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簡史讀書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萬物簡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1
讀第三部的時候,更多的像是在和老朋友會晤,那些熟悉的大人物,熟悉的大事件,甚至小怪癖,小笑料回味無窮。腦門不時會熱:海森伯不是這樣子的;玻爾可沒那么說;普朗克也沒那么慘啦……
無論是誰都可以把100年前物理學的天翻地覆寫得激情澎湃,在這里比爾的優(yōu)勢不明顯了。
“科學要么是物理學,要么是集郵!北R瑟福當年這句話夠蠱惑人心的,只是不知道之后在1908年他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時作何感想。
我一直認為,愛因斯坦的后半生也是很偉大的,至少它具有偉大的思考高度思考視野,它是在宏觀的思考物理甚至是世界。為什么當全世界都懵懂地高歌猛進地受惠于量子力學的福音,而他還在思考他的根基,還在建設統(tǒng)一?僅僅是不甘寂寞不服氣么?歸根結底無論是整個人類種族還是每個個體都需要建立完整和諧的世界觀,那么這種宏大開闊的思考就是至關重要的`。理論的偉大并不以衍生應用技術為唯一向度。同樣我們仰望星空,感嘆云瀚浩渺神游不知所蹤時也不妨礙沒完沒了的煲電話粥。
“無法與之爭辯,也無法理解!边@與其說是對弦理論、M理論的態(tài)度,不如說是對所謂宇宙理智的嘲弄。作文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2
卡文迪許本身就是一部書。他生于一個生活奢華的權貴家庭——祖父和外祖父分別是德文郡公爵和肯特公爵——是那個年代最有才華而又極其古怪的英國科學家。幾位作家為他寫過傳記。用其中一位的話來說,他特別靦腆,"幾乎到了病態(tài)的程度"。他跟任何人接觸都會感到局促不安,連他的管家都要以書信的方式跟他交流。
有一回,他打開房門,只見前門臺階上立著一位剛從維也納來的奧地利仰慕者。那奧地利人非常激動,對他贊不絕口。一時之間,卡文迪許聽著那個贊揚,仿佛挨了一記悶棍;接著,他再也無法忍受,順著小路飛奔而去,出了大門,連前門也顧不得關上。幾個小時以后,他才被勸說回家。
有時候,他也大膽涉足社交界——尤其熱心于每周一次的由偉大的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舉辦的科學界聚會——但班克斯總是對別的客人講清楚,大家決不能靠近卡文迪許,甚至不能看他一眼。那些想要聽取他的意見的人被建議晃悠到他的附近,仿佛不是有意的,然后"只當那里沒有人那樣說話"。如果他們的話算得上是在談論科學,他們也許會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但更經常的情形是聽到一聲怒氣沖沖的尖叫(他好像一直是尖聲尖氣的),轉過身來發(fā)現(xiàn)真的沒有人,只見卡文迪許飛也似的逃向一個比較安靜的角落。
卡文迪許錢又多,性格又孤僻,正好有條件把他在克拉彭的房子變成個大實驗室,以便不受干擾地探索物理學的每個角落——電、熱、引力、氣體以及任何跟物質的性質有關的問題。18世紀末葉,是愛好科學的人們對基本物質——尤其是氣體和電——的性質發(fā)生濃厚興趣的時代,又是開始知道怎么對付它們的時代,但往往是熱情有余,理智不足。在美國,本杰明·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這是很有名的。在法國,一位名叫皮拉特爾·羅齊耶的化學家含了一口氫噴在明火上,以測試氫的可燃性,其結果是證明了氫確實是易爆物質,眉毛也不一定是人的臉上一個永久的特征?ㄎ牡显S也做了許多實驗,他曾經逐步加大在自己身上的電擊強度,仔細體會逐漸厲害的痛苦,直到只拿得住手里的羽毛管,但有時候再也留不住自己的知覺。
在卡文迪許漫長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fā)現(xiàn)——其中,他是分離氫的第一人,把氫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脫離不了"古怪"兩個字。他經常在出版的作品中提到從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的實驗結果,這使他的科學家同行們老是很氣惱。但是,盡管遮遮掩掩,他不光模仿牛頓,而且想要努力超過他。他對導電性能的實驗超前了時代一個世紀,但不幸的是,直到那個世紀過去才被人發(fā)現(xiàn)。實際上,他的大部分成就直到19世紀末才為人所知。那個時候,劍橋大學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承擔了編輯卡文迪許文獻的任務。在此之前,發(fā)現(xiàn)雖然是他的,但功勞幾乎總是別人的。
卡文迪許發(fā)現(xiàn)或預見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歐姆定律、道爾頓的分壓定律、里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氣體定律以及電傳導定律,但都沒有告訴別人。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據(jù)科學史家J。G?藙谏f,他還預見了"開爾文和G。H。達爾文關于潮汐摩擦對減慢地球自轉速度的`作用的成果、拉摩爾關于局部大氣變冷的作用的發(fā)現(xiàn)(發(fā)表于1915年)……皮克林關于冷凍混合物的成就以及羅斯布姆關于異質平衡的某些成果"。最后,他還留下線索,直接導致一組名叫惰性氣體的元素的發(fā)現(xiàn)。其中有幾種是極難獲得的,最后一種直到1962年才被發(fā)現(xiàn)。不過,我們現(xiàn)在的興趣是卡文迪許所做的最后一次著名的試驗。1797年夏末,67歲高齡的他把注意力轉向約翰·米歇爾顯然只是出于科學上的敬意留給他的幾箱子設備。
裝配完畢以后,米歇爾的儀器看上去很像是一臺18世紀的鸚鵡螺牌舉重練習機。它由重物、砝碼、擺錘、軸和扭轉鋼絲組成。儀器的核心是兩個635千克重的鉛球,懸在兩個較小球體的兩側。裝配這臺設備的目的是要測量兩個大球給小球造成的引力偏差。這將使首次測量一種難以捉摸的力——所謂的引力常數(shù)——成為可能,并由此推測地球的重量(嚴格來說是質量)。
引力使行星保持在軌道上,使物體砰然墜落,因此很容易被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力,其實不然。它只是在整體意義上強大:一個巨大的物體,比如太陽,牽住另一個巨大的物體,比如地球。在基礎的層面上,引力極小。每次你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或從地板上拾起一枚硬幣,你毫不費勁就克服了整個行星施加的引力?ㄎ牡显S想要做的,就是在極輕的層面上測量引力。
精密是個關鍵詞。設備所在的屋子里,容不得半點兒干擾。因此,卡文迪許就待在旁邊的一間屋里,用望遠鏡瞄準一個窺孔來進行觀察。這項工作是極其費勁的,要做17次精密而又互不關聯(lián)的測量,他總共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完成?ㄎ牡显S終于計算完畢,宣布地球的重量略略超過1300000000000000000000000磅,用現(xiàn)代的計量單位來說就是6000000000000000000000噸(1噸約等于2205磅)。
今天科學家手里的儀器,其精確度之高,可以測定一個細菌的重量;其靈敏度之高,有人在25米以外打個呵欠都會干擾讀數(shù)。但是,他們對卡文迪許1797年的測量結果沒有重大改動。目前對地球重量的最準確估計數(shù)是59725億億噸,與卡文迪許的結果只相差1%左右。
有意思的是,這一切都只是證實了在卡文迪許110年之前牛頓的估計,而且沒有跡象表明牛頓做過任何試驗。
無論如何,到18世紀末,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地球的確切形狀和大小,以及地球到太陽和各個行星的距離。連足不出戶的卡文迪許都已算出了它們的重量。于是,你或許會認為,確定地球的年齡會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畢竟,他們實際上已經掌握一切必要的資料。然而,實際情形并非如此。人類要等到能夠分裂原子、發(fā)明電視、尼龍和速溶咖啡以后,才算得出我們自己這顆行星的年齡。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3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fā)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chuàng)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正像《出版商周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了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里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么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來,經過不斷爆炸而引發(fā)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茖W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jù)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愿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后來醫(yī)院復查,身體并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里!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床上看報紙,報紙里的鉛到了床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報紙,;人去世后,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秘和知識包羅萬象,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4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qū)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于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學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xiàn),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沖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書中的有一節(jié)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螨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wěn)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xù)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fā)現(xiàn)!正因為有無數(shù)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5
《萬物簡史》這本書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chuàng)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xiàn)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chuàng)一門地質學。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希望小伙伴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6
從浩瀚的宇宙到微觀的細胞,從地球的行程、人類進化到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作者都像是在用一種說評書的方式娓娓道來,使人沉浸其中,卻又愛不釋手。這本書內容涵蓋極為廣泛,天文、地理、理化等等皆包羅其中,可以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讀物。雖然只是匆匆掠讀,但也深感受益匪淺。作者在用大量的文字、數(shù)據(jù)講述了行星的演變、以及人類主宰地球的過程,最后筆峰一轉,明確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我們人類將會走多遠,將會走向何方。當前人類對地球資源肆無忌憚的消耗、破壞,所引起的嚴重后果如霧霾、臭氧層破壞等等,如果不進行制止,會加速人類在地球上的消失。
但是,我們也不要過于悲觀,"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作者在文中講到"我們已經被選中了﹍我們應該是最優(yōu)秀的。"歷史的使命已賦予了我們!不論老少,我們都應該立刻行動起來,加入到拯救地球的活動當中。
萬物的根本、浩瀚的宇宙、汪洋的大!ぁぁぁぁぁつ阒赖厍虻拇笮?你知道大陸的移動?你知道微生物有多少?你知道······你有沒有夢到自己飛向遙遠的太空?你有夢見潛到深海中去尋找美麗的珍珠?
一本《萬物簡史》會告訴你答案。在眾多的書中,我為什么選《萬物簡史》,是那一張張精美的`插畫,一頁頁扣人心弦故事,從插畫到思考,從思考再到想象,從想象再到回味。
了解地球,了解生物,了解宇宙。這生命的美妙,像是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對萬物感恩,感謝上帝讓我們來到地球。
把人們看不懂的相對論,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它。
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這就是《萬物簡史》的主旨,但人們的破壞,造成了地球主人的'厭惡,如果有人來到你家,到處亂翻,到處破壞,你還會高興嗎?
我們要感謝地球收留我們人類,我們最好不要去破壞,既要去保護,又要去增添色彩!如果辦不到,你的"家"就會遭到地球主人"破壞"。就是一本書,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懂得了地球和其他"客人"的珍惜!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7
我們從何而來?我們是靠什么組成的?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如果你想盡可能清楚地了解這些問題,就買一本《萬物簡史》回家看看吧(廣告,無處不在)。
《萬物簡史》這本書,主要分成宇宙的形成、地球的大小、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等幾個模塊。我最感興趣的是關于宇宙的部分。這部分主要講了宇宙是由一個大爆炸而形成的。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個奇點(奇怪的'點),外面沒有空間。然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宇宙擴張了很大。我們很幸運,這個宇宙的任意一個數(shù)據(jù)只要改變一點點,也許就是另一個樣子。科學家們認為,也許存在許多個宇宙,一個宇宙有一套數(shù)據(jù)。生命選擇了這個宇宙,因為這個宇宙適合生命。更匪夷所思的是,空間是彎曲的。就是說,你從宇宙中的任意一點出發(fā),向一個方向直走,你會回到原點。我很難想象這是為什么,就像古人不知道為什么繞地球一圈會回到原點一樣。科學實在是太奇妙了。
雖然有的人覺得這本書難讀(這個人其實就是我老媽,她每次看不到2頁,保證就睡著了),可是我讀過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布萊恩本來就為了讓大眾了解科學,所以專業(yè)術語、復雜符號等用的很少。大多數(shù)復雜的地方只要細細咀嚼也能明白。當然,鑒于本人智商有限,在讀關于原子什么的時還是頭昏腦脹。還有,我認為此書相對比較客觀并且理性。在寫達爾文這樣的大神級科學家時,錯誤的地方照樣毫不留情地指出,甚至直接批評了四乙公司對鉛危害的不重視。這樣,讀者不會被誤導,可以在布萊德的幫助下正確對待科學,了解科學。同時,此書涵蓋的內容極為廣泛,大到宇宙,小到細菌,只要我有不明白之處,幾乎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正確無誤又容易理解的答案。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科普類書籍之一。如果各位小科學迷們遇到了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就可以用《萬物簡史》來參考一下哦!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8
小時候,我用稚嫩而充滿好奇心的雙眸去看大千世界的萬物,可我并不知道,萬物也可以有歷史,不知道宇宙也可以立傳。我只能用膚淺的目光去看待萬物。但是,《萬物簡史》卻讓我擺脫那扇世俗的門,讓我在浩瀚無邊的科學帝國里去領悟他們。
回溯到書中,你知道這些奇怪驚人的科學異事嗎?例如: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看的到的奇點;全球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變得更加寒冷;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你閱讀了這一系列的奇聞怪事肯定會感到大吃一驚,而我也感到不可思議。這本書的作者就用妙趣橫生的筆觸寫了這本書,更是清晰明了地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故事一一道來。更讓我佩服的是,這些繁瑣的事變的個個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你知道生命的起源嗎?我自想生命應該是在某一時刻,某一地方蹦出來的吧!而書中所述:時間已經證明,事情跟本不是我想的那么簡單。在賦予我們生命的化學物質里,沒有什么非常奇特的物質,要是你想制造另一個有生命的的物體,無論是一顆青菜,一條魚,甚至是一個人,你其實只需要四種元素:碳、氮、氧和氫,加上少量幾種背的東西,主要是硫、磷、鈣、鐵。把30多種這類的混合物放在一起,形成糖、酸和其他基本化合物,你就可以制造任何有生命的東西。也許,可能正因所此,在你的'手中誕生一個新的生命。但是,這一切來說,生命始終是不可思議的,令人滿意的,甚至是奇跡般的發(fā)生。
其實,讀了這本書以后,我感到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太陽較為安穩(wěn)的的年代。當太陽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到滅亡為止。從中,這一過程足足要經過100億年。而我們正好生活在太陽較少動的時段——紅巨星,同時紅巨星他有大量的物質讓它在每秒大約400萬噸的超速度發(fā)揮,從而用來維持地球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
就如書中介紹,每一個人閱讀此書以后,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新的感悟,而我一樣,也許在浩瀚的宇宙心空中,生命可能是那么脆弱,每一秒可能就會有新的生命誕生,每一秒都有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萬物簡史》這扇科學帝國的大門帶我領略了生命的精彩,生命多災多難的進程,也許還能讓我明白科學的真諦。正因為這樣,我對“死亡”這個可拍的字眼不在感到可怕!回憶書中的每一個章節(jié),每一個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非常贊同美國《紐約時報》說的一句話:“《萬物簡史》似乎注定要成為一部現(xiàn)代科普著作的經典!”
《萬物簡史》,終將成為科學領域的一塊珍寶!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9
在初一漫長的寒假中漫生活中,我除了學習就是看自己喜歡的書了,《萬物簡史》其實是媽媽自作主張給我買的,我其實并不是很感冒,年前快遞員都回家過年了,導致這本書一直沒有送來,媽媽倒是很著急,我卻無所謂,大年初六,快遞員終于將書送到媽媽單位了。
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隨手翻了翻,感覺很一般,但是,寒假在家也不能老是做作業(yè)或者玩游戲啊,那是父母親所不容許的,因此,我只好耐著性子看起這本《萬物簡史》來,讀著讀著,越來越喜歡了,書里面的文章涵蓋地理、天文、生物、化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總是能將很高深的問題敘述得非常簡單,文風幽默風趣讓人在閱讀中感覺特別輕松,書中,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中,讓我也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讓人受益匪淺。
這本書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孤獨的行星》,看完這一章后,我感觸很深,以前,我一直在抱怨,為什么我沒有足夠多的錢,沒有好吃的,直到看完這一章,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可貴和生命的幸運,也明白了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意義,是啊,就像書中所說的,如果沒有合適的時間、優(yōu)越的位置、合適的行星,我們就不能出生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沒有父母親在恰當?shù)臅r候結合,也一樣不可能有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對這個世界來說,其實都是一個奇跡,這實在是太奇妙、太微妙的事情了……
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奇跡,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幸運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短暫的生命,認真的對待生命的歷程呢,這本書里還告訴了我們地球的大小,地球危險的處境,宇宙通向我們的路等等知識,曾經有人這樣評論這本書,讀完它,你講不再會害怕和恐懼,以為你已經明白了生命的本質。
讀完這本書,我也基本明白了“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是誰”、“我們將要到那里去”、總之,這不是一本僅僅介紹科學知識的科普書籍,它更是一本生命啟蒙教育書籍,讀《萬物簡史》,我對生命,對人生、對自然、對當下的生活都有全新的感悟。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10
《萬物簡史》講述了宇宙中的許多秘密,從微小的粒子、原子的組成到生命的來源;從伽利略發(fā)明的單筒望遠鏡到現(xiàn)代化大型哈勃天文望遠鏡;從小小的單細胞到豐富多彩的動植物;它從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幾個方面解釋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就像一個百變魔盒。原子、粒子的組成、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這些紛繁復雜的科學概念通過科學家的.講述變成了非常有趣的東西。
其中,我最喜歡生命這一節(jié)。生命是由無數(shù)個沒有生命的原子集結在一起而成的,如果用鑷子(當然很小)鉗出身上的原子,人其實也就是一堆原子塵土。而且,只要是一個生命,就都是運氣好得不得了:你每一個祖先都沒有被燒死,被壓死,被累死,被餓死,都能成功地生兒育女,在每一個你的祖先身上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并最終產生了——你。
每一個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而且,只要原子的排列出現(xiàn)了一點點的差錯,哪怕是最細微的,你現(xiàn)在也許就是啃食巖石表面的海藻,或是像海象那樣懶洋洋地趴在巖石上曬太陽,或是在海面上噴一口氣,然后鉆到海底十八米的深處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既然生命是如此不易,我們當然要利用好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幫助社會進步,“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wěn)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xù)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追求,而那些答案和剩下的未被人發(fā)現(xiàn)的秘密,還藏在那黑洞洞的宇宙深處中,人類目前已知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想要得到那些藏在更深處的秘密,只有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去探索。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11
在一張成比例的太陽系圖上,如果地球的直徑縮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會在300米以外,冥王星會在2·5公里之外(約為一個細菌大。。按照這個比例,比鄰星在1萬6千公里之外。
亞歷山大·蒲鉑說:“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則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處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說:“沒有任何凡人比牛頓本人更接近神。”牛頓在他的《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定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有普遍意義的自然定律?梢娕nD之偉大。
瑞典化學家卡爾·金勒是一個地位底下的藥劑師,他在沒有什么先進儀器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8種元素——氯、氟、錳、鋇、鉬、鎢、氮和氧——但是什么功勞也沒有得到。每一次要么他的發(fā)現(xiàn)不受人注意,要么在別人做出同樣的發(fā)現(xiàn)后才加以發(fā)表。他在1772年發(fā)現(xiàn)了氧,但由于種種心酸復雜的原因無法及時發(fā)表,于是功勞最終給了約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74年發(fā)現(xiàn)了氧。更冤枉的是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把氯的發(fā)現(xiàn)歸功于漢弗萊·戴維,但是他確實發(fā)現(xiàn)了,只不過比金勒完了36年!——看來只會埋頭工作還不行,還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你在工作才行!
1905年一個年輕的瑞士專利局三級技術審查員(他申請?zhí)嵘秊槎,但遭到了拒絕)在德國物理學雜志《物理學年鑒》發(fā)表勒一系列論文。他沒有大學職位,沒有自己的實驗室,通常跑的只是伯爾尼國家專利局的小小圖書館。這個人就是啊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那個重要的一年,他發(fā)表的五篇論文中的三篇,用C·P·斯諾的話說,“稱得上是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其中一篇用普朗克剛剛提出的量子理論審視光電效應,一篇論述懸浮小粒子的狀況(即布朗運動),一篇概述了狹義相對論。關于愛因斯坦,C·P·斯諾寫道,愛因斯坦好像“全憑思索,獨自一人,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得出了結論!薄埃íM義相對論)要是愛因斯坦沒有想到,很可能5年之內別人也能想到,但是廣義相對論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沒有他,我們今天有可能還在等待那個理論!
關于地球大氣,對流層在赤道大約有16公里厚,在溫帶還不足10-11公里厚。80%的大氣質量所有的水分還有所有的氣候變化都在這一層。平流層在對流層之上,那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57度,如果在沒有密封的條件下快速上升到那里,你會得嚴重得腦水腫和肺水腫,體液也會增加到危險程度。離開平流層后由于臭氧層得作用溫度很快升到大約4攝氏度。到了中間層又驟降到零下90度,然后到了顧名思義的熱層又一下子升高到1500度以上,但那里的空氣很稀薄即使分子動能如此之高,也幾乎沒有互相接觸的機會。宇宙飛船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如果角度太大——大約6度以上——或者速度太快,它就會撞擊大量分子產生極易引起燃燒的拉力(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小,它很可能會被彈回空間,就像掠過水面的卵石一樣。
關于地球和人類的歷史,約翰·麥克菲在《海洋和山脈》中說,“把兩條手臂伸直,然后想象那個寬度代表整個地球的歷史。那么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手腕之間的距離代表寒武紀以前的年代。全部復雜生命都在一只手里,你只要拿起一把指甲挫就可以輕易挫掉整個人類歷史。”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12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萬物簡史》的書。它使我了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托馬斯·愛迪生在1849發(fā)明了電燈電報等,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爾瓦丁·費希爾在1901年發(fā)明了第一臺電動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雙手,洗衣服變的輕松了。但是并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才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托馬斯亞當斯在1869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開始了口香糖的早期歷史,讓我們的'口氣變得清新;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閃族人。是他們最先發(fā)現(xiàn)了玻璃,玻璃能制成飾品,建筑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做發(fā)明家,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13
翻開書,大爆炸三個字映入眼簾。大爆炸是一種突然發(fā)生的巨大膨脹,正因為有它,引力、電磁、核力以及質子、電子等許多粒子都從無到有出現(xiàn)了。緊接著,無數(shù)的氣體塵埃不斷集結,形成了太陽。地球,月亮,大氣也逐漸形成。因為有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適應的溫度,大氣與水,生命就要在地球上起步了。
書中對于行星的定義有具體說明。首先行星必須獨立圍繞太陽運轉。第二必須有足夠的質量,引力使它大致成圓球狀。最后行星必須主宰自己的軌道。也就是說,行星的質量必須比穿越其軌道的其他任何天體要大得多。這與八大行星的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正好相吻合。
對于地球,牛頓的理論認為它并不是個標準的.球形。因為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會導致它成為兩極有些扁平,赤道略鼓的扁圓形。1785年,詹姆斯·赫頓認為地球的形狀是它自身內部運動在漫長中塑造的。由此基礎,1807年,地質學會成立。
經學習得知,地質作用分為外力與內力作用。內力作用因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導致地表高低起伏。包括但不限于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外力作用則是由太陽輻射引起,包括了風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等。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正是以內力作用為主,外力作用為輔。
19世紀初,地質學界圍繞地球的形成發(fā)生爭論。這取代了過去水成派與火成派之間的爭論,誕生了災變論派,均變論派。查爾斯·萊爾提出了構造板塊學說,也由此成為現(xiàn)代地質學之父。而地殼運動又被稱為構造運動,它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直到1953年,克萊爾。彼得森才成功測定地球的年齡為45。5億歲。
二十世紀初,魏格納提出泛大陸學說。云莓干理論與陸橋理論在當時十分流行,但都不能完美得解釋板塊漂移。直到板塊構造理論的提出,才解釋了地球的表面運動與內部活動。
正是因為年復一年不斷的研究學習,我們才會對地球,對宇宙,對這個世界有深刻認識。雖然現(xiàn)代人類的存在時間不到地球歷史的萬分之一,但我們依然在堅持。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02-10
《萬物簡史》心得體會04-14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02-14
重讀《萬物簡史》有感11-18
讀《萬物簡史》有感03-19
萬物簡史讀后感08-14
萬物簡史讀后感06-26
《萬物簡史》讀后感01-18
《萬物簡史》讀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