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歷史典故

時間:2023-08-20 16:05:46 歷史 我要投稿

(薦)關(guān)于歷史典故14篇

  無論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jīng)典的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chǎn)生了無數(shù)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fēng)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jīng)典典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關(guān)于歷史典故14篇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1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qū)賈得鄉(xiāng)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后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戶。 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lǐng)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zhàn),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zhuǎn)左衛(wèi)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后加鎮(zhèn)軍大將軍。

  負心漢之說

  紀錄平陽公主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于后晉,一作于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 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后,對 平陽公主說:“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說怎么辦?”平陽公主立刻說:“你盡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于是柴紹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shù)百人,起兵響應(yīng)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說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后集結(jié)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guān)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guān)中,這時他發(fā)現(xiàn)平陽公主已經(jīng)為他在關(guān)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于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 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lǐng)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guān)中,不作一戰(zhàn)就包圍長安,然后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中平定之后,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zhàn)后,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于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說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說:“鼓吹就是軍樂 ,從前公主親臨戰(zhàn)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wù),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并且詔命按照謚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2

  1.金屋猶自賦長門——陳阿嬌與漢武帝

  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姑母的女兒,武帝五六歲時曾說如能娶阿嬌為妻,就建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漢武帝登基,立阿嬌為皇后。阿嬌因妒忌衛(wèi)子夫得寵,多方離間武帝與衛(wèi)子夫的關(guān)系而被廢黜,退居長門宮,不再得幸。阿嬌想恢復(fù)昔日的專寵,就以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呈獻武帝,企望復(fù)得寵幸。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

  2.花叢懶顧又幾人——元稹與韋叢

  唐代詩人元稹與韋叢夫妻恩愛,妻子27歲時不幸早逝。元稹心失所愛,卻難忘舊情,對女色再無眷戀之意,表達了對妻子的忠貞和懷念。典出唐代元縝《離思》:“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淚酒傾盆長城新——孟姜女與杞梁

  孟姜女是秦代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筑長城,把死去的杞梁埋在長城下。孟姜女送寒衣來到長城,知道丈夫已死,就對著長城大哭。十日后,長城崩塌。露出了杞梁的尸骨。典出民間傳說。

  4.銀漢清淺兩下分——織女與牛郎

  織女是王母的外孫,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后兩人結(jié)為夫妻,生兒育女。玉帝大怒,就把織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后追趕,王母拔出金簪,畫成天河,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節(jié)時,喜鵲搭橋讓兩人相會一次。典出民間傳說。

  5.青衫濕遍泣孤墳——納蘭性德與盧氏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與盧氏婚后美滿和諧,但好景不長,結(jié)婚三年時盧氏因難產(chǎn)去世。盧氏的離世給了納蘭性德極為沉重的打擊,半個月后,納蘭性德寫下了《青衫濕遍·悼亡》一詞:“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扶病,剪刀聲、猶在銀缸。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愿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回廊!北磉_了對亡妻的一往情深,同時也流露出難以排遣的傷痛。

  6.金石錄成聲聲慢——李清照與趙明誠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和趙明誠婚后兩情相悅,情投意合。兩人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收藏,并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后金兵南侵,趙明誠在南下赴任途中不幸得病而死。李清照悲痛欲絕,懷著對丈夫的無限懷念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怎一個愁字了得!”

  7.孔雀年年東南去——劉蘭芝與焦仲卿

  劉蘭芝與焦仲卿真心相愛,可偏執(zhí)頑固的焦母卻對她百般挑剔。劉蘭芝毅然請歸,焦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就勸說劉蘭芝暫避娘家,待日后再設(shè)法接她回來。分手時兩人盟誓永不相負。誰知劉蘭芝回娘家后,趨炎附勢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兒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在太守兒子迎親當天,兩人雙雙殉情而死。典出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8.三生石畔養(yǎng)花魂——林黛玉與賈寶玉

  林黛玉與賈寶玉是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中的人物,小說中寫林黛玉前世為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絳珠仙草,神瑛侍者(即后來的賈寶玉)日以甘露灌溉,后來又受天地精華和雨露滋潤而修成女體,心中郁結(jié)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后神瑛侍者下凡,絳珠仙子愿隨他去世間走一遭,將畢生眼淚還給他。以報灌溉之恩,最后林黛玉為賈寶玉淚盡而死。

  9.扇底桃花又一春——李香君與侯方域

  明代詩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見傾心,留贈扇子做為定情物,不久納李香君為妾。因時局變化,侯方域遠走他鄉(xiāng),李香君就天天手持定情扇等侯方域歸來。閹黨阮大鉞為瀉私憤,強迫李香君嫁人,香君誓死不從,頭撞樓柱,血濺定情扇。友人深為李香君的貞烈品性感慨,將扇面上的血痕點染成桃花。后清軍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下落不明。

  10.《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せ,夜夜棲芳草。

  【譯文】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jīng)老了。我們年齡相差懸殊,不能談婚論嫁,所以當我們相逢時,您遺憾我出生的太遲,而我遺憾您出生的太早。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jīng)老了。遺憾不是同一時期出生,年齡相差不大,可以天天與您相攜手而行。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jīng)老了。我在天涯遙望著您,您遠在海角。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jīng)老了。恨不能一天化為美麗的蝴蝶,夜夜歇在花草上。

  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chuàng)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1978年間出土于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下冊,《全唐詩續(xù)拾》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這首詩是感嘆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我覺得詩中的無奈可能是由于年齡的差距,還有距離的遠近,此詩和流傳于網(wǎng)絡(luò)的《最遠的距離》有異曲同工之妙!蹲钸h的距離》全詩如下: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出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做毫不在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裝做毫不在意,而是用一顆冷漠的心,在你和愛你的人之間,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fēng)中相依。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瞬間無處尋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無法相聚。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3

  【虎丘的由來】

  相傳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楔李大戰(zhàn)中,不慎受傷,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數(shù)日他兒子將他葬于虎丘,據(jù)說,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為虎丘山。

  【斷梁殿】

  所謂斷梁,便是說有一根梁是斷的,那么讓我們抬起頭來仔細看一下這座殿門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兩段接合而成的,中間有明顯的拼縫在這里有 一個傳說,說是乾隆皇帝南巡時,下令修建虎丘廟門,時間非常的緊迫,準備上梁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先準備作為大梁的大木料已經(jīng)被作為頂梁鋸成了兩截。由于限期 的臨近,無法另外尋找到木料,老木匠賽魯班得到藝人的指點,用此巧構(gòu)終于如期的完工。乾隆皇帝非常的高興。

  【憨憨泉】

  相傳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師,是廟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靈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經(jīng)過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這個下 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這里挖土尋找泉眼,村民們見他瞎折騰,就笑他傻,戲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變成一只大青蛙守在這里”話音剛落,地下就冒出一股 清泉噴到了憨憨法師的臉上,頓時感到一陣清涼,他的雙眼又重見了光明,這個時候,憨憨法師發(fā)現(xiàn)那個農(nóng)夫果然是變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試劍石】

  吳王闔閭為了爭霸天下,抓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高手干將、莫邪夫婦,要求他們一百天內(nèi)鑄造出天下獨一無二的寶劍,王命難為,干將夫婦來到蘇州當時的相門 外日夜不停的冶煉,現(xiàn)在貫穿蘇州古城東西的大道,故稱干將路,就是為了紀念他們。但三個月過去了,仍未如火純青,緊要關(guān)頭,莫邪跳入爐中,化作一縷青煙, 終于鑄成了干將、莫邪一對雌雄寶劍。干將按期來到了海涌山,將雌劍莫邪獻給了吳王。吳王揮劍試刃,將身旁大石一劈為二,就是您看到的這塊巨石了。但是吳王 是個 暴 君,當他正想提劍殺死干將,以確保寶劍舉世無雙時,干將卻早有準備,拔出雄劍干將,那把劍突然化為青龍,干將騎著龍直上云霄,成為了劍神。

  【枕石】

  據(jù)說蘇州才子唐伯虎攜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著大石頭休息,不知不覺就睡著。正巧呢,這天的另一個蘇州才子祝枝山也來到虎丘,無意當中看到唐伯虎 的這幅樣子,就把他推醒,調(diào)侃了一番后,在石頭上揮毫寫下了“枕石”兩字。唐祝兩位由枕石想到枕頭,由枕頭想到夫婦同眠共枕,由此又聯(lián)想到了生兒育女,就 把小石頭朝枕石拋去,如果小石子掉下來就會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將得子,結(jié)果是祝枝山先拋,石頭滾了下來, 后來祝 夫人果然是生了個女兒唐伯虎是后拋,石子是留住了, 唐 夫人也果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這兩位才人的風(fēng)流韻事很快被流傳開來,好事之徒乃至尋常百姓也紛紛來此仿效

  【孫武亭】

  孫武初來吳國時,經(jīng)伍子胥引見,以兵法十三篇覲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兵法后非常高興,命令他在后宮小試兵法,孫武把宮女分列兩隊,在千人石上進行操 練,由闔閭的二名寵姬擔(dān)任隊長。可是宮女們視練兵為游戲,孫武重申軍紀。第二次操練時,宮女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兩位隊長,嘻嘻哈哈,笑歌不停,孫武喝令 執(zhí)法官立即將兩個隊長斬首示眾。吳王見孫武要斬兩名寵妃,急忙派人前往上前阻止,但孫武毫不留情,他說,“我既受命為將,就要按軍法辦事,否則就是對大王 的失職。說完立刻派人將兩名寵妃斬首,孫武繼續(xù)操練,宮女們都迅速的站好隊列,表情嚴肅、動作準確,吳王看后連連點頭稱好,成語“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典 故。

  【千人石】

  關(guān)于千人石的傳說有兩種,一說是吳王夫差為先王闔閭治喪,在地宮內(nèi)埋藏了 3000 寶劍和許多其它的財寶,為了保守秘密,夫差在石上殺害了上千名筑墓的工匠,故稱千人石第二種傳說是近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稱生公,滿腹經(jīng)綸,悟性極高,但 是他超前的觀點未能被當時的寺廟住持所接納,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講經(jīng),沒想到的是,巨石上卻有千多人列坐聽講,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便是由此而來。

  【生公講經(jīng)】

  生公是我國晉代著名高僧竺道生,當時他主要闡述涅磐經(jīng),宣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是為舊學(xué)所不容,遭 到北方士大夫排擠,將他貶出京城,于是他到處云游來到虎丘,在這里講經(jīng),當時聽他講經(jīng)的人很多,大約有一千多個人就圍坐在這塊石頭上,所以我們在這四個綠 字的旁邊可看到三個藍色的字“千人坐”,這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所書,但是他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擠,于是他們將這些聽經(jīng)人全部趕走不準再來聽 經(jīng)了,但是生公對此并不灰心,對著聽經(jīng)人留下的塊塊墊坐石講經(jīng),他講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當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時,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 點頭示意,意思仿佛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就是我們在池中所看到的點頭石, 當時正直嚴冬,但池中的白蓮花卻競相開放了,池水也盈滿了,所以有“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

  【二仙亭】

  亭中有兩塊石碑,分別雕著二位神仙,一位是陳摶,另一位是呂洞賓。相傳有一天這二位大仙在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過來看他們下棋,看完一盤 棋,回到家中,可是誰也下認識他,后來人們從他的衣著猜想他是幾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這么一句話,“仙人一盤棋,世上已千年。說明我們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 方。在亭中有兩幅對聯(lián),一副是:“夢中說夢原非夢,元里求元便是元。上聯(lián)是講陳摶的`故事,相傳陳摶一睡多年,醒來遇到一位樵夫,樵夫告訴他,已過去了好幾 代,陳摶不相信,把樵夫當成夢里的人物。下聯(lián)的意思是道家之道, 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從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然后又九九歸一從道出發(fā),研究道的理論,便得道。 另一幅對聯(lián)是:“昔日岳陽曾顯跡;今朝虎丘再留蹤”意思是呂洞賓曾在岳陽樓顯過跡,以后又來過虎丘山。

  【神鵝易字 】

  摩崖“劍池”二字,傳說這是我國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書寫的。王羲之喜歡養(yǎng)鵝,經(jīng)常觀察鵝的神情動態(tài),他的某些筆勢,是從鵝的曲頸伸縮動作中受到啟發(fā) 的。這“劍池”二字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有一天,王羲之來虎丘游玩,看見池中有一黑一白兩只護山鵝,他非常喜歡,這時有一位山僧對他說,只要你為我寫“劍 池”二字,我就將這二只鵝送給你。王羲之非常高興,拿起筆來就在這里寫了這二個字,當他準備把鵝帶回家去的時候,轉(zhuǎn)眼問,山僧不知去向了,二只鵝則化為一 龍一虎蹲在山頭,但是“劍池”二字卻永遠刻在這山崖上了,這就是“神鵝易字”的傳說。

  【仙人洞 】

  春秋時期稱為“勾踐洞”!芭P心嘗膽”這個成語就出于此地,據(jù)《東周列國志》記載,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后,越王勾踐被迫作為人質(zhì)來到吳國,夫差命令王孫 雄在闔閭墓的旁邊造一個石室,讓勾踐夫婦居住,為他養(yǎng)馬,相傳,此洞即當年勾踐夫婦棲身的地方,所以這洞名為“勾踐洞”。為何稱這里為“仙人洞”呢?相 傳,在晉朝有一位賣橘老人偶然走進這洞,看見二位大仙在這里下棋,所以稱為“仙人洞。另一說,此洞與四川峨眉山相通,往返只需一日,后被當?shù)鼗ㄞr(nóng)發(fā)現(xiàn)泄漏 天機,山洞被堵死。

  【應(yīng)夢觀音】

  北宋天圣年間,湖州臧逵臧寧兄弟侍奉雙親十年如一日。臧逵積勞成疾,經(jīng)濟拮據(jù)。他潔齋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晚上夢見白衣人針其耳,毛病馬上好了。臧逵善 畫,臧寧精刻,倆人發(fā)愿雕觀音像,但不清楚具體的模樣,有一天臧逵又夢見了白衣仙人,醒來連忙追憶,所繪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親,體態(tài)健美,神態(tài)莊重,使 人肅然起敬。時人看了無不稱好,謂之應(yīng)夢觀音,傳為佳話。臧逵從湖州到蘇州,募眾立像,歷時十年,百姓知道他的孝心后,紛紛捐助。他又在洞庭西山覓得太湖 美石一方,“玉潤而金聲”非同一般臧寧按圖用心琢雕,遇到細微之處為難之時,晚上亦夢感心得,如有所授。經(jīng)過十年的精雕細刻,石觀音像栩栩如生。臧逵畫應(yīng) 夢觀音圖和臧寧刻石觀音像,驚動朝野上下,佛門諸宗。熙寧六年,官、佛、民各界一致在佛教名山虎丘的第三泉南、千人石西辟地建起了石觀音殿。翌年九月,石 觀音殿竣工,開光之日,人潮如涌,極其珍貴的是,上自宰相、尚書,下至知府、知縣,公卿大夫曾公亮、胡宗愈、沈括(著《夢溪筆談》)等 92 人,每人書《普門品》一行,“墨妙下具書人官階、姓名,勒之石壁,以永其傳,斯一時之盛事。史稱“熙寧經(jīng)刻”,乾隆年間的“虎丘前山圖”上清晰標記;⑶ 第十代禪師釋子英,能詩工書,博學(xué)多才。蘇州府學(xué)教授朱長文稱其“深道精微”。子英書“釋迦文佛”四大字刻于熙寧經(jīng)刻側(cè)石。錢大昕稱“釋子英諸大字,虎丘 絕不一及之! 800 多年后的民國 15 年,李根源游虎丘贊嘆“釋迦文佛”四字,大小與‘虎丘劍池"四大字相等,筆力雄渾,比“虎丘劍池”四字還要好。明《虎丘山志》載,元末常遇春打敗盤踞虎丘 的張士誠,“寺中以(應(yīng)夢觀音)圖和銅香爐獻之,王不接受。麾下士取畫相去。后來被常州范某得到。開始不知道是虎丘山的東西,其母夢見一女子說“送我回 去”母問:“還到哪里?”回答說:“虎丘。母看見畫相上有“虎丘”的字樣,便囑咐送回虎丘。運畫的船路過滸墅的時候,被賊偷去。后來有人買了此畫,在睡覺 時也夢見女子說:“我家在虎丘,送我回去吧。那人也把畫送回來虎丘。

  【虎丘塔、第三泉由來】

  相傳太湖邊有個上浜村,五代十國時期,列國紛爭,苦煞百姓,大家都怕本地出皇帝,被逼去打仗,不料有一天,上浜村大白天里忽然烏云密布,雷雨交加,只 聽一聲巨響,一座寶塔從天而降。當?shù)匕傩詹恢歉J堑,這時候,有個想做皇帝的人借機說:“喜事啊,寶塔鎮(zhèn)龍地,皇帝出這里!卑傩找宦牐瑲馍闲膩,男女 老少動手砸塔,連塔身也砸得斜了,那座寶塔竟騰空而起,恰巧齊天大圣大鬧天宮后回花果山路過此處,見一座寶塔在空中飄蕩,便用金箍棒一撥,準備帶回花果 山,但行到蘇州西北上空,見虎丘景色漂亮,忍不住手舞足蹈,寶塔失手落地,落在山頂,可惜沒放正,有點斜,吃剩的半個仙桃也落在半山腰化為半個石桃了,夾 在腋下的一壺美酒也在山上砸開了一座“鐵華巖”,這個巖泉形狀如瓶,第三泉水質(zhì)甘冽,其名源于唐人陸羽賞評, 唐代文人劉伯芻也是品水高手,在遍嘗全國佳水后評出前七名,鎮(zhèn)江揚子江金山中泠泉為第一,無錫惠山石泉為第二,蘇州虎丘石井為第三。明正德年間,長洲知縣 重疏井泉,大學(xué)士 王鏊撰《虎丘復(fù)第三泉記》有“虎丘第三泉,其始出于陸鴻漸品定”之說。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4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xué)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xué)習(xí)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fā)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xué)業(yè),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xiàn)在荒廢了學(xué)業(yè),就不免于做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泵献勇牶髧樍艘惶,自此,從早到晚勤學(xué)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5

  【讀音】chún wáng chǐ hán(亡:同“無”,表示沒有,但此處讀音與“死亡”的“亡”相同。)

  【釋義】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guān)系密切,利害相關(guān)。 [1]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國家、人際之間的關(guān)系。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近義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guān)、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死相依、互相關(guān)注、輔車相依

  【反義詞】隔岸觀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異夢

  【押韻詞】零碎不全、百舉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謎語】口無遮擋

  【歇后語】豁牙子過冬

  【出自】:春秋時流行的一句諺語。見于《左傳》、《墨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故事內(nèi)容】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jīng)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墒窃跁x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地!霸鯓硬拍茼樌ㄟ^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yīng)借道的`!睍x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睍x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yīng)下來。虞國大夫?qū)m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庇莨f:“人家晉國是大國,現(xiàn)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guān)系密切,相互依存。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6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東南一帶去巡視。隨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趙高。他的小兒子胡亥要求一起去。秦始皇平時挺喜歡他小兒子,當然答應(yīng)了。

  秦始皇渡過錢塘江,到了會稽郡,再向北到了瑯邪(今山東膠南縣)。從冬季出發(fā),一直到夏天才回來;貋淼穆飞,他感到身子不舒服,在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南)病倒了。隨從的醫(yī)官給他看病、進藥,都不見效。

  到了沙丘(今河北廣宗縣西)的時候,秦始皇病勢越來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吩咐趙高說:“快寫信給扶蘇,叫他趕快回咸陽去。萬一我好不了,叫他主辦喪事!

  信寫好了,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經(jīng)咽了氣。

  丞相李斯跟趙高商量說:“這兒離咸陽還很遠,不是一二天能趕到。萬一皇上去世的消息傳了開去,恐怕里里外外都會發(fā)生混亂;倒不如暫時保密,不要發(fā)喪,趕回咸陽再作道理!

  他們把秦始皇的尸體安放在車里,關(guān)上車門,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見。隨從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趙高和五六個內(nèi)侍外,別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經(jīng)死了。車隊照常向咸陽進發(fā),每到一個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車外奏事。

  李斯叫趙高趕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蘇趕回咸陽。趙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一家有冤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準備假傳秦始皇的遺囑,殺害扶蘇,讓胡亥繼承皇位。胡亥當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趙高知道要干這樣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說:“現(xiàn)在皇上的遺詔和玉璽都在胡亥手里,要決定哪個接替皇位,全憑我們兩人一句話。您看怎么辦?”

  李斯吃了一驚,說:“您怎么說出這種亡國的話來?這可不是我們做臣子該議論的事。 

  趙高說:“您別急。我先問您,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嗎?您的功勞比得上蒙恬嗎?您跟扶蘇的關(guān)系比得上蒙恬嗎?”

  李斯楞了一會,才說:“我比不上他!

  趙高說:“要是扶蘇做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時候,您只好回老家。這是明擺的事兒。公子胡亥心眼好,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您我就一輩子受用不盡。您好好考慮考慮吧!

  經(jīng)過趙高連哄帶嚇地說了一通,李斯怕讓扶蘇繼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相位置,就和趙高、胡亥合謀,假造了一份詔書給扶蘇,說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說將軍蒙恬和扶蘇同謀,都該自殺,把兵權(quán)交給副將王離。

  扶蘇接到這封假詔書,哭泣著想自殺。蒙恬懷疑這封詔書是偽造的,要扶蘇向秦始皇申訴。扶蘇是個老實人,說:

  “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還能再申訴?”就這樣自殺了。

  趙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催著人馬趕路。那時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氣還很炎熱,沒有多少日子,尸體已經(jīng)腐爛,車子里散發(fā)出一陣陣臭味。

  趙高派人去買了一大批咸魚,叫大臣們在每輛車上放上一筐。車隊的周圍的`咸魚氣味,把秦始皇尸體的臭味掩蓋過去了。

  他們到了咸陽,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舉行喪葬,并且假傳秦始皇的遺詔,由胡亥繼承皇位。這就是秦二世。

  二世和趙高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賊心虛,怕篡奪皇位的事泄露出來。趙高攛掇胡亥殺害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個公子和十個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連的大臣更是不計其數(shù)。過了一年,趙高又用詭計唆使二世把那個同謀的李斯也逮捕起來殺了。趙高自己當了丞相,獨掌大權(quán)。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7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guān)守將,后投唐,與薛丁山結(jié)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于世的精神。

  隋末唐初,唐王李淵奪取隋朝政權(quán),建立了唐朝。由于治理有方,國力強盛,聲望很高,西域各地紛紛遣使到中原與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萬年舉七城首先歸附大唐。但自持強大的突劂勢力不甘衰敗,常常出兵侵撓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還挾制焉耆王,挑動高昌王和伊州城主與大唐為敵,甚至阻斷交通,劫掠各國使臣。

  當時,鎮(zhèn)守河西鎖陽城的大唐名將薜仁貴,智勇雙全,頓食斗米,膂力過人,單臂可以扶起被狂風(fēng)刮倒的營帳旗桿,在唐初是東征西戰(zhàn)中一位勇猛強悍的老將。

  為阻止突厥侵撓,唐王朝遣守邊將軍薜仁貴發(fā)兵西征,當大軍開赴東天山腳下,與突厥兵馬對陣準備廝殺時,只見薜仁貴身披戰(zhàn)袍,手持方天畫戟,英姿勃發(fā),氣度非凡,為了邊陣的安定,為了絲路暢通,大唐的統(tǒng)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敵陣張弓連發(fā)三箭,射中敵陣大小頭目三人。這在敵軍陣營中立即引起一片驚慌。敵陣首領(lǐng)深感薜仁貴久經(jīng)沙場,武功高強,非等閑之輩,自知絕不是對手,便立即下馬請降議和,使即將血染東天山的一場惡仗才沒有重演。這就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凱歌入漢關(guān)”這一美傳的由來。

  當薜仁貴回師白虎關(guān)(在今安西與柳園之間)休整時,傳說前來支援薜仁貴之子薜丁山誤以為營帳內(nèi)突然顯現(xiàn)白虎星下凡,慌亂中張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貴當白虎星射殺身亡,這個帶有神化色彩的故事雖然不足為信,但薜仁貴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卻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在民間。

  樊梨花是參與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員女將。據(jù)傳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個山寨的首領(lǐng),并不依附唐軍,只因為西突厥不斷東侵騷撓,具有愛國熱情的樊梨花在唐將程咬金的勸說和邀請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轉(zhuǎn)戰(zhàn)天山南北過程中,配合唐軍確實打了不少勝仗,表現(xiàn)非常英勇,不僅為唐軍弘揚了軍威,也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動感人的傳說,像在東天山煥彩溝點將換裝的故事,在鳴沙山同敵人遭遇,欲血奮戰(zhàn),最后流傳下來的沙山藏營典故等……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進南山口不遠,便可看到一個叫煥彩溝的地方,這里有一塊巨大的漢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軍途中休整的'地方。因為從這里越往山里走,天氣會越?jīng),若回頭往山外走,天氣則會越熱,所以樊梨花才傳令人馬在此停留,進行了點將換裝,并為死難將士在這里準備了棺木。當時人們見此情景,便給此處留名叫棺材溝。延用到清代,一次寧遠大將軍岳鐘琪路過這里,聽說這條溝叫棺材溝,覺得很不好聽,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為今日的名子叫煥彩溝。

  沙山藏營則是說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營女兵探路,在走進草原柳條河邊的沙山子時,沒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鐵騎遭遇,戰(zhàn)斗打得非常激烈,結(jié)果終因援軍未能及時趕到,女營寡不敵眾,傷亡殘重。當樊犁花率大軍趕來把敵軍打跑,才將壯烈犧牲的戰(zhàn)士埋葬于沙山之下。另有一說是西征女兵有一營當時先扎營于沙山之下,沒想到一夜之間,天氣突變,狂風(fēng)大作,越刮越猛,鋪天蓋地,防不勝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來每到風(fēng)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會發(fā)出各種響聲,音量隨著震動大小變化不同,時而像戰(zhàn)鼓雷鳴,時而像戰(zhàn)馬沖鋒,時而似精靈哭泣,時而又如萬眾歡呼,時隱時現(xiàn),若幻若真,人們說這是長眠在沙山下的征戰(zhàn)將士忠魂不散。其實呢,仔細想想,這不過是人民群眾把古代征戰(zhàn)將士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總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現(xiàn)象相結(jié)合罷了,以表達后人對傳說中的遠征將士的一種緬懷之情。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墩f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征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說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后,以現(xiàn)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轄,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guān)于樊梨花的傳說便都發(fā)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關(guān)于樊梨花的身世,民間的傳說多數(shù)認為和她的出生有關(guān)。說她出生之時就因有人預(yù)言她會弒父殺兄,而被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西涼國寒江關(guān)守將樊洪扔在了野河灘上。后來,據(jù)說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徑此地將她帶到山中。在撫養(yǎng)她長大的同時,教會了她移山倒海的法術(shù)。也許是因為人的天性,18歲的樊梨花在一次游歷中偶然遇見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征西元帥薛仁貴的公子,并一見傾心。從此之后,她便開始了對理想愛情的苦苦追求與守候。為了愛情,她將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為了愛情,她在勸說自己的父兄歸順唐王朝而沒有結(jié)果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兄?杉词惯@樣,滿腦子正統(tǒng)思想并抱有偏見的薛丁山對她卻依然不冷不熱。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她結(jié)了婚,也還要將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后來戰(zhàn)事吃緊,所以才又有了“三請樊梨花”的故事。據(jù)說后來還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圣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終促成了他們兩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后來因為反唐而被人們記住名字的薛剛。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8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以后,請了一個大學(xué)問家班彪整理西漢的歷史。班彪有兩個兒子名叫班固、班超,一個女兒叫班昭,從小都跟父親學(xué)習(xí)文學(xué)和歷史。

  班彪死了以后,漢明帝叫班固做蘭臺令史,繼續(xù)完成他父親所編寫的歷史書籍,就是《漢書》(一部記載西漢歷史的書)。班超跟著他哥哥做抄寫工作。哥兒倆都很有學(xué)問,可是性情不一樣,班固喜歡研究百家學(xué)說,專心致志寫他的《漢書》。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頭寫東西。他聽到匈奴不斷地侵擾邊疆,掠奪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筆,氣憤地說:“大丈夫應(yīng)當像張騫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書房里呢。”

  就這樣,他決心拋棄他的案頭工作去從軍(文言叫做“投筆從戎”)。

  公元73年,大將軍竇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lián)蝹代理司馬,立了戰(zhàn)功。

  竇固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漢武帝的辦法,派人聯(lián)絡(luò)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他賞識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擔(dān)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帶著隨從人員三十六個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內(nèi)鄯音shàn)。鄯善原來是歸附匈奴的,因為匈奴逼他們納稅進貢,勒索財物,鄯善王很不滿意。但是這幾十年來,漢朝顧不到西域那一邊,他只好勉強聽匈奴的命令,這次看到漢朝派了使者來,他就挺殷勤地招待著他們。

  過了幾天,班超發(fā)現(xiàn)鄯善王對待他們忽然冷淡起來。他起了疑心,跟隨從的人員說:“你們看得出來嗎?鄯善王對待咱們跟前幾天不一樣,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這兒。”

  話雖這樣說,畢竟只是一種猜想。剛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來。班超裝得早就知道的樣子說:“匈奴的使者已經(jīng)來了幾天?住在什么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來是瞞著班超的。那個仆人給班超一嚇,以為班超已知道這件事,只好老實回答說:

  “來了三天了,他們住的地方離這兒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個仆人扣留起來,立刻召集三十六個隨從人員,對他們說:“大家跟我一起來到西域,無非是想立功報國,F(xiàn)在匈奴使者才到幾天,鄯善王的態(tài)度就變了。要是他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我們的尸骨也不能回鄉(xiāng)了。你們看怎么辦?”

  大家都說:“現(xiàn)在情況危急,死活全憑你啦!”

  班超說:“大丈夫不進老虎洞,怎能掏得到小老虎(文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xiàn)在只有一個辦法,趁著黑夜,到匈奴的帳篷周圍,一面放火,一面進攻。他們不知道咱們有多少人馬,一定著慌。只要殺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辦了!

  大家說:“好,就這樣拼一拼吧!”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領(lǐng)著三十六個壯士偷襲匈奴的`帳篷。那天晚上,正趕著刮大風(fēng)。班超吩咐十個壯士拿著鼓躲在匈奴的帳篷后面,二十個壯士埋伏在帳篷前面,自己跟其余六個人順風(fēng)放火;鹨粺饋恚畟人同時擂鼓、吶喊,其余二十個人大喊大叫地殺進帳篷。

  匈奴人從夢里驚醒,到處亂竄。班超打頭沖進帳篷,其余的壯士跟著班超殺進去,殺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個隨從,把所有帳篷都燒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營房里,天剛發(fā)白。班超請鄯善王過來。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殺了,就對班超表示愿意服從漢朝的命令。

  班超回到漢朝,漢明帝提拔班超做軍司馬,又派他到于闐去。明帝叫他多帶點人馬,班超說:“于闐國家大,路程又遠,就是多帶幾百人去,也不頂事。如果遇到什么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煩!

  結(jié)果,班超還是帶了原來的三十六個人到于闐去。

  于闐王見班超帶的人少,接見的時候,并不怎么熱情。班超勸他脫離匈奴,跟漢朝交好。他決定不下,找巫師向神請示。

  那個巫師本來反對于闐王跟漢朝友好,他裝神弄鬼,對于闐王說:“你為什么要結(jié)交漢朝?漢朝使者那匹淺黑色的馬還不錯,可以拿來給我。”

  于闐王派國相向班超去討馬。班超說:“可以,叫巫師自己來拿吧!

  那巫師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兒取馬。班超也不跟他多說,立刻拔出刀把他斬了。接著,他提了巫師的頭去見于闐王,責(zé)備說:“你要是再勾結(jié)匈奴,這巫師就是你的榜樣。”

  于闐王早就聽說班超的威名,看到這個場面,也嚇得軟了,說:“愿意跟漢朝和好!

  鄯善、于闐是西域的主要國家,他們結(jié)交了漢朝,別的西域國像龜茲(音Qiǖ cí,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爾一帶)等也都跟著跟漢朝和好了。

  西域各國從王莽執(zhí)政時期起,跟漢朝不相往來已經(jīng)有六十五年。到了這時候,才恢復(fù)張騫通西域時期的那個局面,雙方又經(jīng)常有使者和商人交往。

  過了兩年,漢明帝死去,他的兒子劉炟(音dá)即位,這就是漢章帝。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9

  1、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róng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jiǎ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péng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釋義: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周圍環(huán)境,而導(dǎo)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們學(xué)習(xí)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為表現(xiàn)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嘍。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fù)國后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lǐng)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yīng)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fā)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lǐng)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jīng)過九天激戰(zhàn),最終取得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 。

  3、班門弄斧的故事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shù)?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臥薪嘗膽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hé lǚ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chāi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yā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cì hòu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并沒有放棄復(fù)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xùn)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rù,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xié)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后并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5、圍魏救趙的故事

  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jīng)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10

  1、斷袖分桃

  斷袖之癖指的是西漢的漢哀帝與董賢董圣卿的故事;講的是哀帝要起身上朝,但是睡在旁邊的董賢卻壓住了他的一個衣袖,哀帝不忍叫醒董賢,于是割斷了被董賢壓住的袖子。

  而分桃則是講春秋的衛(wèi)靈公與彌子瑕。

  彌子瑕摘了桃子,先嘗甜不甜,然后將剩下的給衛(wèi)靈公嘗。

  斷袖分桃流傳至今,已成為男同性戀的代名詞。

  2、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

  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yīng)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备赣H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yīng)該讓著他!笨兹谧尷娴墓适拢芸靷鞅榱藵h朝。

  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3、望梅止渴

  該成語源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帶兵攻打宛城時,部隊行軍長途跋涉,路上又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士兵們都很口渴。

  為了不耽誤行軍,指著前面一個小山包說:“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jié)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笔勘鴤兟牶,嘴里都流出口水。

  終于到達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4、瓜田李下

  出處:三國·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解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痹诠咸锢锊惶嵝,在李樹下不整理帽子,以免被別人懷疑。

  因此,“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中的“瓜田”和“李下”就是有可能被人懷疑的場合了。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11

  墨绖從戎

  亦作墨缞從戎。绖(déī),古代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意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zhàn)。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fā)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睍x人杜預(yù)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

  秦晉崤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戰(zhàn)役經(jīng)過已如前載。戰(zhàn)前對于秦、晉、鄭、周王室來說,已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卒,誰接替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秦穆公的.戰(zhàn)略通過襲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晉襄公新繼位,能不能繼續(xù)高擎晉文公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過崤之戰(zhàn)給出了答案!胺畈豢墒,敵不可縱”“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也”。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12

東晉新亭會

  西晉末年,中原經(jīng)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jīng)常心懷故國。每逢閑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嘆道:“風(fēng)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痹谧娙烁袘阎性淙胍氖,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dǎo)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dǎo)這么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這里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qū)別。當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fēng)雅的`傳統(tǒng)。此時眾人遙想當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王導(dǎo)及時打消了北方士人們的消極情緒。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后世詠嘆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里常常見到的“風(fēng)景殊異”、 “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quán)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quán)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dǎo)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tài)。后來,眾士人團結(jié)起來,使東晉政權(quán)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dǎo)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13

  李斯簡介編輯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xué)帝王之術(shù),學(xué)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yè),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guān)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qū)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趙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guān)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tǒng)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xué),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歷史典故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后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quán)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里。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莊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后,也學(xué)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zhàn)國時期有許多學(xué)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fā)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里發(fā)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后來又發(fā)現(xiàn)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臺,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tǒng)統(tǒng)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xué)派代表荀況的學(xué)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qū)逐的份兒,心里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lián)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yè),F(xiàn)在到大王手里,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fā)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fù)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后,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游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xué)生,跟李斯同學(xué)。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xué)問,沒被重用,就關(guān)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quán)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贊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愿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并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后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準備審問。韓非進了監(jiān)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藥,韓非只好服藥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后悔,打發(fā)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jīng)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后來人們稱他尉繚。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篇14

  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飲灑風(fēng)尚,從周朝就開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諸候國中,楚國是最負盛名的。楚國人嗜好飲酒,不僅在《楚辭》中有許多文字的描敘,先秦文獻《左傳》中關(guān)于楚人飲酒的記錄也很多。

  楚人的酒習(xí)俗可見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傳》成公16年載:楚晉戰(zhàn)于鄢陵,雙方酣戰(zhàn)一日,晉軍秣馬歷兵,準備明日再戰(zhàn)。楚王“聞之,召子反(司馬)謀。轂陽豎獻飲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苯Y(jié)果楚軍因主將醉酒不能作戰(zhàn),只好連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責(zé)罰,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總結(jié)許多的歷史教訓(xùn)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間,能為楚王入同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jiān)察群下,應(yīng)對諸候。屈原也才能“眾人皆醉我獨醒”《魚父》。

  《楚辭·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謝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東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陽神!皷|君”射殺天狼得勝而歸,人們?yōu)橹e行了慶功宴,東君就高舉北斗為杯,痛飲佳釀。在屈原的筆 下,楚人飲酒的豪氣躍然紙上,也足以驗證了詩人的夸張手法,已達爐火純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實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種顯現(xiàn)。

  《楚辭·招魂》在講述盛宴時曰:“靦鱉炮羔,有拓漿些”!艾帩{蜜勺,實羽觴些”!按煸銉鲲,酌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巴貪{”就是甘蔗汁,《漢書.郊祀志》曰:“泰尊拓漿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飲料!碍倽{”、“瑤漿”二詞,清代胡文英《屈騷指掌》解釋為白酒和紅酒。如果按這段辭所說:瑤漿盛于“羽觴”,形似鳥狀的酒杯,注滿了瑤漿;瓊漿盛于“華酌”,酌就是從酒樽(或是酒甕) 提酒用的酒斗,華酌的“華”在這里理解為花,華、花古代通用字。五臣云:“華酌,謂置華(花)于酒中”。由此看來,“瓊漿”就是摻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類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紅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兩種美酒:“奠桂酒兮椒漿”,桂酒、椒漿當是摻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紅酒,是以為證。此時此刻,浮現(xiàn)在我們腦海里的場景是:各種各樣的名酒、美酒和飲料擺放在宴席上,人們爭相你斟我酌,舉起酒杯、相互把盞,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瀝渣(挫糟),把汁子冰凍一下,然后再喝(凍飲),那樣可以醒酒(清涼)。正好應(yīng)了現(xiàn)代一句俚語:“酒醉還需酒來解”,也正如“解鈴還需系鈴人”一樣。不管是舉行宴會還是祭祀亡靈,都可以證明楚人嗜酒的風(fēng)氣。

  《楚辭》對中國酒文化的貢獻不能小視。《左傳》成公十二年載:晉卿郤至訪問楚國,“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懸(編鐘)焉。至將登。金奏作子下”。楚宮地室除用作“地下音樂廳”外,還常是皇宮貴族們聚眾夜飲狂歡的場所!墩谢辍吩唬骸扮H鐘搖簴,揳梓瑟些。娛酒不廢,沈日夜些”。這段文字向我們真實地描述了當時楚國貴族們?nèi)计鹈鳡T,飲酒作樂沒完沒了。那場面是:“女樂羅些。陳鐘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娭光眇視,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編鐘敲起鼓,歌妓舞女齊登場,新編的`歌兒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揚荷》舞姿伴清唱,美女們早已醉意朦朧,兩頰嬌顏紅暈勝似海棠,男女們都眉來眼去,暗送秋波!笆颗s坐,亂而不分些!薄墩谢辍纺信g相錯雜坐,一點禮數(shù)也不講了,可說是喝的天昏地暗,難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夢死的景象。推測其地點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樂廳)中,因為那種場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蕩不羈?磥淼叵乱魳窂d不是現(xiàn)代人的發(fā)明?粗昀薰亩粘鐾恋哪歉叽蟮谋畦b時,我們不能不為楚人的豪飲而驚嘆了。楚人的好樂與豪飲,表現(xiàn)著楚人的放縱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產(chǎn)物。

  “蘭膏明燭,華燈錯些。結(jié)撰至思,蘭芳假些,人有所極,同心賦些。酎飲盡歡,樂先故些!墩谢辍贰薄T谌A燈錯麗的場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興志,正是詩興大發(fā)之時,各自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有作詩的,還有作賦的,還有說文的,總之撰寫的詩文賽過蘭花香幽。其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酒出詩”的雅語。把酒與文化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辭.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澀嗌只;清馨凍歆,不歠役只;吳醴白蘗,和楚瀝只;魂乎歸來,不遽惕只”。朱熹《楚辭集注》曰:“酎,三重釀酒。秦月令曰:春釀之,孟夏始成。漢亦以夏釀,八月乃成。此云四酎,則是四重釀矣!彼聂,則是以三重之酒為水再釀而成的度數(shù)很高的醇酒。這么好的美酒喝起來,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澀。把吳國用白酒曲釀成的醴酒,和楚國釀造出的清酒—楚瀝,配起來喝真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同時你也不要擔(dān)心酒不夠!洞笳小愤@段文字向我們透露了許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國人早已掌握了熟練的釀酒技術(shù)了。并且能夠釀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當時已經(jīng)懂得了勾兌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飲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四是楚人飲酒不亞于殷人嗜酒的習(xí)俗。

【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典故04-12

歷史的典故04-1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7-16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8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的典故05-21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經(jīng)典]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