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通用2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
教學內(nèi)容:
。ㄒ唬┏烧Z探源
。ǘ┏烧Z詩畫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成語。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才學情分析:
成語及成語故事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學生吸取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學懂成語的來源。
教具:光盤、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藝海拾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指鹿為馬”及其意思,領(lǐng)略對聯(lián)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趙高、阿、陰中、諸、法、杞人憂天、高山流水”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借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chǎn)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對聯(lián)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關(guān)成語及故事取處的資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總結(jié)評價階段
。1)生自我總結(jié),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fā)言的優(yōu)秀學生。
板書設(shè)計:
成語探源四面楚歌洛陽紙貴夜郎自大
杞人憂天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杯弓蛇影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隱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兩個“難”的含義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的本意和今天人們常用它來表達的感情。
2、過程和方法:
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結(jié)合注釋看課文,初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及含義。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傷與痛苦的愛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隱的詩歌常以清詞麗句構(gòu)造優(yōu)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具有朦朧婉曲之美。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2、作家、作品簡介:
3、具體講解:
學生自由朗讀。讀完課文后,獨立思考理解。試用詩歌鑒賞方法。
4、檢查初步感知和獨立思考效果
準備課堂練習本,思考問題:
。1)“無題”有幾種情況,你以為何種在鑒賞中更重要?
。2)從“絲”的注釋看,該句用了什么修辭?
(3)三、四句一起表達了什么情感?
(4)解釋“曉”的意義,注意“鬢”的音、義。
。5)“蓬山”是目的地,還是出發(fā)點?(注意句式倒裝)
。6)“殷勤”意義(古今異義)
5、學生討論、核對,檢查自讀習慣,反思學習方法。
6、選生講,教師補充。
。p關(guān):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無題:《詩經(jīng)》、樂府詩很多;說無題,真正的“題”是什么?文章寫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與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請大家分組討論:
。1)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這句詩中的兩個“難”的含義。
。2)如何“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的本意?今天人們常用它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3)學過這首詩后,你對詩中的愛情是怎樣看的?也可以談談你心目中的愛情是什么樣子的。請每組的學生代表到講臺前發(fā)言。
8、賞析參考資料:
9、欣賞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感受意境。背誦全詩并要求會默寫。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3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了解龍?zhí)镀俚木坝^。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材學情分析:
該詩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該瀑布也很美誘引學生一睹為快,利于學生細細學習。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學方法:
欣賞學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具:
光盤、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詩畫覽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八水河玉龍瀑》古詩的詩意,領(lǐng)略古詩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已、練、違、通銀河”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借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chǎn)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景點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關(guān)龍?zhí)镀俚腵資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階段
。1)生自我,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fā)言的優(yōu)秀學生。
板書設(shè)計:
八水河玉龍瀑
百尺峭崖高無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練高掛懸崖巔,玉龍側(cè)噴西江水。
余波流沫隨風飄,如拋珍珠墜還起。
只應泉源直上通銀河,不然何以仰視去天不違咫。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4
教學內(nèi)容:
丘處機的古詩《鰲山》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了解嶗山的景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材學情分析:
該詩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該山也很美誘引學生一睹為快,利于學生細細學習。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學方法:欣賞學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具:光盤、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詩畫覽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鰲山》古詩的詩意,領(lǐng)略古詩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淵、倚、孤高”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借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chǎn)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景點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關(guān)青島嶗山的資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階段
(1)生自我,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fā)言的優(yōu)秀學生。
板書設(shè)計:
鰲山
群峰峭拔下臨淵,絕頂孤高上一天。
滄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煙。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5
教學目的
1、領(lǐng)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2、認識白居易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3、進一步了解唐代詩歌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領(lǐng)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2、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問劉十九》(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備了酒,生起了火爐,你能來喝一杯嗎?
“綠蟻”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釀的,還沒有經(jīng)過清濾,“紅泥小火爐”是用來溫酒。沒有金樽清酒,也無玉盤珍饈,“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不是宴大賓的陳設(shè),但卻最適合二三知己圍爐夜飲,酒不酣而情濃,不醉于酒卻醉于情。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對朋友的邀請,也是對溫暖與友誼的需求,能來喝一杯嗎?雪夜圍爐,清談小飲,非知音者,何能為?質(zhì)樸簡單的言語,如新釀和紅泥火爐一般沒有半點矯飾雕琢。
今天看來,用這樣美妙絕倫的詩歌寫封邀請函實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敖邮苓@張便條的人或許眼睛一亮,卻也并不驚駭萬狀。于是,一種包括書寫者、接受者和周圍無數(shù)相類似的文人們在內(nèi)的整體文化人格氣韻,就在這短短的書信中泄露無遺。”在這里,藝術(shù)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shù)化相溶相依,詩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不是為賦新詞強說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的精靈。
不僅詩歌如此,同樣擁有這般自然而誠懇的美麗的還有散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二、整體感知
王維官至右丞,天寶三載,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諫諍的.人,紛紛受到壓制、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王維早年經(jīng)國濟民的心志開始冷淡下來,于是他便在藍田購買了輞川別業(yè),每到休假之時,就來到這里,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維輞川別業(yè)的?,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們經(jīng)常一起“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品嘗山林隱逸生活的樂趣。天寶三年的臘月末,裴迪在家中溫習經(jīng)書,準備去應科舉考試。王維居住在輞川別業(yè)頗有孤獨之感,便寫了一封信給裴迪,約請他明年春天來這里與他同游。這封信就是《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注釋及印發(fā)的參考資料,閱讀全文。
。、學生朗讀,教師正音并糾正錯誤的斷句與節(jié)奏。
三、品讀課文,理解“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風格
。、請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這一問題──小組探究──全班交流(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闡述,可結(jié)合繪畫的構(gòu)圖色彩等結(jié)合文章做適當引導點評
。、學生自行朗讀,在朗讀中請學生品味“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的風格與韻味。
四、深入閱讀,感悟以“深趣”融貯禪趣
。、學生較難理解,以老師講授為主,作此拓展意在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王維作為“詩佛”的獨特風格:
、庞捎谑艿侥赣H的影響,王維從小與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的深厚緣分,心靈浸染了佛教清靜無為的色彩,其詩作或直接闡釋禪理,或滲透禪趣。
、啤渡街信c裴秀才迪書》中的禪趣主要表現(xiàn)為王維所極力營造的一種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靈,境界清幽,呈現(xiàn)出一種閑澹冷寂的氛圍:
。、請學生欣賞朗讀視頻,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貯的禪趣。
3、學生朗讀,教師小結(jié):
五、布置作業(yè)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6
一、活動設(shè)想:
學校周計劃中要求以詩歌朗誦為主題,但不拘泥于此,形式多樣可自行組織。所以,此次活動加入了一些有關(guān)中秋節(jié)的知識競賽、音樂欣賞、圖片欣賞、視頻等,資料較豐富,能夠拓展學生視野。
二、活動目標:
1、中秋即將來臨,讓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同時,感受到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2、經(jīng)過朗誦,是同學們能自主參與到活動中,增強自信心,提高朗誦能力。
3、查閱有關(guān)中秋節(jié)的資料,了解有關(guān)中秋節(jié)的一些傳說、習俗等,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
4、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民族精神。
三、活動準備
1.精美課件
2.學生報名(朗誦的詩歌名、配樂等)
3.查資料明白有關(guān)中秋的.風俗或故事
4.確定主持人(我)
四、活動過程:
(一)、引入:(配樂(琵琶語))
時光的車輪年過一道道深深的痕跡,留下金秋的收獲;
皎潔的月光傳達的是一種真切的思念,向往中秋的團聚。
今日,就讓我們帶著對團圓幸福的渴望,感受古圣先賢的中秋情懷,體驗詩歌中月的美麗,情的芬芳。讓我們真心祈禱,祈禱大家明天會更好,真心祝福,預祝大家中秋歡樂。八一班“中秋詩歌朗誦會”正式開始。
中秋節(jié)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中,已經(jīng)成為表達美滿、和諧、團圓和安康的完美愿望,也成為團結(jié)、慶豐收的象征,但團圓是中秋節(jié)最重要的資料。此時此刻,就讓我們隨著美妙的旋律走進詩的海洋。
(二)、詩歌朗誦
《我的思念是圓的》艾青
《月亮》
詩歌總是那么優(yōu)美,或憂傷,或活潑,總是讓人回味無窮。
請同學們評價,并選出優(yōu)勝者。
(三)、說一說(多媒體展示)
1.本地的中秋風俗有哪些(學生互相交流,自由發(fā)言)
2.你明白那些有關(guān)月亮的傳說或故事(在皎潔的月光下流傳著各種傳說和神話故事,讓我們交流收集的典故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
3.有關(guān)中秋的起源(①中秋月餅到底出現(xiàn)于什么時侯
②有關(guān)月的成語和典故)(競賽,優(yōu)勝者可獲中性筆)
4.欣賞視頻《中國民俗大觀——中秋節(jié)》
(四)朗誦
教師以飽含活力的語調(diào)朗誦: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教師小結(jié):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xiàn)著中華禮貌的特點。經(jīng)過今日的學習,現(xiàn)新同學們對此也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傳統(tǒng)文化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種子,只要心里播下這粒種子,它就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生根、開花、結(jié)果,作為一名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我們有義務,有職責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
最終,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共祝福大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學業(yè)提高。
五、活動結(jié)束
在王菲主唱(水調(diào)歌頭)的歌聲中宣布活動結(jié)束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7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明確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惡勞,處處依賴別人的行為;對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依賴性感到害羞。
2、引導學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樹立自強自立信念。樹立報國志向,培養(yǎng)回報社會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獻身國家,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奮斗。
教學重點:
讓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教學難點:
由認識自強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教學方法:
情景體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感知自強
通過觀看《20xx年國慶大閱兵》視頻、圖片,讓學感知中國人民子弟兵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國防取得成就正是國家在自強不息的奮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強
通過學習教材內(nèi)容:
(1)孫臏身殘志堅,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對兵法的學習和研究,他對前途充滿信心,就是在這個信心的鼓舞下,孫臏發(fā)揚自強不息的精神,終于消滅了龐涓,并最終寫了《孫臏兵法》。
。2)司馬遷忍辱著《史記》,讓學認識《史記》是偉大志向和自強不息精神的結(jié)晶。
(3)“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充分體現(xiàn)了徐悲鴻那自強自立的精神。
(4)“輪椅作家”張海迪,五歲時因患病,下身癱瘓,她卻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用鏡子看書的故事更充分說明榮譽的花環(huán)屬于自強者。
讓學生認識教材中人物的自強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鳴。
三、深層感悟
1、從古今自強不息的人物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立志成材,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欣賞歌曲《愛拼才會贏》
四、凝聚升華
讓學生認識要自強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請同學們聯(lián)系實際,說說生活中自強自立的一些表現(xiàn)。
2說說自強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強者,你準備從哪做起?
3、教師寄語:(要求同學們作到“五要”)
1)、要有為國家、為民族奉獻青春年華的遠大理想;
2)、要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3)、要有建設(shè)祖國、報效祖國的真才實學;
4)、要有文明守紀、嚴于律己的`素質(zhì)修養(yǎng);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爭先的競爭意識;
五、教學總結(jié)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yōu)秀文化。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內(nèi)涵包羅極為廣泛。從內(nèi)容上來概括,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優(yōu)秀民族品質(zhì)、優(yōu)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jié)、高尚民族氣節(jié)、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
六、教學后感:
這節(jié)課學習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從古代就有了許多自強自立的說法,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這種美德逐漸被我們遺落了,我們不但沒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輩的傳統(tǒng),反而還有許多人忘了本,這次的班會正好提醒了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老一輩留下的傳統(tǒng),也正式的宣告了我們新學習態(tài)度的良好開端。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8
教學目標
1、感受老北京過春節(jié)的習俗,引發(fā)了解民風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2、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引領(lǐng)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jié)的隆重和熱鬧,領(lǐng)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教學難點
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jié)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童謠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童謠,自己讀讀: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這首童謠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2、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線索
1、認真默讀全文,想想北京的春節(ji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詞語畫下來。
(學生可能弄不懂的詞語:臘月、初旬、麥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橋、逛廟會)
指名交流,根據(jù)學情順勢而導。
2、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想北京人過春節(jié)哪些地方你最感興趣?
預設(shè)一:生在練習紙上完成表格,師引導理清時間順序。
預設(shè)二:在交流中,學生貼紙條(黑板條)、作記錄,師引導理清時間順序。(根據(jù)學生情況選擇一種操作策略。)
三、分清詳略,合作研讀
1、引導找出寫得詳細的部分。(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組,自選一個部分展開研究,研究問題如下:
。1)詳細寫了什么,說給大家聽。
(2)哪里寫得好,讀給大家聽。
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3、交流研討:分為臘八隊、除夕隊、正月初一隊、正月十五隊展開競賽。
。1)解決第一個問題。
小組派代表復述研討的部分,組員可以補充。師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敘述順序(臘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寫的;除夕是用總分的方式寫的;正月初一是用對比的方式寫的;正月十五是用總分總的方式寫的);反饋評分。
。2)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生、師生互動,師注意引導學生品出京味語言的特點,必要時作示范;反饋評分。
4、引導學生體會詳略處理的好處。
四、拓展延伸,讀中學寫
1、快速瀏覽,找出描述小孩過春節(jié)的地方,指名讀。
2、啟發(fā)學生談談現(xiàn)在北京春節(jié)怎么過,其間可讓學生采訪在座的老師。
3、學生寫過春節(jié)時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師巡視。指名交流,教師評價時注意學生是否用上了書
上的寫法,及時點評、表揚。
五、總結(jié)全文,布置作業(yè)
1、總結(jié)全文,復現(xiàn)童謠。
2、作業(yè):寫一篇現(xiàn)代《北京的春節(jié)》,可以學習老舍先生按時間順序?qū)懙姆椒,注意詳略得當?/p>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9
【活動設(shè)計】
春節(jié)貼春聯(lián)是中國傳統(tǒng)的習俗,也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它更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好多幼兒春節(jié)有和爸爸、媽媽貼春聯(lián)的經(jīng)歷,但他們只是盲目地幫忙,覺得好玩而已,并不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開展此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通過大膽交流中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民俗自豪感。
【活動目標】
1、對春聯(lián)產(chǎn)生興趣,樂于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大膽探索并發(fā)現(xiàn)春聯(lián)的特征和種類,體驗張貼春聯(lián)的的樂趣。
3、初步了解春聯(lián)的演變。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
1、春節(jié)里幼兒與家長一起貼春聯(lián)的照片。
2、紅紙、毛筆、硯臺等。
經(jīng)驗準備:
1、幼兒有貼春聯(lián)的經(jīng)驗
2、了解春聯(lián)的由來和傳說。
3、聯(lián)系會寫春聯(lián)的'家長助教
【活動過程】
一、出示春節(jié)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的照片,激發(fā)幼兒對春聯(lián)的興趣。
引導語:看看這些照片的門上都有什么?春聯(lián)是什么顏色的?什么時候家家戶戶門上都要貼春聯(lián)?
二、多媒體展示春聯(lián)演變的照片:桃!曳郝(lián)。引導幼兒一起了解春聯(lián)的演變。
討論:為什么春節(jié)或辦喜事的時候門上要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到底是怎么來的?
請個別幼兒起來講述春聯(lián)的由來,教師小結(jié)。
三、出示各種各樣的春聯(lián)照片,探究春聯(lián)的種類。
1、請小朋友觀察這些春聯(lián)的形狀一樣嗎?它們分別貼在什么地方?
師小結(jié):春聯(lián)有好幾種,就好像小朋友,他們都有自己的座位,每個座位上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
2、介紹春聯(lián)的種類和名稱。
春聯(lián)的種類很多,根據(jù)它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門心和框?qū)拖裎覀儼嗟膬蓪﹄p胞胎,他們大小、長短、字數(shù)是一樣的,分別貼在門板和門框上,且要對稱。
四、暢所欲言——我在春節(jié)貼春聯(lián)。
展示小朋友貼春聯(lián)的照片,請小朋友向其他幼兒介紹照片里的他正在貼的春聯(lián)名稱及所貼的位置,鞏固對春聯(lián)名稱和使用場所的認識。
五、感知、區(qū)分上聯(lián)和下聯(lián)。
站立在門外觀看貼在門上的春聯(lián),右手邊是上聯(lián),左手邊是下聯(lián)。
六、體驗寫春聯(lián)。
1、家長現(xiàn)場表演寫春聯(lián),并請小朋友說出其名稱和貼的位置。
2、幼兒體驗用毛筆畫春聯(lián)福娃。
七、組織小朋友給班級的活動室貼上春聯(lián),鞏固對春聯(lián)的認識。
【活動反思】
本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好多幼兒有親身體驗的經(jīng)歷,通過老師精心設(shè)計,整個活動流程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調(diào)動幼兒積極性,幼兒興趣濃厚,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1、形象比喻,認識門心、框?qū)ΑN易層變涸谟^察比較中區(qū)分各種不同使用場所春聯(lián)及其名稱。再借助班級兩對雙胞胎進行巧妙的比喻,引導幼兒認識門心、框?qū)Γ褂變盒蜗蟮嘏靼灼鋵ΨQ關(guān)系,也初步了解了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的關(guān)系。
2、借助幼兒的春節(jié)活動相片加深對不同場合春聯(lián)種類的認識。
3、設(shè)置情景,請家長寫春聯(lián),幼兒貼春聯(lián),引導了解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整個過程,激發(fā)幼兒對民俗文化的興趣。此環(huán)節(jié)把活動推向高潮。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0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結(jié)的編結(jié)工具與制作材料,嘗試學編最簡單的十字結(jié)。
(2)體驗編結(jié)活動的.快樂,發(fā)展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小銅錢、紅絲線等材料,
活動過程
一、認識制作材料和工具
1、小朋友都說中國結(jié)非常漂亮,那我們今天也來動手做一款中國結(jié),好嗎?
2、那你們想想制作中國結(jié)需要些什么材料呢?
師生共同討論
3、幼兒先看看、摸摸、講講制作中國結(jié)的材料和工具
二、幼兒嘗試操作
1、知道為什么叫中國結(jié)嗎?結(jié)是什么呢?
2、觀察并討論老師制作的中國結(jié)(十字結(jié))是什么樣的?
3、老師示范講解。
4、幼兒嘗試編十字結(jié),教師觀察,進行個別指導
5、幼兒說說自己嘗試編結(jié)的感受。
二、引導評價
1、彼此欣賞各自的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
2、把自己編織的中國結(jié)送給同伴或小班的弟弟妹妹并說說其中含的祝愿。
延伸活動:
陳列各色中國結(jié)及其他民間工藝品實物或資料。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1
活動目標:
1、知道十二屬相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幼兒做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2、能說出自己和家人的屬相,增進對他人的了解和關(guān)心。
3、初步了解十二屬相所包括的動物及其順序,重點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動物。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讓幼兒了解自己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的屬相;豐富幼兒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
2、教具:十二屬相的大圖片一套;
視頻:《十二屬相的故事》 《十二屬相的兒歌》
3、學具:每名幼兒若干動物圖片(包括十二屬相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交流屬相,引入主題
1、請幼兒介紹自己和家人的屬相,教師根據(jù)幼兒的回答貼上相應的圖片。
2、屬相到底有多少種?又都有些什么動物?看了下面這個動畫片你們就知道了。
二、播放視頻《十二屬相的故事》,知道屬相有十二種及分別是哪十二種動物。
教師提問:
1、老鼠使用什么方法讓牛馱著它走?老鼠是十二屬相里的第幾個?貓是屬相里的動物嗎?
2、屬相有多少種?十二屬相包括哪十二種動物?
。ǜ鶕(jù)幼兒回答出示相關(guān)圖片,不要求幼兒按順序)
三、播放視頻《屬相歌》,了解屬相的順序。重點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動物是誰。
。ń處熗秸{(diào)整十二屬相的順序)
四、通過操作活動加深幼兒對十二屬相的認識。
1、活動名稱“多了誰”:(出示題板)請幼兒將不屬十二屬相的動物找出來。
2、活動名稱“哪個不見了”:(出示題板)請幼兒說出少了的十二屬相名稱并貼上圖片。
3、活動名稱“誰排錯了”:(出示題板)請幼兒糾正十二屬相的排列順序(重點是前兩個“鼠!焙秃髢蓚“狗豬”)
五、了解十二生肖的輪換規(guī)律。
1、我們班里有的小朋友屬狗,有的屬豬,為什么屬狗的6歲,屬豬的5歲呢?
2、出示生肖鐘的.圖片,了解屬相輪換規(guī)律。
教師介紹:這個東西就像我們平時見過的鐘表一樣,只不過鐘表上面是十二個數(shù)字,而這個東西上是十二種動物,老師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生肖鐘,十二種屬相就是按這種順序排列的。我們知道鐘表是一圈一圈不停地轉(zhuǎn),我們的生肖也和鐘表一樣一圈一圈的轉(zhuǎn)個不停,兔年出生的屬兔,龍年出生的屬龍,今年是什么年。拷衲瓿錾膶偈裁窗?一年有一個屬相,十二個屬相轉(zhuǎn)完需要多長時間?
六、了解十二屬相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拓展幼兒的思維。
1、幼兒討論:外國人有沒有屬相?
2、教師介紹:十二屬相是中國人很早很早以前發(fā)明的,是用來紀年的。(紀年就是選一種東西做為某年的標志來代表和表示這一年)所以外國是沒有屬相的。象屬相這樣在很早很早以前就發(fā)明的好的有用的東西,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我們就可以說它是傳統(tǒng)的。
七、結(jié)束部分:今年是兔年,明年是什么年呢?(從期待新年自然結(jié)束)。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隱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兩個“難”的含義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的本意和今天人們常用它來表達的感情。
2、過程和方法:
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生結(jié)合注釋看課文,初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及含義。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傷與痛苦的愛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隱的詩歌常以清詞麗句構(gòu)造優(yōu)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具有朦朧婉曲之美。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2、作家、作品簡介:
3、具體講解:
學生自由朗讀。讀完課文后,獨立思考理解。試用詩歌鑒賞方法。
4、檢查初步感知和獨立思考效果
準備課堂練習本,思考問題:
。1)“無題”有幾種情況,你以為何種在鑒賞中更重要?
。2)從“絲”的注釋看,該句用了什么修辭?
(3)三、四句一起表達了什么情感?
。4)解釋“曉”的.意義,注意“鬢”的音、義。
。5)“蓬山”是目的地,還是出發(fā)點?(注意句式倒裝)
(6)“殷勤”意義(古今異義)
5、學生討論、核對,檢查自讀習慣,反思學習方法。
6、選生講,教師補充。
。p關(guān):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無題:《詩經(jīng)》、樂府詩很多;說無題,真正的“題”是什么?文章寫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與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請大家分組討論:
。1)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這句詩中的兩個“難”的含義。
。2)如何“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的本意?今天人們常用它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3)學過這首詩后,你對詩中的愛情是怎樣看的?也可以談談你心目中的愛情是什么樣子的。請每組的學生代表到講臺前發(fā)言。
8、賞析參考資料:
9、欣賞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感受意境。背誦全詩并要求會默寫。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3
教學內(nèi)容:學習古詩《春曉》
課時目標:
1、學會5個生字,掌握“春曉、眠、覺、聞、啼鳥、知”等詞語。
2、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到郊外或公園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變化,先說說,再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學進程: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齊背《春雨》
2、揭題,認識詩人。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二、精讀古詩,理解體會
1、范讀課文,注意停頓。
2、請幼兒反復讀詩,在注意停頓的基礎(chǔ)上,注意生字讀音。
3、聯(lián)系掛圖,說說個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講春天的晚上人們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撸核X曉:天亮)
第二行:講醒來以后,聽到到處都有鳥的叫聲。
(聞:聽到啼:鳥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風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4、問:《春曉》寫了怎樣的景象?
仔細看圖,展開討論
《春曉》寫的.是百花盛開,小鳥在枝頭歡快地鳴叫,風雨過后,地上滿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6、議一議: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幼兒自由發(fā)言、評議、交流。
7、教師小結(jié):這首詩既寫了春天的早晨,雨過天晴,小鳥在枝頭鳴叫跳躍的歡樂場面,又抒發(fā)了作者對昨夜風雨交加,滿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詩中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構(gòu)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曉圖。
布置作業(yè):
查找有關(guān)春天的其他古詩,和同桌交流。
板書設(shè)計: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領(lǐng)略詩歌的意境美。
2、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想象的能力。
教學過程:
板塊一:背景導入
1、(出示干旱圖片)師: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家鄉(xiāng)陜西玉蒲遭遇了一場旱災,土地干涸,糧食顆粒無收,禍不單行,安史之亂又爆發(fā)了,他們一家人就過起了流亡生活,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此時,一場春雨悄然降臨,久旱逢甘露,詩人內(nèi)心無比喜悅,揮筆寫下了——《春夜喜雨》。(師誦讀)
板塊二:指導朗讀
1、齊讀題目,(久旱逢甘露,詩人內(nèi)心無比喜悅)再讀。
2、請你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出示詩)
3、指名讀,重點指導:甫、潛、徑、重(古詩用字凝練,讀的時候一定要慢一點兒,便于讀者和聽者在讀中去細細品味。同時還要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注意看老師的手勢)
4、全班齊讀。
板塊三:發(fā)揮想象,理解詩意,感悟意境
1、到底杜甫筆下的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處呢?打開課文,結(jié)合注釋,和同桌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有不理解地詞、句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
2、有不理解的字、詞嗎?那好,老師來考考你。(乃、潛、野徑、俱、紅濕處、花重)
3、古人寫詩、作畫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讓我們借助想象、聯(lián)想去還原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春雨之夜,一同去感受那場令人欣喜的春夜細雨。
4、(出示圖1)師誦——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每每讀到這兩句,我眼前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幅圖景——春天到了,干涸的土地盼望春雨,田里的種子盼望春雨,花草樹木盼望春雨,人們也盼望春雨……就在萬物都迫切需要春雨的時候,春雨仿佛知道大家的心思似的,不早不晚,揚揚灑灑地下了起來。那細細的雨絲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在雨水的滋潤下,干涸的土地變得濕潤;田里的`種子吸飽了雨水探出了小腦袋;小草挺了挺身子,又長高了一截;樹葉綠得發(fā)亮。這可真是一場及時雨呀!
難怪詩人會“喜”。這短短的兩句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雨發(fā)生圖。讓我們帶著這種喜悅之情來贊美這知時節(jié)的好雨吧!
5、你發(fā)現(xiàn)老師剛才用什么方法來理解詩句的意思?(沒有逐字逐句地去摳,而是通過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將古詩在腦海中轉(zhuǎn)化成畫面,再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6、(出示詩)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理解其他詩句的意思,好嗎?(你可以閉上眼睛,輕聲吟誦你喜歡的詩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7、匯報三四句,出示圖2,師適時引導。這都是春雨的功勞!可它悄悄地來,默默地潤物,一點兒也不炫耀自己,這是一種什么品質(zh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雨潤物圖。讀出我們的敬意吧!
8、這善解人意、無私潤物的好雨,詩人多么希望它酣暢淋漓地下個夠哇!于是,詩人推門遠眺,他看到了——(出示圖3,誦該詩句,生描繪畫面)詩人很高興,他知道這雨一定會——(下上一夜,下個透徹)這兩句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江夜雨圖。
9、看到這里,詩人不禁想到——(出示圖4,誦該詩句,生描繪畫面)大自然的一切都因為這場及時雨的到來變得生機勃勃!想到這里,詩人能不喜嗎?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雨后錦官圖。
10、這首描繪并贊美春雨的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喜悅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處處是“喜”,可詩中卻又沒有一個“喜”字,足見詩人的匠心獨運。正因為如此,這首詩成了吟詠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兩句,不僅用字精妙,還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讓我們滿懷喜悅,再次贊美這及時的好雨吧。R讀)
板塊四:作業(yè)超市
必做:背誦并默寫《春夜喜雨》。
選作:
1、喜歡古詩的同學搜集描寫春天、春雨的古詩,自主積累。
2、愛好寫作的同學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將《春夜喜雨》改編為一篇寫景的文章。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5
活動目標:
1.了解古詩主要內(nèi)容,有感情的朗誦古詩,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
2. 在剪貼游戲中理解、欣賞、學習古詩。
活動準備:
小魚頭飾,用幼兒自畫自剪的小魚及許多蓮葉布置成“蓮池”的場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
活動過程:
一、模仿小魚游來游去,情緒愉快地參與游戲。
幼兒扮演小魚,在音樂聲中自由、歡快地游戲。
二、參與情境表演,在游戲中感受并嘗試理解古詩中的詞句。
1.欣賞“蓮池”場景,體驗首句:江南可采蓮。
欣賞 “蓮池”的場景,并為幼兒簡單介紹江南美景,同時輕柔地朗誦首句“江南可采蓮”,請幼兒欣賞。
2.“小魚們"欣賞“蓮池”中的蓮葉,感受蓮葉茂密的樣子,體驗第二句:蓮葉何田田。
教師用豐富的詞匯描述“蓮池”中的蓮葉,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3. “小魚”們在蓮葉中間游戲,體驗第三句:魚戲蓮葉間。
可愛的`小魚們,讓我們一起在這碧綠的蓮池中游來游去,自在地游戲吧。
三、聽指令,做游戲,鞏固古詩。
1.幼兒自畫自剪小魚,每人一條。
2.分別出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請小魚們在方向盤的指示下向四個方向游戲,體驗后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四、完整地欣賞、學習古詩。
1.在音樂聲中,老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幼兒欣賞。
2.師幼共同朗誦古詩。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diào),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diào),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領(lǐng)略采蓮人內(nèi)心的歡樂,激發(fā)幼兒對江南美景的熱愛。活動中“東南西北”的游戲幼兒非常感興趣,但是幼兒對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較為生疏,拖慢了游戲的進度,可將這個游戲放在區(qū)域中讓幼兒多玩玩。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6
【活動目標】
1、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學習有表情地朗誦古詩。
2、嘗試用配樂誦讀、歌唱等方式學習古詩,激發(fā)吟唱古詩的樂趣。
3、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師:小朋友,你們今天早飯都吃些啥呀?
師:那你們知道你們早上吃的饅頭、粥都是用什么做出來的呢?(老師根據(jù)幼兒的回答繼續(xù)提問,直至幼兒答不出)
師:告訴你們,它們都是農(nóng)民伯伯種出來的。瞧!農(nóng)民伯伯來了。
2、(出示農(nóng)民鋤地的圖片):農(nóng)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師:古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李紳,他看到農(nóng)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就寫下了一首古詩,名字叫《憫農(nóng)》,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學習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1、(出示視頻)完整欣賞古詩一遍。
2、師:這首古詩名字叫什么?(出示1)
3、師:那這首古詩講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逐句講解并學念古詩。
(出示2):圖上有誰?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么呀?那
你們知道什么時候的太陽最紅最熱?
老師小結(jié):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照著大地,農(nóng)民伯伯還在田里鋤草松土。
齊念第一句詩句,并學做農(nóng)民伯伯除草的動作。
。ǔ鍪3):你們看農(nóng)民伯伯的臉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師小結(jié):太陽火辣辣的照著,一會兒工夫農(nóng)民伯伯的臉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農(nóng)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齊念第二句詩句,并學做農(nóng)民伯伯擦汗的動作。
。ǔ鍪4):這是什么?誰知道我們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
齊念第三、四句詩句,并學每天吃飯的.動作和牢記在心的動作。
4、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誦兩遍)
5、師:小朋友念得真不錯,如果配上音樂來念一念會怎么樣呢。(配樂朗誦兩遍)
6、師: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個個小詩人了。下面我們再把剛才的動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動作配樂朗誦兩遍)
7、師:剛才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小朋友朗誦非常好,我們請他們上來表演,(個別幼兒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歡我》的曲調(diào)學習用歌唱古詩,萌發(fā)喜歡古詩的情感。
1、師:老師還把這首好聽的古詩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聽。(老師示范唱)
2、幼兒學習歌唱《憫農(nóng)》。
四、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師:小朋友,我們學了這首古詩后,知道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農(nóng)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那我們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
(出示圖片):小朋友看,這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歡哪個小朋友?為什么?
五、結(jié)束。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去把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念給后面的客人老師聽聽。
活動反思:
《憫農(nóng)》是我第一次給孩子們上的古詩課,因此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次活動首先是視頻導入,完整欣賞古詩,接著出示農(nóng)民的圖片學習“鋤禾日當午”,我的圖片準備的不夠詳細,選用的是古詩視頻里種植禾苗的圖片,但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沒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最好是將圖片換成農(nóng)民伯伯在鋤草,這樣有利于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另外我的有一句提問是“太陽很大很熱”,但是太陽大不代表熱,提問不夠嚴謹。接著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這句的講解中與孩子的互動太少,沒有深入引導幼兒對古詩的理解,例如可以問一問“為什么農(nóng)民伯伯那么累呢?”需要和圖片相結(jié)合,引導孩子說一說。最后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最好是選擇班里孩子吃飯的照片,從而更加貼近生活。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揭示課題
1、師:小朋友們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們覺得春天怎么樣?能用四個字的成語說說嗎?(如:百花齊放、萬物復蘇)
2、師:是啊,古人也很喜歡春天,寫了好多好多的詩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洞簳浴。大家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播放孟浩然的圖片,是啊,這首詩就是由唐代詩人孟浩然寫的。
3、板書課題:春曉,指名幼兒讀,并讓幼兒猜猜這首詩寫的是什么時候的?從而進行解題,“曉”是早晨的意思,因此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
。ǘ┏踝x古詩,認識生字
1、師:昨天老師已經(jīng)布置大家預習這首古詩了,現(xiàn)在老師就來檢查同學們預習得怎么樣了?
、僦该變鹤x。
②全班齊讀。
2、師:現(xiàn)在老師把課文當中的生字寶寶請到黑板上了,我們一起去跟它們打招呼吧。課件出示“我會認”的字。
①指名幼兒讀生字。
、谌嘟涣髯R字方法。
、圻M行詞語認讀游戲:出示“睡眠、到處、新聞、聞見”等詞語讓全班同學進行認讀。
、苋嘣俅锡R讀古詩。
。ㄈ┲笇Ю首x,理解詩意
1、師:同學們春天百花齊放,鳥兒飛來飛去,詩人睡得可香啦,連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誰把他叫醒的`呢?原來是小鳥,它們嘰嘰喳喳地叫著。他突然記起昨天晚上聽到的刮風下雨的聲音;▓@里的花開得那么好,被風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師邊讀邊指導幼兒看圖。
2、師:那么詩人是怎樣來寫這么一幅畫的呢,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1)學習一、二兩句詩。
①幼兒自由讀這兩句詩。
、趲煟捍禾斓脑绯浚枚嗝词娣,一醒來就聽到美麗
的鳥叫聲,心情真舒暢啊!誰能帶著這種心情來讀讀這兩句詩。
、塾變涸囍吲d地讀這兩句,接著再指名讀,齊讀。
。2)學習三、四句。
、賻煼蹲x,幼兒再跟讀。
②師:我們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覺得很可
可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苡變涸囎x,再全班齊讀。
。3)幼兒試背全詩。
3、導背
、倏磮D試背,指名背。
、谌帻R背。
4、配樂朗讀古詩。
。ㄋ模┲笇鴮憽肮、聲、多”
1、出示三個生字,幼兒認讀,并對生字進行組詞。
2、幼兒觀察生字,說說在書寫這些生字的時候分別要注意什么?
3、老師范寫,幼兒描紅并書寫兩個生字。
4、展示評議。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春曉》。
2、古、聲、多各寫兩行。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8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課題來源于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后的作品,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該詞有利于學生掌握詩詞鑒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欣賞、評價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4.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yǎng)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學生已經(jīng)對于詩歌鑒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tǒng)的把握;
2.根據(jù)學生的檢測成績及上課的表現(xiàn)觀察得出學生基礎(chǔ)較差的事實,適合引導式教學;
3.對于蘇軾,學生高一的學習對其生平及風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shè)計
本課擬采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tǒng)文化心態(tài)必須經(jīng)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jié)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于對詞這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jīng)過一個由形式到內(nèi)涵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合作探究法,調(diào)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體會詞中所表現(xiàn)出的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的“詞眼”,并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yǎng)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shè)計意圖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樁.你途中遇雨會怎樣?
2.走進《定風波》去感受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的?
說說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現(xiàn)
結(jié)合學生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ㄒ唬┲苏撌溃
1.知人:作者簡介:蘇軾
。1)基本信息
。2)人生經(jīng)歷:《定題金山畫像》
。3)成就風格:①成就②風格
2.論世:背景鏈接:
(1)烏臺詩案一貶謫黃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體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關(guān)鍵信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詞的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都在描寫雨中的情況嗎?
3.本詞的詞眼是什么?
1.|時間:3月7日
丨地點:沙湖道中
丨環(huán)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情感:狼狽不覺
→作用:說明了寫作緣由。
2.→雨中事:踏雨吟嘯→怡然自樂
→雨后情:驀然回首→云淡風清
3.→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培養(yǎng)學生提取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內(nèi)容,對詞的內(nèi)容有個整體性的把握。
1.從詞中我們可以剖析出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2這首詞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來成就其藝術(shù)高度的?
1.→一個拄拐杖、踩草鞋、頂風冒雨、吟嘯徐行、不畏艱難、藐視禍難、鎮(zhèn)定從容、曠達灑脫的詞人形象。
。1)雨中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現(xiàn)手法:
、
以小見大
、
曲筆
一語雙關(guān)
③對比
、茈[喻寄托(象征).
學生合作探究,點撥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他人他物襯托對比),提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學生從中可以分析總結(jié)出分析鑒賞詩詞的方法技巧以及著手點。整體系統(tǒng)的了解一下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細致入微地掌握這幾類表現(xiàn)手法的含義并可以在以后的詩歌閱讀中輕而易舉地分析。
作業(yè)處理:
寫日常小事一樁,來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求:以小見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評價歸納
定這人:蘇軾
風這景:風雨
波這情:曠達
課堂練筆/課后練筆
培養(yǎng)學生的及時運用一些高超的技巧來構(gòu)建文本的寫作能力。
七、教學評價設(shè)計
1.學生系統(tǒng)的具體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本課內(nèi)容有些過多,學習對詞的表現(xiàn)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對比及以小見大的手法,對一語雙關(guān)仍有待拓展。
3.學生互動積極,真正做到了學生自己“動”起來。
八、板書設(shè)計
定這人:蘇軾一智者//達者
風這景:風雨——自然//人生
波這情:曠達灑脫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19
一、說教材
《鄉(xiāng)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其次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nóng)村初夏季節(jié)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密,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霧蒙蒙,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nóng)活多了,鄉(xiāng)里的農(nóng)夫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完畢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xiāng)村四月”勞動的緊急、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發(fā),整首詩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喜愛和觀賞,也表現(xiàn)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依據(jù)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熟悉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薄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nèi)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育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喜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存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并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預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jīng)把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由于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識,所以設(shè)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xiāng)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jù)課標,其次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留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根底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借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shè)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里的讀,是聲情并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nèi)化與升華。讀出個情味,賜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溝通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把握情感的基調(diào),最終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更要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及其輕重音。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共性化行為,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納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lián)系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閱歷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多l(xiāng)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季節(jié),而現(xiàn)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松談話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學問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導入課題后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復習穩(wěn)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闭Z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嘗是學生的語文力量形成的關(guān)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需扣住重點詞句,在比擬、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漸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育孩子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力量。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于感知語言,感悟者抒發(fā)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綻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xiāng)村人的勤勞勞碌,感悟詩人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和贊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ㄒ唬、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guān)鍵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chǎn)生與文本對話的愿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談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lián)系生活,又復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根底。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把握肯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后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ㄈ、讀通詩文
在這里我緊扣“讀通”這個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自讀后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
1、了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ㄋ模⒆x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币罁(jù)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huán)節(jié)我實行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shè),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嘗出情感。由于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別于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于是,課堂教學必需高度關(guān)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學問力量點,設(shè)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lǐng)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需簡潔,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白易于感悟,并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敏捷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共性,讓課堂布滿生命活力。這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詳細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jié)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2、師生互動溝通感受。古詩詞的教學境地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zhuǎn)換為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lǐng)悟詩句的情感意蘊。詳細到我這節(jié)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lǐng)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采納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jié)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注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么感覺?(白茫茫的很刺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蒙蒙)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xiāng)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里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氣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xiāng)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后點拔。采集桑葉養(yǎng)蠶,耕田插秧這是鄉(xiāng)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里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急?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仿佛看到鄉(xiāng)親們————,聽到鄉(xiāng)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于春”讓學生感受鄉(xiāng)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并歡樂著但對末來布滿盼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布滿活力的鄉(xiāng)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ㄎ澹、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后延長
1、自讀其次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其次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確定能說出其次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其次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表達了”,學生再背“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展小結(jié)。
2、背誦默寫《鄉(xiāng)村四月》
3、課后收集并積存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20
設(shè)計思路: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寫了詩人行走在深秋時節(jié)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學時將多媒體課件與古詩巧妙融合,使課堂充滿靈動的氣韻和優(yōu)美的意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讀中品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獨特體驗,關(guān)注學生對古詩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對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色的熱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課要求會寫的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詩句。
3.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欣賞圖畫,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有四季,分別是哪四個季節(jié)呢?(學生回答)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說: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楓葉、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圖片)因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
2、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欣賞屏幕上的動畫,猜一猜這是哪個季節(jié)呢?這幅優(yōu)美的畫描繪的是哪首詩?(學生回答)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聽一聽(播放動畫)。大家都猜得很準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贊美秋天的經(jīng)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題目,了解詩人。
師:誰能說說“山行”是什么意思?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4、資料展示:詩人簡介。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古詩。)
2、你們有沒有不認識的字呢?下面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出示“徑、斜、楓、霜”4個生字,指名認讀,幫助正音。全班齊讀。哪位同學來給這些生字找個好朋友,組個詞?
3、指名讀詩,注意讀出節(jié)奏,師評價。
4、指導全班齊讀古詩。(提醒:讀古詩時語速要放慢,注意句內(nèi)停頓。)師讀一句,學生跟讀。 5、請大家再次自由朗讀,讀出節(jié)奏感。然后分別請女生、男生比賽讀古詩。
三、朗讀古詩,品味詩境,體會詩情
1、詩畫結(jié)合,品讀一、二句:
。1)讀著優(yōu)美的詩歌,我們和詩人杜牧一起欣賞著秋天的景色。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一二句。
。2)你們從中看到了什么樣的美麗景色?(寒山、石徑……)
(3)寒山是什么樣的山?為什么覺得寒山美呢?
我們經(jīng)常說,距離產(chǎn)生美。那么,從遠處看,寒山是什么樣的?大家做一個比較了再回答:什么東西矮矮的、短短的,讓人感覺丑丑的。
寒山,讓人感覺。
。4)復習《七律·長征》中描寫山的詩句。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徑、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徑圖片)
(6)除了寒山、石徑,詩中還有什么景色讓你感覺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處”的云是怎樣的?(什么顏色的?云是厚厚的還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我們用一個成語怎么說?(若有若無。)
。7)在這若有若無的白云生處還有什么呀?(隱隱約約的人家。)
。8)大家欣賞著如此動人的景色,你會怎么來讀這句詩呢?(指名讀一二句)
學生有感情練習朗讀。
(9)學生說說一二句詩意。
2、詩畫結(jié)合,品讀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寫的是遠處的景色,接著詩人杜牧把筆鋒一轉(zhuǎn),由遠到近,他又寫
了什么呢?(學生齊讀三四句。)
。2)詩人原本是坐在車上欣賞著深秋時節(jié)的美景,可這會兒詩人卻停下車來了,為
什么呢?用詩句怎么說?(停車坐愛楓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你認為第三句中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情感?(“愛”。)
、劾蠋熞来螁枴皭邸薄ⅰ巴怼钡囊馑,學生自由發(fā)言。 ④學生說說第三句詩的意思。
。3)詩人在這些景物中,最喜歡哪種景物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
①老師依次問“霜葉”、“于”、“紅于”的意思,學生思考。
②學生說說第四句詩的意思。
。4)請大家思考一下:美麗的景物這么多,為什么他獨獨最愛楓林的霜葉?
詩人拿霜葉和二月花作(比較),我們來比較一下。
、賹Ρ龋骸八~”是深秋時的楓葉,二月花是春天的鮮花。從氣候來看,深秋的氣溫降低,春天的氣溫回升,這說明楓林霜葉所處的環(huán)境比二月花要……? ②提問引出楓葉精神:可是,被秋霜打過的、在惡劣環(huán)境中生存的楓葉卻比溫暖的春天中盛開的鮮花還要紅艷,這說明楓葉具有怎樣的精神??(楓葉具有不畏嚴寒的精神。)
。5)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補充。
(因為“紅如”不過是說霜葉和二月花一樣紅,而“紅于”是說霜葉比二月花還要
紅,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更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6)那么,我們應該帶著什么樣的感情來讀這首詩呢?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更深層次地說,《山行》表現(xiàn)出詩人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情感。
引領(lǐng)學生有感情地吟誦詩句。兩個大組賽讀古詩。
四、古詩新唱,拓展閱讀
1、大家喜歡唱歌嗎?古詩也是可以編成歌曲的,下面讓我們跟隨動畫視頻一起唱一唱《山行》吧!
2、其實以前也有很多詩人寫過秋天的景色,大家比較一下,和詩人杜牧寫的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俦涨镏疄闅庖,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戰(zhàn)國·宋玉《九辯》。)
本句大意是:秋天所形成的肅殺氣氛多么令人悲傷!蕭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敗景象。
②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
、鄢?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以前的詩人常常把秋天寫得很凄涼蕭條,流露出消極傷感的情緒。而詩人杜牧卻把深秋的景色寫得(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傷感之情。)
3、也有一位詩人和杜牧一樣,一反常調(diào),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
PPT展示:秋詞唐代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人杜牧和劉禹錫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希望同學們也留心觀察生活,能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4、其實,一切詩境皆心境。不管是以前的詩人寫的凄涼的秋天還是杜牧寫的充滿生氣的秋天,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詩人當時的情感。
5、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山行》 。
總結(jié):希望大家以后有機會去外面旅游時,如果欣賞到楓林的美景,能吟誦出詩人杜牧的詩句,或者在心中默念自己即興創(chuàng)作的詩,唱一唱也行,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媽呀,葉子都掉地上了,有啥好看的呀!”剛才給大家開了一個玩笑,古詩語言精煉,意境優(yōu)美,希望學習古詩可以陶冶你們的情操,豐富你們的想象,提高你們的素養(yǎng)!
五、作業(yè)
想象《山行》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象,并把它畫出來。板書設(shè)計:
山行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
霜葉
。ǔ尸F(xiàn)景色的圖片)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01-30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03-06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精品】06-20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集合】06-21
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3篇【實用】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