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典故17篇
中國歷史典故 篇1
中國有許多歷史典故,據(jù)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歸趙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鑿壁偷光。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匡衡,他年幼時十分愛學習和讀書。但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那時候的書很貴,有書的人都很珍惜那書,沒有孩子愿意借給匡衡。鄰居家是有錢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給他一根蠟燭?锖鉃榱擞袝,就去給其他有錢人干農活,不求工錢,只求有書看,于是,每天休息時間,他都會得到一本書?砂滋炜磿臅r間太少了,在晚上看書是最佳時機。但又沒有光亮,這使匡衡很苦惱。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見,跟鄰居家隔開的墻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從鄰居家那兒透來一道明亮的光?锖馔蝗幌氤隽艘粭l妙計。他拿出書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個個字體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點的話,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嗎?
于是,他拿出一把錘子,想把窟窿鑿大一點。誰知喧鬧的捶打聲和小石子兒的.滾落聲驚動了鄰居。鄰居以為匡衡是來偷東西的。就氣憤地對他和他的父母說:“你們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讓他偷東西!還有,你這孩子真是沒有教養(yǎng)!”但當匡衡對鄰居說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時,鄰居為匡衡勤學好讀的精神所感動,并讓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寬敞的環(huán)境下看書,學習?锖忾L大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勤奮使人進取,好學是通往知識的海洋。
中國歷史典故 篇2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xiāng)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焙髞砝先私唤o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焙髞恚瑥埩佳凶x《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里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心里已喪失了斗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后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fā)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zhàn)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huán)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lián)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瘬P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中國歷史典故 篇3
出處:《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薄妒酚洝ぬK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碧啤だ畎住堕L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守尾生抱柱之信,拼減沈郎腰帶之圍,真情至語;蒌吭础锻窦s詞》六
中國歷史典故 篇4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fā)生災禍,甚至連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xiàn)在人叫調整心態(tài),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兑捉洝返,“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吨熳又渭腋裱浴氛f“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钡捏鹧,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蕓蕓眾生之疾。
中國歷史典故 篇5
呂作為一只狗,表示是有節(jié)操的,沒事才不會亂咬人,其實這是跟狗還真沒啥關系。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xiāng)好友叫茍杳,他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呂洞賓很是同情他,和他結拜為金蘭兄弟。
一天,呂洞賓家里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茍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便要將妹妹許配給他。呂洞賓提出成親后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茍杳一聽不禁一愣,但還是咬牙答應了。
茍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茍杳卻無臉面見人。茍杳好不容易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痹瓉硎菂味促e怕兄弟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
幾年后,茍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產化成一堆灰燼。夫妻倆決定去找茍杳幫忙。茍杳對呂洞賓熱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一連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回了家。呂洞賓回家一看,家里蓋了新房,他剛要邁進家門,卻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驚,慌忙走進屋內,見屋內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來,呂洞賓走后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口棺材進來了,他們說呂洞賓在茍杳家病死了。呂洞賓一聽,知道是茍杳玩的'把戲。他走近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開兩半,只見里面全是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茍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因為茍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了。
中國歷史典故 篇6
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語出: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墒乔f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币庵福阂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
丙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于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積兵,并讓其母親姜氏里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zhàn)斗,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后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中國歷史典故 篇7
韓信,漢初一位叱咤風云的統(tǒng)帥。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而且性格放縱,不拘禮節(jié)。他家里沒有什么財產,既不可能被推薦做官,又不會經商、種地,一直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只得依靠別人救濟度日,這里混一頓,那里蹭一餐,許多人都很討厭他。
為了生活,韓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邊去釣魚。那里經常有許多老婦人在沖洗絲綿,其中一個老太太見他饑腸轆轆的樣子,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一連十幾天都是這樣。韓信非常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大聲斥責韓信說:“堂堂七尺男兒,你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里還希望你的報答?”韓信聽了很是慚愧,立志要闖出一番事業(yè)來。
他每天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只等著機會的到來。秦末戰(zhàn)亂,他輾轉投奔了劉邦的'漢軍,做一個負責押運糧草的小官。之后,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名將軍。
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韓信幫助劉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作戰(zhàn)的勝利;連續(xù)滅魏、徇趙、脅燕,平定齊國;最后,逼項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戰(zhàn)之后,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回到楚國后,找到當年分給他飯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黃金一千兩,以報答當日之恩。
中國歷史典故 篇8
中國歷史典故 篇9
典出《晉書·持堅載記》。
東晉時,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逐步統(tǒng)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公元383年,他又統(tǒng)領百萬雄師,向南方的東晉王朝發(fā)動進攻,希冀統(tǒng)一全國。
這時,東晉的宰相是名臣謝安。謝安從容鎮(zhèn)定,派自己的侄子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精兵,前去阻擊秦軍。
兩軍相拒于淝水。苻堅在大隊人馬未到達之前,親自率領八千輕騎來到淝水前線,和前方的苻融的先頭部隊會合,準備一舉擊敗東晉的軍隊。他認為自己的兵力已數(shù)倍于晉軍,穩(wěn)操勝券,便派一名東晉的降將朱序前去說降。
朱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投降前秦的。他見到謝石后,建議謝石趁前秦主力未到,渡過淝水,和前秦軍隊決戰(zhàn),他則在內部接應。
謝石接受了朱序的建議,派使者要求苻堅略為后退,以便讓晉軍渡河決戰(zhàn)。苻堅自恃兵力強大,又準備在晉軍半渡時加以襲擊,便同意了
于是苻堅下令向后撤退。前秦軍隊剛開始撤退,朱序便率人火喊:“前方吃了敗仗,快逃命呀!”
前秦軍隊頓時亂成一團,紛紛逃命。謝石下令快速渡河,向前秦軍隊發(fā)起攻擊。苻融想阻止部隊潰退,在亂軍中被晉軍殺死。
潰退途中,前秦軍隊望見八公山上隨風搖曳的'草木,都以為是東晉的追兵,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追兵,于是白天黑夜不停地逃,結果凍死、餓死的十有七八。
這場淝水之戰(zhàn),東晉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從這以后,前秦再也無力向東晉發(fā)動進攻。東晉王朝得以偏安一隅。
后來,“八公草木”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懼中產生的錯覺。
中國歷史典故 篇10
中國歷史典故 篇11
典出《三國志·周群傳》。
張裕是三國時人。他原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從事。劉備應劉璋之邀進川時,曾和劉璋相會于涪陵。劉璋設宴招待劉備時,張裕就陪坐在側。劉備見張裕胡須濃密,只有鼻尖露出來,就開玩笑說:
“從前我在涿縣住的時候,那里姓毛的人特別多,東南西北到處都是,涿縣縣令就說:‘這姓毛的把涿縣都圍起來了。'”以此取笑張裕臉上多毛。
張裕見劉備無胡須,回敬說:
“我聽說有個人做過潞縣縣令,后調任涿縣縣令,他卸任回家后,有人給他寫信,卻不知如何稱呼他的官銜,光寫潞縣或光寫涿縣都不好,干脆稱他為‘潞涿君'!
劉備當面哈哈一笑,心中卻暗暗不悅。
劉備取得蜀地以后,起先倒沒有為難張裕,還拜他為州后部司馬。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想出兵奪取漢中,張裕進諫說:“天象對我不利,不可出兵,出兵必敗!
原來張裕通曉天文地理及卜算之學,他推斷的`事一向靈驗。但劉備對他的話根本聽不進去,派大將吳蘭、雷銅出征漢中。結果,吳蘭、雷銅二將兵敗身死。
不久,劉備又聽人稟報,說張裕私下對人說:“庚子年,天下形勢將要大變,要改朝換代,劉民國運衰落,即將滅亡,益州將要在九年后失去!
劉備聽了,勃然大怒,認為張裕造謠惑眾,下令把他逮捕入獄,準備殺了他。
諸葛亮得知張裕被關押,向劉備詢問張裕犯了什么罪,劉備說:“蘭花雖好,但它生在門口擋路,不得不把它鋤掉!
于是,劉備下令將張裕斬首。但九年后,張裕的預言果然應驗,益州被魏國攻占,蜀漢滅亡。
后來,“芳蘭當門”這一典故,用來指因下對上有所阻礙而被清除。
中國歷史典故 篇12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lián)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于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zhèn)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于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里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yè)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并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于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沖動起來,咬著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么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后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yè)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后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fā)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仆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沖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著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里養(yǎng)你們是干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為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么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著眼說:“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著長矛一直沖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說:“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說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說:“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fā)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說:“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嗎?”
陳泰說:“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里暗暗地皮算著這事如哪邊理才好。最后,他決定將罪責歸于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著,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中國歷史典故 篇13
中國歷史典故 篇14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名籍,秦朝末年人,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
他出身于楚國舊貴族,祖父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他的`叔父項梁習知兵法,文武全才,因為殺了人,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今江蘇蘇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當時項羽還很年輕,不肯認真讀書。叔父項梁替他著急,對他說:“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么能成就大事業(yè)呢?”
項羽不屑地笑道:“讀書有什么用?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罷了。我還不如學劍殺敵呢!”
項梁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學劍。過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項羽學劍又學不好。項梁大怒,氣得渾身發(fā)抖,拍案而起,將項羽叫到面前,嚴厲地批評他。
然而項羽不慌不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叔父請不要生氣,聽聽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認為讀書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而學劍又只能對付一個人,這些都不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就學習那些能夠與萬人對敵的本領!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手捋胡須思索了片刻,點點頭,說道:
“看來你胸有大志,那我就教你學習兵法吧!學會了兵法就可以與萬人對敵了。”
項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盡心盡力,一心想讓項羽學好這項本領,將來好建功立業(yè)。項羽剛開始學習兵法,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比較認真。當他明白些大意后,就懈怠了,像讀書習劍一樣不愿意鉆研下去。
項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無法打動項羽。項羽最終雖然兵法也沒有學好,但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響應,項羽成為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
后來,“棄書捐劍”這一典故,用來借指學習書、劍、兵法等。
中國歷史典故 篇15
張飛少時拜王養(yǎng)年為師,王對有這樣一個“缺心眼子”表示淡淡的憂傷,就對他進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著繡花針,把花線往針眼里穿。開始時,張飛拿著針,“大眼珠”對著針孔的`“小眼”,不知如何著手,急得哇哇直叫。王養(yǎng)年:“你有‘大眼’,針有‘小眼’,心里就是沒有‘心眼’!
從此,張飛天天一人坐在房里苦練穿針本領,性格也逐漸變得安靜起來了。使他一生養(yǎng)成了“小事粗魯、粗中有細;大事有謀,謀略過人”的品質。在他今后的軍戎生涯中,不管是擒劉岱、釋嚴顏,還是威震長坂橋、八蒙賺張郃等等戰(zhàn)斗,屢建奇功,揚名三軍。
中國歷史典故 篇16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
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
“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國歷史典故 篇17
少康中興—慨述
少康中興乃中國史上首個出現(xiàn)中興二字的時代。據(jù)史籍記載,夏啟死后,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太康終日不理政事,宴飲游樂,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音yì)乘機把太康趕下臺。不久,后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音zhuō茁)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敗,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音lún)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10里),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jù)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fā)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余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臺,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shù)十年后,少康終于“坐鈞臺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簡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詳。相子,攻殺寒浞,復興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陽夏。
少康,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后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從小就很聰明,他初懂人事后,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后要報仇雪恥,復興夏朝。從此,他發(fā)憤圖強,立志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lián)喂芾硇竽恋墓,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作戰(zhàn)的本領,并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不久,寒浞的兒子澆果然派兵來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首領虞思讓他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理財?shù)谋绢I,并把女兒嫁給他,還給了他一塊10里方圓的名叫綸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據(jù)地和軍隊。少康體察百姓疾苦,宣傳祖先禹的功德,努力爭取人民支持他復興故國,并召集夏朝的舊臣前來和他會合。
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王。第二代夏王太康被東方一個諸侯國有窮氏(今山東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權。後來后羿的寵臣寒浞發(fā)動政變,血洗后羿一族。而太康抑郁而終,弟仲康繼位成第三代夏王,寒浞對太康一家窮追不舍。於是仲康逃難時死,兒子相也被殺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國(山東濟南)諸侯的女兒后緡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當上牧正,負責管理畜牧。寒浞不肯放過夏朝王族,寒浞之子澆派人殺少康。
後來少康避難,逃往有虞國(今河南省有虞縣),擔任有虞氏庖正(掌廚),國王虞思把女兒「二桃」嫁給了少康,并積極厚植勢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國諸侯伯思相助。一日少康發(fā)起義師,聯(lián)絡夏朝遺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澆的軍情,伯靡揮軍直攻有穹國都穹石,寒浞自殺未遂,被人民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shù)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澆,季杼則奉命攻打豷。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奡被設鼎烹殺。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權。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yè)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典故
憑借十里方圓,中興夏朝—————少康中興
大禹因治水有功,深孚眾望,遂繼舜而當了中原諸部落之共主,初都陽城(今河南禹縣),后都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據(jù)說禹大會「諸侯」(指諸部落酋長)于涂山(今安徽蚌埠西,另有紹興等說),執(zhí)玉帛而來與會的有“萬國”之多。又傳禹在世時也仿效堯、舜,薦舉益為繼承人,但他的兒子啟卻自行繼位,并鎮(zhèn)壓了反對他掌權的勢力。從此,夏乃由一個部落之稱而成了國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05年─約前1766年)就此建立,都于安邑。
自啟繼禹位,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繼承制終于固定下來。夏朝建立標志中國“家天下”的`首創(chuàng),也是中國歷代興治盛衰亂亡的一系列鏈條之第一環(huán)。它具有立國創(chuàng)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襲,同時也開了歷代篡奪政權的先例。古書把夏啟繼承父位,當作由“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進入“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的開端。
夏朝雖然建立,但其初政權并不鞏固。據(jù)說啟耽于飲酒作樂,在位十年而卒,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后生活比啟還荒淫XXX*,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帶著家屬、親信去洛水北岸游獵。一去3個多月不回來,弄得百事廢弛,民怨沸騰。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奪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帶著獵物興高采烈地回來,在走到洛水岸邊時,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后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后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陽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來。史稱“太康失國”
【中國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典故07-28
中國歷史典故8則12-19
(精華)中國歷史典故07-07
中國歷史與政變有關的典故12-18
中國歷史典故精選15篇08-05
中國歷史典故(精選15篇)03-01
中國歷史典故(15篇)02-28
中國歷史典故15篇02-18
中國歷史典故14篇02-19
中國歷史典故16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