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
除夕,傳統的年三十,中國人團圓的日子,這一天在外的游子加快了回家的腳步,大包小包的行李后是一張張喜悅的笑顏。
兒時的除夕總是最快樂的日子,每每這一天,總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到外面炫耀,一個農村小丫頭的心思也不過如此,想讓更多的人看見自己的美麗。但是總是沒到一個小時,衣服就弄的臟兮兮、灰頭土臉的回家了。爸爸對我是哭笑不得,只得趕快換洗我的衣服,家人都說我是土匪轉世,小我四歲的妹妹也總是偷偷的笑我。過了許多年依然記得那時妹妹小小的得意的樣子。
十歲的除夕,一個人跑到同村的陌生阿姨家玩到很晚,中午飯的時候依然沒有見到找到我的爸爸著急的跑遍了所有的親戚家,甚至十幾公里外的二姨家也去了,卻始終找不到我。正巧年前不久,村里的一個老瘋子走丟了一直沒有回來,六歲的妹妹無邪的問媽媽,姐姐不會也像瘋子那樣走丟了吧。本是最開心的日子卻被我的“失蹤”弄的天下大亂,家人慌亂的時候卻見我蹦蹦跳跳的回家了,父母懸著的`心終于落地。
二十四歲的除夕,因為剛畢業(yè)參加工作沒能回家,在云南的工地上渡過了自己在外的第一個新年,自己覺得沒什么,吃年夜飯、跑到昆明去玩,然后繼續(xù)工作。后來聽妹妹說,除夕的時候爸爸邊看春晚邊流淚,想我一個人在異地的孤寂。
二十五歲的除夕的除夕終于可以在家過了,早早的預訂了回家的車票,一天天細數著回家的日子終于將要到來。
每年的除夕早上,爸爸總是早早的起床開始清掃院子,壘旺火。家鄉(xiāng)的旺火類似于蒙古族的篝火,寓意家業(yè)興旺、年年好運。所以年三十的晚上十二點,在迎接農歷新年的同時,家家戶戶都要開門迎財神。傳說新年的時候,財神會光顧人間,這一傳統在本地保留了許多年。點燃的旺火,絢爛的煙花將整個村莊印染的別樣美麗,每每這一時候家人都會轉旺火,圍著旺火轉圈,許愿新年的祝愿。燃放完煙花后,媽媽總是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雖然不愛餃子,但是在爸媽的逼迫下總是吃上幾個。因為一大鍋的餃子里面,有一個是媽媽特意準備的包了硬幣的餃子。家鄉(xiāng)有個習俗叫“揣元寶”,個個飽滿的餃子形似元寶,而吃到硬幣餃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總是好運連連,雖然是一個習俗,但是爸媽總是希望我和妹妹能夠吃到,保佑我們新一年里萬事如意。
除夕夜守歲基本是所有中國人的習俗,但細數下來,每到夜晚就發(fā)困的我基本都沒有熬到天亮,反而是妹妹年年都要熬到很晚,甚至是直接到了早晨,這一點我一直佩服到現在。
家家戶戶院里的紅燈籠一直到亮到初七過完小年,這個習俗雖然有違于低碳環(huán)保,但也是鄉(xiāng)情濃濃年味的象征。
除夕的故事2
天快黑下來了,佳蓮不停地往門外望,盼著老公林強早些回來。一早,林強就回鄉(xiāng)下老家去了。雖然林強的父母都謝世了,但要過新年了,族里的長老們得回去見一下。臨走的時候,林強說自己會早些趕回來,和佳蓮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佳蓮不安地在房間里忙碌著,一邊逗著剛滿周歲的兒子濤濤說話。整幢樓,除了他們家,其他所有的人都回家過年了。獨自走在黑漆漆的樓道里,佳蓮有些害怕。剛搬進來的時候,佳蓮曾聽鄰居說過,這樓里鬧過鬼。
一想到樓里曾鬧過鬼,佳蓮不由打了個冷戰(zhàn)。突然響起了敲門聲,佳蓮以為是林強回來了,趕快打開門,門外站著林強的同事門崗老范。佳蓮聽林強說過,這老范因為孤身一人,每到過年,看廠的差事就由他一人承包了。老范走進門來,笑瞇瞇地給正在玩耍的濤濤一把包著紅紙的糖果,說自己剛在廠里巡查了一遍,現在上家屬樓來看看,大家都回家過年了,這安全得注意些。佳蓮趕快給老范搬張凳子放在爐火邊,讓老范坐下歇會兒。老范在爐邊坐下來,一邊逗著濤濤一邊對佳蓮說:“佳蓮呀,這火爐還是搬到外面吧,放在屋里不安全!奔焉忂吳胁诉呎f:“那怎么行,天這么冷,孩子又這么小,屋子里不生火,要凍壞人的!”
包好餃子,炒好菜,林強剛好也進了門。一看老范在,林強趕緊從柜子里拿出酒,非要拉老范坐下來吃飯。老范本來是想要走的,被強子硬拉著,便不客氣地坐下來,幾個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一直待到午夜時分,老范才起身告辭,走的時候,老范又對林強說:“小林呀,還是聽老叔一句話,把火爐弄出去吧,樓上就你們一家了,大過年的得注意安全……”一聽這話,佳蓮頓時不高興起來,大過年的,這老范說話也太不吉利啦!看佳蓮的臉色不高興,老范就閉了嘴,下樓去了。兩口子收拾了一番,也休息了。
不知過了多久,佳蓮和林強被一陣“砰砰”的敲門聲驚醒,林強支起頭問是誰,門外卻沒聲音了。以為是聽錯了,兩口子也沒在意,又翻身睡了。誰知剛睡熟沒多大一會兒,又被一陣敲門聲給驚醒了,林強一肚子不高興,扯著嗓門問:“誰!”門外又沒了響動,夫妻倆面面相覷。林強悄悄地下了床,躡手躡腳走到門邊,拎起門后放的一根棍子,然后猛地拉開門。門外是黑漆漆的走廊,一個人影也沒有。佳蓮頓時想起鬧鬼的事,心里害怕起來,直埋怨那個老范,大過年的說什么安全不安全的話,看看,把鬼引來了吧!
到了初三,回家過年的人陸續(xù)回來了。佳蓮把大年三十鬧鬼的事繪聲繪色地講給鄰居們聽。正從外面回來的林強笑哈哈地說:“不是鬼,是老范,剛在樓下看到他,他對我說的.,那天晚上敲門的是他……”
林強的話還沒說完,佳蓮就生氣地叫起來:“這老范,怎么這樣啊!虧我們還熱情地留他在家里吃年夜飯!绷謴妵@了一口氣,告訴佳蓮,有一年,老范留廠值班,大年初一回家的時候,老伴已經煤氣中毒死了。從那時起,老范最害怕的事,就是看到別人在屋子里生爐子。除夕晚上,老范擔心林強屋子里的爐子,一夜他都沒睡好,隔不多時就上樓敲敲門。佳蓮聽到這里,感動不已。
除夕的故事3
狐貍村住著許多狐貍,其中有個狐貍奶奶,自己一個人過生活。
除夕就要來了,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采買年貨。
除夕這天,狐貍奶奶什么也不想準備,便出去散步。她瞧見有的小狐貍幫著爸爸貼春聯 ;有的小狐貍跟在媽媽后頭,提著年糕、雞鴨回家……
逛了一圈,狐貍奶奶回到家,覺得特別冷清,還想起以往兒孫在身邊時,小孫子最喜歡纏著她做年糕、發(fā)糕。
“備齊糯米、糖、發(fā)粉這些材料,我來做做年糕和發(fā)糕吧!”她拿出材料,覺得自己手腳變得不太靈活,“唉,還真不知道做得動做不動呢 ?”
她忙了一會兒,發(fā)現窗口擠著好多顆小腦袋,好奇地看著!斑?你們不在家?guī)兔,跑到這兒做什么 ?”
有個小狐貍說:“我爸媽叫我出來玩!
其他小狐貍隨聲附和 :“我也是,我也是……”
“奶奶,你在做什么呀?好像很好玩!币粋狐貍小女孩問道。
“我要做年糕和發(fā)糕!
“市場上賣的年糕和發(fā)糕嗎 ?”
“是啊,自己做的才好吃呢,你們想不想學 ?”小狐貍們爭著說想,便擁進狐貍奶奶家。
他們動作又快又靈活,狐貍奶奶便坐著口頭來指導。
“糯米要先做成米漿……”
“要做成發(fā)糕的話,米漿得加發(fā)粉……”
有個小狐仙剛好跑到這兒,愛玩的他興奮地加入行列,跟著做米漿、加糖攪拌……小狐貍們七手八腳的,根本沒發(fā)現多了一個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的小狐仙。
年糕放進蒸籠蒸了 !
發(fā)糕放進蒸籠蒸了 !
小狐仙以為“年糕”是“黏糕”,還聽說“發(fā)糕要發(fā)一點才好”,所以使了法術,要讓“黏糕”黏黏黏,發(fā)糕發(fā)發(fā)發(fā)。
結果,有個小狐貍一拿起蒸好的年糕,雙手就粘在上頭。他想拔起雙手,卻沒辦法,還一個踉蹌,往墻壁上撲去,年糕“啪”粘在墻上。大家趕緊來救他。像拔蘿卜一樣,一個小狐貍抱住一個小狐貍的腰,排成一列,用力拔呀拔。
哇!總算“拔”起來了!大家一陣歡呼,還直呼好玩,并繼續(xù)玩著“拔黏糕”。
發(fā)糕呢,被小狐仙施了法術,蒸著蒸著,竟然不斷膨脹,撐破了蒸籠,還繼續(xù)膨脹,看得狐貍奶奶和小狐貍都呆了。
最后,發(fā)糕發(fā)得像座小山,要小狐貍們合力才勉強扛到地上。
“發(fā)糕這么發(fā),來年大家一定會發(fā)發(fā)發(fā)!焙偰棠陶f。
不過,這么大的發(fā)糕怎么吃呢?小狐貍們很有創(chuàng)意,把發(fā)糕挖成中空,還挖出窗戶、門,挖成房子模樣。挖起的發(fā)糕,有的放在旁邊,有的'塞進嘴里,吃得肚子都鼓起來了,然后在“發(fā)糕屋”里鉆進鉆出。小狐仙也跟大伙兒玩得很開心。
天晚了,小狐貍們的爸媽找來了,看著“黏糕”、“發(fā)糕屋”和一屋子玩瘋的孩子,都傻了。
他們要帶小狐貍們回家圍爐,大家卻哭鬧著要留下來繼續(xù)玩。
狐貍奶奶和大人們又哄又勸,卻沒辦法。
其中一個狐貍媽媽,看到狐貍奶奶有孩子圍繞,眼中出現失去很久的光彩,于是悄哨回家,端來年菜,跟她的孩子說:“回家?guī)兔Χ四瓴税,我們到這兒來跟狐貍奶奶圍爐!
“我也要!”
“我也要!”
小狐貍們全沖回去,搶著將家里的年菜端來。狐貍奶奶家門前的廣場上,燃起火堆。好多狐貍家庭跟狐貍奶奶在廣場上一起圍爐;鸲燕枥锱纠岔,孩子們在屋里屋外嬉笑奔跑,小狐仙也跟著在屋里屋外嬉笑奔跑。
這一年,狐貍村有個大團圓除夕夜。大家的臉被火光照得好亮好亮,大家的心也都被籠罩在爐火暖乎乎的熱氣中呢。
除夕的故事4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過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么忙就去問媽媽有什么要幫忙嗎?媽媽說:“那你去幫我的爸爸和爺爺貼春聯吧!蔽艺f:“好的,媽媽!庇谑俏揖湍闷鹆艘粡埜W诌f給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把“!弊值怪N,我看到了大叫道:“我的爸爸,我的爸爸,貼倒了。”我的爸爸笑著說:“!值怪N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氣到了!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桌子上的晚飯可豐富了,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吃著美味的晚飯,有說有笑的。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一起看春節(jié)聯歡晚會。那個電視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還有小品······。當我們看到12點時,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響聲震耳欲聾,我嚇的站了起來,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種各樣的鞭炮。哦,原來是人們用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呢!
!今天真是個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5
對我們來說,過年是最愛!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收到一大筆零花錢!
大清早,我們吃完早飯,就去上墳,祭拜祖宗了!要去好多個地方,要一直到吃午飯才回來,看似很幸苦,但對我來說,還挺有趣的,跋山涉水!哈!吃完午飯,大人們都去貼對聯了,奶奶她們忙著做年夜飯,大家伙都在忙活,唯獨我們小孩子游手好閑,不是跟著大人去貼對聯(其實是去瞎鬧著玩的`,才不會真正干活)要么就是坐在沙發(fā)上,吃著零食看電視,還有就是在放爆竹……(五花八門的)而我,在洗澡,真舒服呀!洗完了,但媽媽不讓我放爆竹,叫我晚上放,所以我只有在沙發(fā)上看電視了!到了晚上7點多,隨著鞭炮聲,年夜飯開吃了……大家邊吃邊聊,開開心心的,其樂融融的……
但對我來說,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放爆竹!這是所有男孩子的樂趣!我也不例外!吃完了年夜飯,開始“鞭炮節(jié)”狂歡了!村上的伙伴們都拿出了鞭炮的50%來進行慶祝!這個村莊熱鬧無比,我們幾個孩子都聚在一起放鞭炮,院子里火光沖天,連大人都被我們吸引過來了!鞭炮放光了,我們不會就此罷休,大家在屋子里玩起了各種游戲,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這一晚,大家都很晚才睡,因為在等12點的到來。“54321!”上百個大理花沖上天空,黑黑點天空被照得雪亮,還帶一些繽紛!整個村莊變得很熱鬧!大家再次歡呼……
這一晚,讓我們所有人回味!讓我們所有人難以忘記!
簡短的除夕故事傳說最新
除夕的故事6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除夕。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窗花,掛上了大紅燈籠。爸爸也貼了一個“福”字,我問爸爸:“為什么要把‘!值惯@貼呢?”“把‘福’字倒著貼,不就是福倒了嗎?”爸爸答道。我點了點頭。忙完了以后,我們到外婆家過年。
到了外婆家,看見外婆和外公燒了許多好吃的菜,每道菜都有自己的含義,有圓子,代表團團圓圓,有紅燒魚,代表年年有余,有白菜豆腐,代表平平安安,有粉絲,代表吃的多,明年錢都一串串……終于可以大飽口福啦!我拿起筷子,搶著吃菜,“太好吃,太好吃啦!”吃完以后,我和弟弟一起玩游戲。
我期盼以久的.夜晚終于到來了,我拉著弟弟一起出來放煙花,一:孔雀開屏,二:雙龍出海,三:煙花聚會,真是太美麗了,太好玩了。
到了深夜,我該回家了,真希望每天都是除夕。
除夕的故事7
守歲民俗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歲火與燈燭”,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內的燈火燭光,在除夕夜通宵不滅。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這一表現有所不同。
南方守歲以家族為主,一家人圍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邊守歲祈福;在北方,守歲則是以宗族為主,在祠堂門口空曠之地燒起煤炭、木柴火,人們從旺盛的火堆上跳過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氣,祈求新年好運興旺。
守歲的另一個表現方式是“點燈照歲”,就是把蠟燭、燈籠點亮一直燃燒到天明。在明代,屋里屋外所有的房間都要點亮蠟燭,甚至床下、縫隙中都要照亮,并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內裝生石灰粉,在糧囤周圍以及戶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寶形石灰印子,以達到祛除“虛耗”、財源充實的愿望。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人們在守歲之日還戴著“儺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區(qū),也有這種在室外戴著面具跳舞驅邪的風俗。在東南地區(qū),人們熬夜守歲,為防止坐著打瞌睡,便用些茶點瓜果,邊吃邊談。也有的人家開始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造成了除夕守歲歡樂的最高潮。
除夕的故事8
終于盼到了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晚真是熱鬧極了!我們全家特地從慈溪趕到了鄉(xiāng)下外婆家過春節(jié)。除夕的飯菜特別豐富,有冷盤的、熱炒的、油炸的、還有紅燒的,擺滿了一桌子,只要你一進門,香味就會撲鼻而來。晚飯剛吃到一半,我就被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吸引了過去。我跑出去一看,到處都是人們在放鞭炮,可壯觀了!于是,我干脆把飯碗往前一推,纏住舅舅,要他和我們一起放鞭炮,舅舅答應了,于是我連忙拉起一旁正在吃飯的弟弟,對大人們說:“我們等一會再吃,你們也要來看啊!”
我和弟弟走出屋門,拿出一個名叫“五彩繽紛”的煙花放在地上,等著舅舅來點。舅舅拿著打火機,把導火線點著,導火線燒完后,“五彩繽紛”突然“呼”的`一聲,同時爆出無數種顏色的煙花:紅、橙、黃、綠、青、藍、紫。五彩繽紛,美麗極了!
“五彩繽紛”放完了,我和弟弟從屋里各拿出一支用壓歲錢買的“煙花xx”。我先用打活機對準“煙花xx”前方。立刻,“xx”不停地冒著火花。大約的5秒鐘,火花停了,發(fā)出兩聲“啪!啪!”的響聲,又噴出兩發(fā)“子彈”——兩個小火球,向空中射去。到了半空,“子彈”冒出了絢麗的火花。那震耳欲聾的聲音,嚇得弟弟屁滾尿流地跑回屋里。
后來,我們還放了“九龍戲珠”,它真像九條龍在天空中飛舞。“哨聲月旅行”也很有意思。舅舅把它的尾巴點著,頃刻,只聽見“呼……”的一聲響,就像有誰吹著優(yōu)美動聽的哨子。同時,火花像一只騰空而起的火箭,直沖云宵,然后又撒出火花,飄落下來。
遠處,也有很多人在放煙花。那美麗的“兩只蝴蝶”,扇動著它那彩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滿天星”真像天上的星星,好看極了!
無數支煙花不斷地向天上飛去,點綴著除夕的夜空,真是美不勝收。我們興致勃勃地看著,忘記了吃飯。大家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當中。
除夕的故事9
除夕是春節(jié)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次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戶都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除夕的故事10
在很長時間很長時間以前,大家就有了一個習慣,就是把每年的陰歷十二月30號定為除夕。在除夕這匡大家就不會睡覺,會放非常多煙花爆竹,還會掛非常多的.紅燈籠。這是為何呢,就讓我來講給你聽吧。
相傳在遠古年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的體形和牛一樣龐大,頭上長著一只角,一張血盆大口,行走如飛。它本來只是以牲畜為食,后來冬季食物短缺,就開始吃人了。由于它常常出來傷害人畜,因此天神把“年”鎖進深山,只允許它一年出去一次。有一次在大年三十那天,“年”出來了。它來到一個山莊,聽到甩牧鞭的聲音,嚇得匆匆抱頭鼠竄,于是大家就知曉了“年”怕響聲,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從此將來,每到年末歲首大家就用放煙花代替甩牧鞭,用貼紅聯來代替大紅衣服,用掛紅燈籠,點旺火來代替火花。久而久之就成了春節(jié)的風俗。
如此大家就有了除夕如此的風俗。
除夕的故事11
幾年前,我們村每年的除夕夜都會有“轉莊”。舞獅的人在前,敲鑼打鼓的跟在后面,一群扭秧歌的在旁邊跟著跳,轉遍全村每一個街道,每一條巷子,祛除災厄,帶來吉慶,并且每條街道的人都要在道旁放爆竹煙花迎接,一群人伴著煙火,看舞獅,場面異常熱鬧。
那天晚上天氣并不算太好,我和我爸,還有一個朋友去看“轉莊”。那是一條比較陰暗的街道,兩邊都是住戶,門旁都有自家的柴火垛,方便做飯時取用像所有的人家一樣,典型的農村形式?赡苁且驗楠M管效應,風很大,我緊了緊衣服。朋友打也哆嗦說:“雖然冷了點,但一年就一次,忍忍吧”。
街道中間鋪上了幾條紅色的小鞭炮,很長很長,而且還有人在用爆竹接,看樣子想放一串。道旁每家門前都有幾箱煙花,在幾個墻角還有成堆的爆竹。大家都在互相拜年,互相寒暄,共同憧憬新的一年。說著的`工夫,就聽見遠方傳來鑼鼓聲,轉莊的就要來了。
人們趕快點燃鞭炮,噼里啪啦的聲音響了起來,火花日濺,在街角,轉莊的也出現了。大家欣喜地看著。突然一聲暴響,一個煙花打到了對面墻上,濺起的火引燃了旁邊的柴火垛,便立馬著了起來。大風呼嘯,接下來的連鎖反應是所有的爆竹煙花被接連點燃。整條巷子,火光沖天,人群已經炸鍋,這突如其來的事故使人們陷入慌亂,驚呼聲,叫罵聲,跑動聲瞬間暴起,但仍蓋不過鞭炮聲,人們爭先恐后地奔向巷子里的人家,也不管認識不認識人家,奪門便入。我看著火勢蔓延到了那些大號的鞭炮和煙花哪里,整個巷子像一個火藥桶一樣,一股股熱浪向我撲來,鞭炮渣子像釘子一樣拍在我的身上和臉上。我也不知道我爸爸和朋友去哪了,眼前的情況還是先自保為好,面前火光沖天,后面是墻,沒有退路,我暫且躲到了旁邊兩個玉米垛中間的夾縫中,想順著爬到房上去。我兩腳蹬著玉米垛使勁往上竄,但太滑,我沒有竄上去。回頭一看,火快要蔓延過來了,我無路可走,心里一陣絕望涌出,不知所措,卻傻傻的一頭扎進縫隙中,想做一只自欺的鴕鳥;鸸鈯A雜著濃煙,嗆得我喘不過氣,連眼睛都已經睜不開,張開嘴想喊叫,但“救命”兩字被濃煙生生地憋了回去,腦中一片空白。
突然,一只手一把抓住我的衣服,把我往外,“兒子,快出來,咳咳”,是爸爸!我喜出望外,看到了生的希望。但看到面前的火光和站在火中跳腳的爸爸,熱浪向我撲來,我退縮了,“爸爸,我不敢”。他在火中站著,很危險,焦急地看著我,情急之下,一下把我扔了出去,我被極大的力量帶出去,打了個趔趄,勉強站穩(wěn)腳下已經是沒有火的地方。而爸爸正在旁邊空地上沒命地打滾,以壓滅身上的火,我看在眼里,淚水早已奪眶而出。他壓滅最后的火苗后,馬上過來問我是否被燒到了,他的褲和鞋已經被燒的不成樣子,手上和臉上還有些許擦傷,我只不停地流眼淚,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安慰說,”哭什么,這不沒事嗎,別哭了。”
沒辦法,不想再讓他擔心,我在自己淚水縱橫的臉上,勉強綻放了一絲笑容……
除夕的故事12
又到了大年三十,就是通常說的除夕,那天夜晚,我小姑媽家特別熱鬧。一張大大的圓桌上圍滿了人,有爺爺、奶奶、爸爸、小姑夫、大姑夫、兩個姐姐和在杭州讀書和工作的兩個哥哥,各自說著今年歡樂的事。
一會兒,小姑媽、大姑媽和媽媽端著燒好的菜放到桌子上,我媽提議了一下,“來,大家先端起酒杯,來個大合唱,有酒的喝酒,有飲料的喝飲料,但必須是全心全意把杯中酒喝完!贝蠹乙黄鹫酒饋,共同說著“新年好”,一咕嚕全把杯中酒喝完了。接著,大家都先后向我的'爺爺奶奶敬酒,祝他們健康長壽。不一會,桌子上擺滿了很多菜,真香。∮杏蜖F大蝦,有燉全雞,有大黃魚……還有叫不上名字的炒菜,太多了,真不知道從那下手,最后我還是拿起筷子,把自己最喜歡吃的一只大蝦給“消滅”了。
吃著吃著,也不知道,是誰說了一聲,“開始了”,我回頭看了一下電視,原來是“春節(jié)聯歡晚會”開始了,我爸爸提議了一下,“大家舉起杯,再祝新年歡樂,喝完酒,再吃最后一道大餐,看聯歡晚會”。我那晚宿在了我爺爺家,也是我們的農村老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睡夢中感到那晚的煙火和爆竹聲特別亮、特別響……
除夕的故事13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但我最喜歡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jié),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么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里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當時全村的鄉(xiāng)親們正在收拾行裝,誰也沒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
走過去給了他一點糧食說:“快逃吧!年獸快要來了!崩喜χf:“婆婆如果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xù)勸說他,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里,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于是,鄉(xiāng)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作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光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jié)日。
過年的習俗除了上面所說的外,還有很多,比如:貼窗花,貼年畫,吃餃子,壓歲錢等。我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過年夜飯,就拿著鞭炮就朝門外奔去。伴隨著我們的歡呼聲,一個個煙花飛到了空中,點亮了美麗的天空。還有一個傳統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了,那就是春節(jié),我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們的紅包,預示著來年我們都會順順利利的過著每一天。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著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來到。
除夕的故事14
除夕的故事今天,我一看日歷“除夕”,我想除夕這個節(jié)日是怎么來的呢?
我正在絞盡腦汁地苦想,正好看到電視播放《除夕的故事》,終于明白了“除夕”這個節(jié)日是怎么來的:
在古時候有一個怪物,人們都叫它“夕”,它無惡不做。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農歷12月30日或29日),這個怪物“夕”都要到人間為非作歹。
某年的這一天,一個小孩和他的爺爺騰云駕霧地來到人間,他們是神仙。小孩聽說有怪物在殘害百姓,決定要消滅它。怪物出來時,小孩拿出一條紅絲帶,他用紅絲帶一轉怪物的眼睛就感到一陣劇痛,痛得它滿地打滾,趁這時,小孩跳上怪物的頭上狠狠打,最終把怪物打跑了。這時人們把樹枝點上火在慶祝勝利,樹枝發(fā)出“噼哩啪啦”的聲音。可人們擔心怪物又來時沒法對付,小孩說:“那就每家每戶都有一件寶物!闭f完小孩的絲帶變成一段段的,帖在了家家戶戶的.門上,變成了紅對聯。就這樣大家都管每年農歷的最后一天(就是農歷12月30日或29日)叫作“除夕日”,火燒樹枝演變成放煙花爆竹了。
這就是“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5
除夕夜的由來
除夕這個節(jié)日是由先秦時期的逐除演變而來。所謂“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2: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后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zhèn)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fā)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了!跋Α眹樀盟奶巵y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習俗
貼福字
在貼對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農歷新年貼“!弊,是我國民族民間由來已久的習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族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農歷新年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習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我國民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我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掛燈籠
我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故事】相關文章:
除夕的故事09-28
有關除夕的故事01-04
除夕故事作文09-17
除夕的故事集錦12-15
除夕的故事【薦】02-23
【推薦】除夕的故事02-07
除夕的故事【精】02-07
【精】除夕的故事02-07
除夕的故事通用03-21
【薦】除夕的故事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