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1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這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概念,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并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聽了馮教導執(zhí)教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一課,深受啟發(fā)。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究竟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定量關系呢?馮老師安排了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正方體擺4個不同的長方體,并借助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每個長方體,要求學生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等有關數據,通過觀察、分析,發(fā)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逐步歸納得出計算方法。這一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簡單說教。
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馮老師展示出6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馮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讓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它們長、寬、高的乘積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馮老師引導學生用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馮老師引導學生練習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發(fā)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脫離生活的數學,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既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韓老師把算字典的體積貫穿課的始終。在課后練習中“一個長方體木箱長5分米,寬和高都是0.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馮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讓學生再次感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它,就應該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通過聯系實際,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糾正。
反饋糾正是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馮老師在教學中反饋形式多種多樣,隨堂提問、課堂交流、布置練習等反饋及時,糾正有力。反饋面較廣,反饋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了韓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馮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當然,藝無止境,教學尤其如此,針對這堂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還需再繼續(xù)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1、時間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緊。我認為復習的內容太多,如辨認老師列舉的這些物體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對五年級學生而言,這太簡單了,本節(jié)課無需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與容積單位與本節(jié)課聯系不緊密,也無需復習。教師應該在這里爭取時間,讓學生探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留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2、教師處處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如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時,先提示學生正方體長、寬、高相等,再分小組討論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所以學生不到一分鐘就討論好了,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我認為教師應該大膽放手,少提示,讓學生的討論實現學生的動手操作、互幫互助、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代替老師的講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將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還給學生。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這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體積的概念,長方體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并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聽了郎老師執(zhí)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一課,深受啟發(fā)。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究竟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定量關系呢?郎老師安排了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正方體擺4個不同的長方體,并借助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每個長方體,要求學生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等有關數據,通過觀察、分析,發(fā)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逐步歸納得出計算方法。這一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簡單說教。
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郎老師展示出6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讓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它們長、寬、高的乘積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用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練習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發(fā)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脫離生活的數學,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既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老師把算字典的體積貫穿課的始終。在課后練習中“一個長方體木箱長5分米,寬和高都是0.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讓學生再次感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它,就應該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通過聯系實際,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糾正。
反饋糾正是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老師在教學中反饋形式多種多樣,隨堂提問、課堂交流、布置練習等反饋及時,糾正有力。反饋面較廣,反饋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鑒。當然,藝無止境,教學尤其如此,針對這堂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還需再繼續(xù)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1、時間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緊。我認為復習的內容太多,如辨認老師列舉的這些物體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對五年級學生而言,這太簡單了,本節(jié)課無需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與容積單位與本節(jié)課聯系不緊密,也無需復習。教師應該在這里爭取時間,讓學生探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留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2、教師處處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如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時,先提示學生正方體長、寬、高相等,再分小組討論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所以學生不到一分鐘就討論好了,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我認為教師應該大膽放手,少提示,讓學生的討論實現學生的動手操作、互幫互助、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代替老師的講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將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還給學生。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3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評課稿: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課改就是改課,是關乎學生成長、關乎家庭幸福、關乎國家和民族前途與命運的大事,這樣說似乎并不為過。課改既然這么重要,那就應該腳踏實地,求真務實。
對于先學后教和以學定教,我舉雙手贊成。但是,如果慌不擇路、盲目追風,或者牽強附會地生出一個什么教學模式來強令所有學科的所有內容生搬硬套,難免會弄出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的笑話來。筆者對此現狀實不敢恭維。就像穿衣戴帽一樣,總不能要求男女老少、高低胖瘦、不同氣質、不同角色的人們都穿上同樣尺寸的衣服,戴上同樣大小的帽子吧?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創(chuàng)出的方法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為此,一年來,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小學高段數學課改的體會,對小學數學的課改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摸索出一個適合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和本人特點的教學模式來,并取名;三試;教學模式。
現以北師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教學例談如下:
一、生成問題,嘗試解決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教師呈現第一幅積木圖,引導學生獲取數學信息,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
生:這是一個長方體,每排有4個方塊,每層有3排,一共有2層。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個方塊。
師:那就請大家先想一想到底該怎么算?
學生搭積木,獨立思考,手腦并用,顯得既積極又熱情。教師巡視學情,從中發(fā)現問題與多樣化解法。
學生在組內相互交流時,學困生可以請教他人,初步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讀書發(fā)現,嘗試講解
富蘭克林說:;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這時,教師請學生認真看書學習。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了不同的發(fā)現與收獲,準備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同時鼓勵多樣化解法,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生1:我認為可以橫著把這個大長方體切成3片,每片有4;2=8(個)方塊,3片就有8;3=24(個)方塊,列式為4;2;3=24(個)。
生2:我的方法是把大長方體豎著切成4片,每片有3;2=6(個)方塊,4片就有6;4=24(個)方塊,列式為3;2;4=24(個)。
生3:我把大長方體平切成2層,每層有4;3=12(個)方塊,2層就有12;2=24(個)方塊,列式為4;3;2=24(個)。
教師引導學生對每種解法做出肯定性評價,并且引生得出: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教師呈現第二幅積木圖,引生發(fā)現這是一個正方體,長寬高都有4個方塊,不論怎么切都是4;4;4=64(個)方塊。由此得出: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教師呈現第三幅積木圖,引生進行比較與計算,由此發(fā)現:長(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
三、達標測評,嘗試運用
學以致用,人盡皆知。數學的價值就在于運用。
現在可以請學生獨立運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解決課后練一練中的全部問題。
引導學生參與全班交流,充分講解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數學的價值。
口比手快腦更快。;三試;教學模式省去了滿屋子的小黑板,減少了無效的重復展示,首腦并用,求真務實。原本要用兩課時才能完成的長(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內容,這次只用了一課時就全部完成,可謂高效低耗了,而且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不加預習,不留作業(yè),人人能講,銘刻在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先學后教是理念而不是枷鎖。課改需要百花齊放,不拘一格。能夠創(chuàng)出適合自己的模式,做起來才會輕車熟路,得心應手,事半而功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相關文章: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評課稿04-11
(推薦)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評課稿07-29
(必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10-1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熱門】10-14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評課稿(匯編5篇)07-0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03-1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評課稿06-13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模板09-28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評課稿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