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讀后感 推薦度:
- 論語讀后感800字 推薦度:
- 最新論語讀后感 推薦度:
- 論語譯注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論語讀后感(精華13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后感 篇1
今天,我看完這本書的前一半的內(nèi)容,感覺受益匪淺,我大致認為這本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發(fā),一是為人,二是為事,三是為學。今天,我就第一個方面展開分析。
在為人方面的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秾W而》等等。
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
這些內(nèi)容給我的第一個啟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zāi)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zāi)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第二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chǔ)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第三個啟示是: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chǔ)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矗褐鞠蛟谟诘,根據(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們反復(fù)研讀,我會繼續(xù)研究,以更好指導(dǎo)我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 篇2
論語讀后感《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jīng)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dǎo)意義。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nèi)绾握_對待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等等。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彼囊馑际牵簩W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guān)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zhì)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保ㄒ馑际钦f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讀后感 篇3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jié)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后,我對學習態(tài)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tài)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tài)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yīng)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yīng)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yīng)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學習外,還應(yīng)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yīng)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于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傲暋本褪窃凇皩W”的基礎(chǔ)上加以應(yīng)用,也就是實踐?鬃訋ьI(lǐng)著弟子周游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yīng)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yīng)用起來應(yīng)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yīng)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xiàn)美麗的魚鱗云,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云”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xiàn)象,說明天氣將轉(zhuǎn)晴,并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yīng)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爸t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所體現(xiàn)的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tài)度和一種風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泵總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并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疤撔氖谷诉M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xiàn),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yīng)有這種態(tài)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chǎn)生,可在現(xiàn)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夸張,但這并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wù),端正學習態(tài)度有利于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后我們還要將其應(yīng)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xù)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tài)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讀后感 篇4
初讀《論語》,無外乎“之乎者也”,無外乎“仁”,無外乎“克己復(fù)禮”,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論語》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汪國真曾經(jīng)說過:“我不管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是啊,人生百態(tài),誰能夠一生無憂呢,孔子在許多人的眼里,不過是個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認為孔子是個圣人,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論語》一書,有很多精辟的話語,其中我認為能夠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這句:知其不可而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辭令,茍于言笑。是《論語》教會我堅強是人生的準則,永不放棄,永不拋棄。于是,我對生活中的許多應(yīng)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諸一笑,無論前方的道路多么泥濘,我都會堅強到底,永不服輸。我堅信,堅強為人是智者的選擇,我無悔于青春,因為我有堅強的人生。
堅持,是一種無愧于心的表現(xiàn)?鬃右簧苡瘟袊诋敃r,它的學說并沒有被應(yīng)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視,但孔子堅持了一生。它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被采納的意見,不能阻止孔子前進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當代人無法想到的,一絲文明的曙光照耀著中華大地,映出來的`是孔子,是大成至圣的先師。這是孔子一生堅持的結(jié)果,當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沒在歷史的波濤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論語》一書,可以說的上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我們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堅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論語》教給我們的瑰寶。有了它,我們可以戰(zhàn)勝一切艱難危險,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于路人的嘲笑。
每當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都會靜下心來,默默地詠讀《論語》,覺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訴我一些道理,這已經(jīng)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里,我遠眺山峰。
在挫折中,我笑納苦果。
在淡薄里,我靜思明志……
論語讀后感 篇5
《論語》是一部啟迪人心的經(jīng)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著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后也懂得很多
通過閱讀《論語》,我了解了交朋友的方式?鬃诱f:“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笔堑模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薄墩撜Z》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于交友,樂于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交友。
通過閱讀《論語》,我了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弊舷颊f:“商人說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為什么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只會加重痛苦;我們應(yīng)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論語》,我了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說:“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笔堑模谡軐W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鬃油魉畤@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qū)W生、向后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愿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愿,不超過當下!比松壽E并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來設(shè)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么能說得清楚。
論語讀后感 篇6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睘檎缘,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diào)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學習思考之,于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著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著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后,老師是扮演著道德引領(lǐng)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lǐng)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后,當選學生干部,初衷為了在服務(wù)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么來博得民心,用什么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持工作的情況,用什么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jié)并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zhì),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shè)、德風建設(shè),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zhuǎn)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
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huán)境,或多或少都有著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后,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yīng)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著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后感 篇7
《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對現(xiàn)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yǎng)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喂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qū)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供養(yǎng),還有精神、心理的關(guān)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币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备改付枷M优茸约簭,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nèi)粲羞^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yīng)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chǎn)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后感 篇8
《論語》乃圣賢之書,初略一閱,理解甚淺,卻已是受益良多?追蜃幽饲Ч攀ベt,教習為君為政之道,傳承仁義孝信悌之道德;吾等雖是庶人百姓,即使不為政為官,亦當學習禮樂仁義;雖為女子,亦可君子也!
年少時崇尚力量,追求個性,無知且不受教,狂傲不羈,愚蠢至極;今已漸知己之無知,見賢而思齊,修養(yǎng)是至高的道,亦是君子的根基。天道之大者,生而不息,周而復(fù)始;人之渺小矣,六十一甲,短暫且羸弱,如何于區(qū)區(qū)數(shù)十載,做到不愧于己,不負于人,已不枉此生矣;惟胸懷坦蕩,正直賢德者,可無畏無懼!
人者,仁也;仁者,義也!何為仁?自躬,自省,自謙,自律,自立者為仁,謹言慎行,寬容敦厚,不損人利己,不怨天尤人,淡泊名利,隨遇而安;何乎義?國乃大義,對同胞應(yīng)心懷慈悲,窮時獨善其身,達時兼濟天下;家道之義,在于傳承好的`家風,親人之間互助,包容;孝長愛幼,奉養(yǎng)父母哺育子女,皆以仁德為本;朋友之義,向來居首,畢竟無親緣,亦無債權(quán),人情往來,肝膽相照,只為義字,此義最簡單也最難:只需誠實,坦蕩,正直,將心比心,以忠誠度人,持同理心,以德聚人,無往而不利也!愛情之義,在忠貞,寬容與良心;愛人之義,最難以做到,但最重要,因其乃幸福之根本;它不如家人間有本能血緣之故,血濃于水割之不斷;也不如朋友疏遠,凡事只見其優(yōu)而不見其劣。愛人之間,因親密而無間,卻常因太過而踐踏底線,因而尊重尤為重要。
孔夫子之論語,教導(dǎo)世人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世,接人待物之道,的確是修習道德的入門之卷;只是時代變遷,舊法已不適今景,我們應(yīng)該去學習和接納更多的思想,汲取有利于我們提高才德的方法,堅持不懈學習,使自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風景,登上更高的平臺;萬物不離其宗,所有的修行都在于修心,堅守中正之道,守法,守禮,守德,運用智慧去創(chuàng)造,總會有成功之時!
論語讀后感 篇9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nèi)A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詩文。這些經(jīng)典詩文,寄托了我們先輩對于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diào)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yōu)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yōu)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業(yè)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jīng),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后感 篇10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這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好?鬃泳统L寡宰约哼@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shù)臅r候,一經(jīng)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jīng)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褪钦f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dǎo),不知疲倦!墩撜Z》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彼f,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在《論語》里對曾經(jīng)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xiàn)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馑际钦f人家已經(jīng)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應(yīng)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nèi)A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wù),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yīng)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jié)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guān)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后感 篇1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里面的資料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钡拇_,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yīng)當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于學習的.人,我們就應(yīng)當問問自我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后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此刻那么發(fā)達的社會都那么需要它。
論語的資料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可是來的。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讀后感 篇12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shù)淖藨B(tài)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后感的任務(wù),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于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fù)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鬃诱f: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里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zhì)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論語讀后感 篇13
論語,一部全世界矚目的經(jīng)典著作。多少人在這本書的熏陶下成才。九歲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一本帶有注釋的《論語》,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話蘊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么是論語?論語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們的言行編成的一本書,書中的語言及其精簡,少了一個字就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了。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個教悔都循循善誘,娓娓動人。
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聽到過這句話了,意思也早已記在腦中,便是“學了知識以后,按時去溫習他,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以前我總是不以為然,但如今我卻十分肯定這句話,就如我們背單詞一樣,若不去常常復(fù)習,很快就會忘記。只有常常去復(fù)習,一個單詞才能永遠記在腦中。遠方有來了一個可以與自己談心的.朋友,可以與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難道你不高興嗎?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不張揚的朋友,難道不算是“君子”嗎?
就算是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的時候,我爸爸開始教我學《新概念1》。我們用一個本子當做“生詞本”,把每天不會認的單詞都記在這個本子上,沒過幾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個單詞。爸爸叫我時常翻翻這本本子,可我去總是把這句話當耳邊風。幾天后,爸爸看我生詞本上的單詞一個都認不出來,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你這樣學了就忘,‘生詞本’還有什么用?只有時常溫習,才不會忘記!”以后,我謹記爸爸的教誨,每天都翻翻“生詞本”,果然記住了所有的單詞。爸爸看我有了進步,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興。學而時習之,果真“說乎”!
如今,再次翻開《論語》,一個個教誨又回蕩在腦中!墩撜Z》的道理為何這么多?都是“論”出來的!
【論語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論語的作者08-04
《論語》有感04-28
論語的讀后感06-01
論語讀后感09-05
(精選)論語讀后感08-13
《論語》讀后感07-16
論語讀后感(精選)07-20
《論語》 讀后感02-19
《論語》的讀后感03-09
論語的讀后感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