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與占星術相聯(lián)系的,古人把天象的變化和人間的禍福聯(lián)系起來,認為天象的變化預示著人事的吉兇。
我國是世界上很早進入農(nóng)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要求有準確的農(nóng)事季節(jié),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fā)展。
5、①紀年干支紀年法、帝王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紀年法
、诩o月:孟、仲、季
、奂o日: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
、芴焐嫊r 地支計時 序數(shù)計時
夜半—— 子—— 23-1點
雞鳴—— 丑—— 1-3點
平旦—— 寅—— 3-5點
日出—— 卯—— 5-7點
食時—— 辰—— 7-9點
隅中—— 巳—— -11點
日中—— 午—— 11-13點
日昳dié—— 未—— 13-15點
晡bū時 —— 申—— 15-17點
日入—— 酉—— 17-19點
黃昏—— 戌—— 19-21點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8
《燭之武退秦師》
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2.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
3.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
5.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也用于對對方的敬稱。
6.大夫: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荊軻刺秦王》
1.《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2.卿: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
3.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5.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
6.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7.郎中:宮廷的侍衛(wèi)。民間又稱醫(yī)生。
8.箕踞: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象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鴻門宴》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余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關中:函谷關以西,今陜西一帶。
3.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6.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于父親。
7.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
8.竊:私下,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9.豎子: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與《荊軻刺秦王》的豎子結合起來理解)
《優(yōu)美的漢字》(了解一下即可)
漢字的形體經(jīng)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分為古代漢字階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隸書楷書階段(漢代現(xiàn)代,隸書楷書)。
隸書是兩漢時通行的主要字體,筆畫平直,略有波浪起伏,書寫簡便。
草書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使用連筆,書寫快捷,但難于辨認。
行書出現(xiàn)在東漢晚期,楷書產(chǎn)生后,逐漸演變成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易書寫,比草書易辨認。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楷有規(guī)則之意,字形方正嚴整,筆畫平易圓轉,更便于書寫。
漢字是方塊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主要是以圖形為基礎發(fā)展變化而來的象形字指事字;合體是以獨體字為基礎而構成的,包括會意字形聲字。
關于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現(xiàn)代學者認為: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
書法與篆刻為漢字插上了藝術的翅膀,使一個個平實的方塊字靈動起來。
《奇妙的對聯(lián)》
對聯(lián)也叫楹聯(lián)楹帖對子,由駢文和律詩演變而來。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對聯(lián)由上聯(lián)、下聯(lián)組成。字數(shù)多少無規(guī)定,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對仗的要求是:字數(shù)相等,詞形相同,結構相當。平仄協(xié)調,要求平仄相異。平聲舒緩,仄聲短促,上聯(lián)最后一字必為仄聲,下聯(lián)最后一字必為平聲。
對聯(lián)為豎行書寫,中間不加標點。張貼時,上聯(lián)在右邊,下聯(lián)在左邊。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9
【元旦】
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nóng)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zhèn)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nóng)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xiāng)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這個節(jié)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jié)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元鎮(zhèn)《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nóng)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jié)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nóng)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lián)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f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易經(jīng)》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10
不少成語與古代文化常識有關,這些成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紀時。如:寅吃卯糧半夜三更鐘鳴漏盡丁是丁,卯是卯
2.科舉。如:金榜題名獨占鰲頭一舉成名名落孫山
3.建筑。如:登堂入室大相徑庭門當戶對戶樞不蠹蓬蓽生輝偷梁換柱雕梁畫棟
4.服飾。如:峨冠博帶袍笏登場被褐懷玉紈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如:鐘鳴鼎食觥籌交錯舉案齊眉席不暇暖循規(guī)蹈矩奉為圭臬權衡利弊
6.度量衡。如:咫尺天涯枉尺直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壁立千仞以升量石才高八斗千鈞一發(fā)半斤八兩錙銖必較
7.軍事。如:烽火連天大動干戈劍拔弩張折戟沉沙圍魏救趙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8.藝術。如:五音不全黃鐘大呂引商刻羽濫竽充數(shù)室如懸磬膠柱鼓瑟銅琶鐵板急管繁弦哀絲豪竹龍飛鳳舞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鐵畫銀鉤胸有成竹畫龍點睛梨園子弟插科打諢一板三眼
9.宗教。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無主天花亂墜曇花一現(xiàn)聚沙成塔醍醐灌頂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11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chuàng)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xiàn)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nóng)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jīng)、史、子、集。
15、《詩經(jīng)》“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xiàn)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保喝、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jīng)”是儒家的主要經(jīng)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nóng);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12
【中國】現(xiàn)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苯褚殉蔀橹袊膭e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薄哆^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毙翖壖苍~《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标懹巍妒緝骸吩姡骸巴鯉煴倍ㄖ性眨壹罒o忘告乃翁!敝刚麄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繀⒁姟昂取睏l。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冻啾谥畱(zhàn)》:“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薄栋⒎繉m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哆^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绷簡⒊渡倌曛袊f》:“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薄稓ブ畱(zhàn)》:“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痹偃纭都烂梦摹贰跋葔L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薄冻啾谥畱(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蓖醢彩娫疲骸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稉P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而欓T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而欓T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薄哆^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堆闶幧健罚骸鞍次饔驎⒘_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彼窔庵副狈降娘L。《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秹粲翁炖岩髁魟e》:“勢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稄埡鈧鳌罚骸昂馍偕茖傥模斡谌o!薄队浲踔颐C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哆^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jù)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堵≈袑Α罚骸白远恳褋恚澜懿⑵,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薄冻啾谥畱(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䥇^(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蹲T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秢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薄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罚骸巴歇q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队薰粕健罚骸爸竿ㄔツ希_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骸疤┥街枺胨髁;其陰,濟水東流!薄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城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读赐鳌罚骸皣L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chǎn)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痹偃绾贾莘Q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读赐鳌罚骸坝嘧x《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薄稐鳂蛞共础罚骸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薄洞阂瓜灿辍罚骸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薄<指南錄>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13
1.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座次,因為座次是分別尊卑的重要標志。請問以下哪種座次是室內最尊的座次?( )
A.坐西面東 B.坐北面南 C. 坐南面北 D.坐東面西
解析:我國古代貴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它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以“南向為尊”;而在室內,則以“東向為尊”。這是因為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故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東面西。答案選A。
2.上古時期人們盛飯盛菜用( )。
A.盌(同“碗”) B.簋 C.尊 D.鬲
解析:上古人們盛飯盛菜不用盌(形似小盂旁邊加上一個柄的容器,用來舀水),用簋(gui),一般圓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狀),兩旁有耳,是青銅或陶制的,也有木質或竹制的。尊是上古的盛酒器;鬲是上古用來煮飯的器具,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舉火炊煮。答案選B。
3.在近年來逐步復興傳統(tǒng)習俗的浪潮中,冠禮、笈禮等紛紛被人們重新演繹。古代典籍中記載的傳統(tǒng)禮俗還有很多,三書六禮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書六禮是古代的哪種禮俗?( )
A.婚禮 B.葬禮 C.祭祀 D.壽禮
解析:三書六禮是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禮俗!叭龝敝冈凇傲Y”過程中所用的文書,是古時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包括聘書(訂親之文書)、禮書(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和迎書(迎娶新娘之文書)。“六禮”指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個禮法。 答案選A。
4.在莊嚴肅穆、喜慶歡樂的場合常有鞠躬的禮儀,請問鞠躬禮源于( )。
A.祭天儀式 B.投降者伏地叩首
解析:“鞠躬”起源于中國,商代有一種祭天儀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塊,而將整體彎卷成圓的鞠形,再擺到祭處奉祭,以此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這種習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步沿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地位崇高者或長輩的崇敬。答案選A。
5.歷史劇中出現(xiàn)的官制常常令人費解,比如鴻臚寺,名雖為寺,實為一國家機關,它的主要職責是( )。
A.司法 B.民政 C.司禮 D.監(jiān)察
解析:鴻臚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jié)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至北齊,置鴻臚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設,明清復置,主官為鴻臚寺卿!睹魇.職官志三》:“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兇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外吏朝覲,諸蕃入貢……并鴻臚引奏!笨梢姡櫯F寺是司禮機關,答案選C。
6.中國最早的書肆“槐市”出現(xiàn)在( )的長安。
A.秦代 B.西漢 C.東漢 D.唐朝
解析:漢武帝設立太學后,隨著學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學生對書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于是,在太學旁形成了包括買賣書籍在內的綜合性貿(mào)易集市“槐市”,因其地多槐樹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學術思想,互通有無。更始元年(23年),太學在戰(zhàn)亂中解散,槐市隨之消失。答案選B。
7.甲骨學在近代語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學史上,有四位學者做出過重大貢獻,被譽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號“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學者?( )
A.羅振玉 B.王國維 C.董作賓 D.郭沫若
解析:甲骨四堂即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廣泛接受。文學家、金石學家唐蘭曾說“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qū)其時代,鼎堂發(fā)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對他們四人的甲骨文研究的評價頗準確扼要。答案選A.
8.北宋是我國古代纂書、修書的繁盛時期,最能代表這一時期書籍事業(yè)成果的是四大類書。下列哪部書不是四大類書之一?( )
A.《冊府元龜》 B.《太平御覽》 C.《太平廣記》 D.《佩文韻府》
解析:北宋官修四大類書,即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太平御覽》、史學類書《冊府元龜》、文學類書《文苑英華》和小說類書《太平廣記》。它們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杜逦捻嵏肥乔宕滴跄觊g官修大型類書——詞藻典故辭典,專供文人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以便押韻對句之用的工具書,由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編撰。答案選D。
9.“金聲玉振”這個成語是說哪位才德兼?zhèn)涞拿??)
A.孟子 B.孔子 C.莊子 D.老子
解析:金:指鐘。玉:指磬。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后比喻人有學問,或聲譽廣為傳播。答案選B。
10.柳永的詞作雖然一直很受歡迎,但是卻不為當時士大夫所看重,甚至為他們所不恥,因為在他們看來,柳永的詞很是俚俗。蘇軾也對柳永持貶斥態(tài)度,但是柳永有一首詞卻受到蘇軾的推崇,以為“高處不減唐人”,這首詞是( )。
A.《望海潮》 B.《八聲甘州》
C.《雨霖鈴》 D.《滿江紅》
解析:柳永在世時,不為人重,但因工于填詞,深受歌妓們的歡迎賞識;一生潦倒,死后也只有歌妓們懷念,逢時設祭。這種文士,舊時譏為“無行”,但是他并不像那些正統(tǒng)士大夫們所估計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寫下的幾篇名闋,境界高絕,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千古傳頌。其中《八聲甘州》被蘇東坡巨眼所識,說其間佳句“何減唐人高處”。這是何等高的評價,須知東坡不曾輕易以此許人的。答案選B。
11.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流派紛呈,其中有個影響特別大的詩派叫做“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請問一祖指( )。
A.杜甫 B.黃庭堅 C.蘇軾 D.賈島
解析: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其成員多數(shù)學杜甫,宋末方回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答案選A。
12.孔子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
A. 三個月沒吃肉,不知道肉的味道 B. 讀到一本好書 C. 聽到一段好樂曲
解析:《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笨鬃釉邶R國,聽到韶樂,喜愛之極。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學費,收的就是肉干。他聽了美妙無比的韶樂之后,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悅和回味所占據(jù)縈繞,身心得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答案選C。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14
1、科舉制度概說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chuàng)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興盛于明、清兩朝,廢除于清朝末年,歷時1300余年,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tǒng)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打破了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
科舉考試的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為一種僵化的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已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也就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從此,1300年的科舉制度終于宣告結束。但客觀而論,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發(fā)展中,科舉制的進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舉前選拔官員
【薦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薦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察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罚骸坝涝,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3.科舉制名稱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对娫挾⻊t?;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jīng)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試】也叫“童生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辏枧麑m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shù)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贾羞M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婆e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jīng)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xiāng)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xiāng)試”條。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shù)、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guī)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jīng)》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fā)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队杻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4、古代學校
【!肯拇鷮W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shù)的場所。
【庠xiá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睹献印る墓罚骸霸O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yè)。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尤以書、數(shù)為主。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骸耙蛉刖⿴煟^太學!薄端蜄|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國子監(jiān)】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jiān)”,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的學生;蛴蓪W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jiān)生資格!蹲8!分械摹八氖濉本褪恰耙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諸生】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tǒng)稱諸生!端蜄|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jiān)學習的各類監(jiān)生。
5、古代學官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zhàn)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xiàn)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司業(yè)】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洞倏棥罚骸坝謬趯W使俾入邑庠!睂W使即學政的別稱!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敝缸蠊舛啡尉┏堑貐^(qū)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xié)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古代文化常識集錦15
文化典籍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騷--《詩經(jīng)》和《楚辭》的并稱。(《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
四書五經(jīng)--"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五經(jīng)"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jīng)典。
六藝經(jīng)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jīng)書。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zhàn)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歲時歷法
1.干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辛未三月。
2.年號紀年 (從漢武帝開始,皇帝即位要設立年號) 如崇禎十四年。
3.紀月常用序數(shù) (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 陰歷每月初一稱"朔",十五稱"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稱"晦"。
4.干支紀日 如:元豐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紀時
十二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die)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時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xiàn)代時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jù)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 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nóng)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nóng)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 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古詩文集命名例談
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詩文集,這些詩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孫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參集》、《陸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別號式(如《白香山詩集》、《東坡全集》)外,還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俜馓柺健9艜r君王常給臣子封號,封號也能作為集名。如明代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其作品集為《誠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荊國公,其作品集有《王荊公詩箋注》。
②謚號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給予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叫"謚號"。"謚號"也可以命名詩文集,如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死后加謚"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為《范文正公集》;歐陽修謚號"文忠",其作品集為《歐陽文忠公文集》。
、酃倬羰。西漢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世稱太史公,其《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唐代詩人杜甫,曾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也稱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官翰林學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學士文集》。
、芗炇。古代以籍貫稱人表尊敬或表自謙雅趣,并常以此作為集名。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河東解縣人,也稱柳河東,其作品集名為《柳河東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其作品集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職地或隱居地地名為詩文集命名,如唐文學家杜牧別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
⑥書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賀取書齋名,齋名也可以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其詩文集名為《惜抱軒詩文集》;近代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其作品集為《飲冰室合集》。
、吣晏柺健R曰实鄣'年號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因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編纂而得名;蘇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囡@志式。以書名顯示撰文編書的目的。如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鑒》。
【古代文化常識】相關文章:
語文古代文化常識04-06
古代文化常識風俗禮儀12-27
古代文化常識之人的稱謂02-24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07-20
古代文化常識精練10題02-16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匯總07-21
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文化常識12-27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常識有哪些10-15
高考文化常識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