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優(yōu)秀]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優(yōu)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優(yōu)秀]1
《爺爺和小樹》是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識字教學第二單元的第五課,本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在一個農家小院里,冬天到了,爺爺為小樹綁上稻草御寒過冬;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樹為爺爺遮擋陽光,讓爺爺能在樹蔭下度過炎熱的夏天的故事。本文的語言口語化,以孩子的視覺、角度闡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和諧關系——爺爺“愛”小樹,小樹“回報”爺爺。
本課安排2課時,曲老師上的是第一課時。根據1年級學習的重點,曲老師是這樣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識字、練習朗讀?紤]到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比較好動的特點,因此曲老師重視在游戲中識字認字,我想只有這樣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重視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才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針對這節(jié)課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以識字教學為主,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以識字教學為主,因此曲老師一開始就以課題中的“爺”字的識記是利用簡筆畫來展開教學,識字過程中教授學生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讓學生在觀察字形、觀看圖片中初步了解識記方法。
在檢查生字詞時,運用了多種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看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為了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曲老師設計了認字小能手比賽,拼音和字找朋友等。
文中,第一段是總起句,交代“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對比描寫,從冬天爺爺給小樹穿衣,到夏天小樹為爺爺遮陽這兩個方面敘述人和樹之間的親密關系。兩段的結構方式相同,句式也一樣,教學時,曲老師用重點閱讀其中一段,引導自悟另一段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在仔細看圖說話的基礎上,進行口語訓練,再進行朗讀訓練與指導,使學生在讀正確,讀通順的要求上,能讀出恰當的節(jié)奏與重音,然后在各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中,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課堂操作過程中,我覺得對于第二段的理解與朗讀指導,時間是充裕的,學生能在課內從讀不通順到讀出感情來,足見讀的`指導是到位的。在教學第3段的時候,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內容,并能將朗讀的方法遷移運用于第3段,費時少而收效大。
二、以兒童化的語言教學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從唱歌、跳舞、玩游戲為主要校園活動的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有很多地方還不能適應,需要老師也像幼兒園老師那樣細聲軟語地來跟他們交流,教他們學習。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曲老師采用了學生感興趣的語言調動學生根據圖片插圖張開合理的想象,既鍛煉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以培養(yǎng)習慣為重要任務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習慣的養(yǎng)成很重要,另外還要教會方法。良好的習慣能讓學生和老師都事半功倍,因此在課堂上曲老師特別注意學生的各種習慣。如,用語言激勵學生認真傾聽,“小手放放平”、“小書本豎起來”、“腰挺直,腳踏實”等等的課堂常規(guī)用語。小朋友們一聽到這類的話語馬上就坐端正了,上課的精氣神也就出來了,聽課能力自然就會加強了。
雖然上課之前進行了一次試教,也曾在腦海中預想了很多可能出現的情況,但是課堂是生成的,在實際處理的時候,還是出現了許多顧此失彼的情況。有待改進的地方有:
一、關注細節(jié),重視發(fā)音
作為老師首先要明確本課的難讀音,在本課中,主要是區(qū)分前后鼻音和邊音。對于學生發(fā)音把握不準的地方,應該停下來進行典型指導,突破難點。
二、自主學習,相機指導
在識記字形的時候,由于課前備課不充分,曲老師沒有具體的教授學生三個偏旁“穴字頭、提手旁、人字頭”。而且只單純地教學生了解了兩種識字方法,其實可以嘗試讓生調動平時的經驗來說,如“我會記哪個字?我用什么方法記的?”這樣不但訓練學生的思維,也能突出語言訓練的特點。
三、注意語言表達的流暢
一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老師不但要認真斟酌自己的課堂語言,同時也要給學生好的說話指導,清楚在什么環(huán)節(jié)說什么樣的話才合適。如在評價時可以說“我給她(他)的意見是這樣”、分享時說“我是這樣想的……”
四、內容設計過多
這節(jié)課我安排了導入、初讀感知、學習課文、課堂練習這樣四個環(huán)節(jié)。這對初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偏多的,所以在上課時遇到了很多實際困難,有些內容就無法深入開展。本想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和語段結合在一起學習,但因為趕進度,沒有落實,反而影響學生讀課文的效果,不如把生字在學習課文之前單獨列出來教學,有助于課文朗讀。 “教學在借鑒中進步,學生在模仿中成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上課的人往往無法全面、客觀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而需要其他老師或學生的提醒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取得進步。所以,這次教研活動使我受益匪淺。雖然只是短短的40分鐘,但是通過年級組的集備,通過這節(jié)課,我再一次明白了學生才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才是課堂成敗的關鍵。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多看、多思、讓自己更快成長。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優(yōu)秀]2
一、給學生一個情趣激發(fā)的課堂
7至8歲的兒童持續(xù)集中注意只有20分鐘,而小學一節(jié)課是40分鐘,課堂上學生常常走神,容易幵小差。這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地用新鮮事物吸引孩子。這節(jié)課我采用了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探究的欲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意氣奮發(fā)。
。、激趣,營造多彩的課堂:
對形象的偏愛是兒童的天性。在課堂上,我很好地利用了課件和書中的圖片,使原本單一、平白的課堂變得充滿了生氣,這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愛上語文。
在教學中我把小樹作為一個有靈性,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帶到了學生面前,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的小樹,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服,小樹笑了,其實孩子的心也在隨小樹歡笑。在復習中認識生字學習新詞,在閱讀中知了感受夏天的熱,從而感受老爺爺在大樹綠蔭下的怡然自得等。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相像力。通過畫小樹培養(yǎng)學生愛護樹木的意識,通過看插圖感受老爺爺美好的心靈感悟人與樹之間的關系的和諧。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讀課文在讀中感悟人與樹的密切關系。滲透愛綠、護綠教育。
。、語言激趣。體現人性的光輝。
新課標指出語文緼涵著豐富的人文性。語文課堂是一個老師、學生、課本之間多維交叉,相互作用的對話網絡。只有活化了教材,付于了教材以生命,才能讓學生帶著一份關切走近文本。讓學生進行角色換位,想想小樹會怎么想,老爺爺會怎么想,“小樹和爺爺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老師的語言非常親切,非常真誠,學生感受自由、尊重和理解,這種人文關懷使課堂處處充滿溫情。
二、給學生一個促進發(fā)展的課堂
1、在生活中學語文:
新課標提倡“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兒童的學習,大多必須以其生活體驗為基礎,我們應該把學生從封閉的學校小課堂走向開放的社會大課堂。語言文字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通過充分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看看圖,讀讀文,讀讀文,看看圖,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
2、關注學生地可能性反應: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與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改變“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發(fā)展的潛能,在對話時,會發(fā)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有意或無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應變性,根據學生的回答,再聯系自己的教案,隨時調整,隨時整理,讓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起來,讓學生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03-08
(優(yōu)選)《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07-07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優(yōu)秀]07-22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經典3篇]08-26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3篇04-15
《爺爺和小樹》的評課稿(3篇)05-06
爺爺和小樹反思性評課06-01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爺爺和小樹》評課稿08-06
爺爺和小樹說課教學案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