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歷史典故

時間:2023-11-27 08:57:38 歷史 我要投稿

(合集)經(jīng)典歷史典故1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要準確理解有關(guān)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chǎn)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jīng)典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jīng)典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合集)經(jīng)典歷史典故13篇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1

  有一天,鄭國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公子宋得意地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東西在等著我們呢!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總能嘗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后,果然發(fā)現(xiàn)廚子正把一只已經(jīng)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只甲魚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只甲魚很大,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見此場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豎起了大拇指。鄭靈公見兩人這么沒規(guī)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剛才在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只已經(jīng)切成塊兒的大甲魚放入鼎內(nèi)由廚子裝進盤子先給鄭靈公,然后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嘗了一口,稱贊道:“味道不錯!”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沒有。

  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里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后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見《左傳·宣公四年》)。后來人們用“染指”一詞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這件事,鄭靈公想殺公子宋,結(jié)果公子宋先把他殺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后來公子宋也被人殺了。可見玩笑不能開太大。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2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fā)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wèi)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

  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袄蠋煟@字太難寫了。什么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jīng)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wèi)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于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huán)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

  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國家要興望發(fā)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么辦呢?在封建社會里面,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后,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面批評兒子,說:“以后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睆拇耍和跻姷嚼蠋熗豕,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3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4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這個詞源于一個有關(guān)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間有馬皇后露大腳的傳聞,以致演化為“露馬腳”一語。另據(jù)最早的史料記載,“露馬腳”一詞在唐代已有出現(xiàn),本為古代一種游戲。在節(jié)日慶典之時,將描繪好的麟麒皮,裝飾于驢或馬身上,借以喜慶助興。但馬腳或驢腳難以包裝掩飾,耍弄起來,難免露出馬腳或驢腳來,借指弄虛作假,“露馬腳”一說就源于此。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里當過和尚,成年之后,與農(nóng)民出身的馬氏結(jié)為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馬氏多年來為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現(xiàn)今南京)街頭游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xiàn)在,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為“露馬腳”。

  馬后是練武之人,所以沒有纏足,她是文武全才。但是《“露馬腳”考辨》一文否認了這種說法:佚名元曲《陳州糶米》有句云:“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后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

  上溯宋代,我們甚至可以查到“露驢腳”一語。北宋《續(xù)傳燈錄》卷二十:“后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這是很有說服力的二條書證。據(jù)此可以斷言,“露馬腳”一語絕非源于馬皇后,而是別有所本。魯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看來先生是明白其出處的。事實上,“露馬腳”正是與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游戲有關(guān)。麒麟與龍、鳳、龜并稱“四靈”,是古人心目中的瑞獸、仁獸。古代節(jié)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于馬(驢)身上游戲。馬腳部分自然難于嚴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嚴,即顯露真相。

  這一活動唐代已有,不過多以驢子裝扮。唐代馮贄《云仙雜記》卷九引張(上族下鳥)《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楦,鞋植頭,塞于鞋內(nèi)之木制模型,此處指裹于麒麟皮中的驢子,代指虛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黃庭堅《和劉編修潛夫讀近報蔣峴被逐》詩云:“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輩高騰駑驥吟!保▌e人只夸耀外表文采,我輩只是像馬一樣不懈努力。)“露馬腳”一語當源于此。

  所以也有這種說法,說露馬腳出自這種游戲。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5

  不辱使命的歷史典故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zhàn)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狈墩呀舆^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币勒债敃r的禮節(jié),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jié),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后,向晉平公報告說:“現(xiàn)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jié)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xiàn)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客饨坏慕簧媸箶橙朔艞夁M攻的打算,即現(xiàn)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鬃臃Q贊晏嬰的外交表現(xiàn)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jié)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tài)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jié)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后,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于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背醮髳偅烙嫸。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余,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霸業(yè)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fā)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shù)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么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后,曇花一現(xiàn),再不能領(lǐng)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jié)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标虌牖卮穑骸白R時務(wù)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諸侯之后,諸侯連年征戰(zhàn),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于中原,秦國威振于西戎,楚國稱雄于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shù)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后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后,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jié)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么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zhì)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nèi)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shù),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么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節(jié),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么我為什么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并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并且國家內(nèi)亂,哪一國沒有發(fā)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lǐng),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么呢?我承認自己并無出眾的本領(lǐng),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不辱使命的同義詞

  幸不辱命 不負眾望

  不辱使命造句

  1, 我不辱使命,總算辦成了你托付給我的事情。

  2, 依法行政要牢記職責不辱使命置身商海應清正廉潔自警自省。

  3, 而且兩年來,它也兢兢業(yè)業(yè),不辱使命。

  4, 堅守在工作崗位的人民子弟兵將牢記重托,不辱使命,枕戈待旦,精武強能,為實現(xiàn)強軍夢躍馬揚鞭、蹈厲奮發(fā)。

  5, 謝陛下掛牽,奴才定當不辱使命。

  6, 上海行讓湘晨幸不辱使命,完成了尹希顏的最后一個心愿,要說唯一一個意外就是龐紀寧。

  7, 不過,壽靈和唐森都一樣,有一種不辱使命的信念。

  8, 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

  9, 如果我們能有幾個排,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作戰(zhàn)。人們相信他們是世上最好的軍隊,并希望他們能奮勇殺敵,不辱使命。這樣我們就能取得巨大的勝利。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6

  典源出處

  《史記·封禪書》:“于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余丈。”唐·杜甫 《夜》詩:“步檐倚仗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鳳城!壁w注:“秦穆公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后,言京城曰鳳城!

  釋義用法

  傳說秦穆公女弄玉吹簫,有鳳凰降臨,于是稱其城為丹鳳城。漢代皇宮內(nèi)又有樓名鳳闕,后來便把京城稱作“鳳城”,把皇宮稱作“鳳闕”。參見“弄玉吹簫”。

  用典形式

  【鳳城】 唐·劉禹錫:“鏗鏘楫讓秋光里,觀者如云出鳳城!彼 ·張景修:“章臺系馬,灞水維舟,誰念鳳城人遠!彼巍り懹危骸傍P城書到錦江邊,故里歸期愈渺然!泵 ·陳子龍:“中星五夜回龍馭,麗日千門對鳳城。”

  【鳳闕】 唐 ·李白:“冠劍朝鳳闕,樓船待龍池!

  【丹鳳城】 唐 ·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鳳凰城】 唐·李嶷:“朝游茂陵道,夜宿鳳凰城!碧 ·杜甫:“由來貔虎士,不滿鳳凰城!

  【丹鳳朱城】 唐·駱賓王:“丹鳳朱城白日暮, 青牛紺潞斐徑取”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7

  戰(zhàn)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zhì)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為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后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zhì),原本以為可以得到嬴政的優(yōu)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貒,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報復嬴政。但由于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xiàn)太子丹復仇的愿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為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碧锕鈦砹,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碧锕饴犃耍谎圆话l(fā),拉著太子丹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為什么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薄皩ρ剑∧犝f的關(guān)于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著說:“雖然有關(guān)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愿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后來,太子丹結(jié)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敗告終。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8

  裴行儉是唐朝時期名將,為裴仁基之子,蘇定方之徒。他抵御外亂,為唐安邦做出重貢獻。裴行儉一生最的功績,在于三個方面:鎮(zhèn)西域,破突厥,提拔了一干名將。

  裴行儉原本通過明經(jīng)考試在朝為官,后來因為對唐高宗廢除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后而被唐高宗李治下令貶職,為西州都督府長史。后來因為在任上有功,被升為安西都戶,又提拔到朝廷里去。

  裴行儉但任安西都戶的時候,許多西域小國因為裴行儉所施行的仁政而歸附唐朝。后來他調(diào)到京城,吐蕃入侵,裴行儉又跟隨周王李顯,抵御外敵。

  不久之后,突厥也趁著吐蕃入侵之時,舉起抗旗,與唐對著干。裴行儉當時非常明智的看中情況,借著將波斯王子送歸回國的理由,在途經(jīng)吐蕃、西域的時候,用計謀摧毀了兩國陰謀。

  抵御吐蕃和突厥的.入侵,對于唐是一功績,為唐選拔了不少將人才,也是裴行儉不可忽視的功績。

  裴行儉為人寬厚,善于選拔人才,唐名將如程務(wù)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都是裴行儉一手提拔起來的。

  程務(wù)挺,是東夷都護程名震之子,出身名門。程務(wù)挺從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南征北戰(zhàn),在中留下勇力之名。照理來說,有一位當都護的父親,程務(wù)挺怎么也輪不到裴行儉來提拔。但是因為當時程務(wù)挺跟隨裴行儉一起對抗吐蕃和突厥,自然而然的記成為裴行儉的下屬。

  裴行儉出計謀吐蕃和突厥之后,隨之將的程務(wù)挺因此入了朝廷的眼,此后迅速飛升。不過后來因為為裴炎求情,忤逆武則天而被斬。

  王方翼,幼年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因為母親與長公主不和,而使得他們母子兩被長公主趕到鄉(xiāng)下居住。

  因為這方面的關(guān)系,與程務(wù)挺的順遂不同,王方翼幾乎是憑自己的實力一步步走上去的。最開始以孝童得美譽,加入了皇家御林擔任了右千牛職務(wù)。李治繼位之后,他的堂妹王氏被冊為皇后,王方翼時來運轉(zhuǎn)。

  但是一路順風的仕途,又因為母親的去世而暫時中斷。突厥預備進攻之時,王方翼方才為肅州刺史。朝廷命其為檢校安西都護,跟隨裴行儉平定叛亂。王方翼得裴行儉重用,戰(zhàn)爭中立下不少功,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為夏州都督。

  郭待封,是唐初名將郭孝恪次子,唐高宗李治時期,得裴行儉提拔升任左豹韜衛(wèi)將。后來因為在跟隨薛仁貴征討吐蕃之時,戰(zhàn)備被除名。

  黑齒常之,雖是唐朝名將,但最開始卻是百濟達率兼風達郡將。蘇定方時率兵平百濟,黑齒常之因此率部降唐。

  裴行儉為蘇定方徒弟,一身兵法謀略盡得蘇定方真?zhèn)鳌T诤髞砺首鲬?zhàn)之時,并沒有因為黑齒常之的外族身份而冷落,使得黑齒常之得以為唐建功立業(yè)。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9

  曹植是曹操的三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nèi)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意思是說:兄弟手足,就象那豆和萁,都是同一母親所生,你這做哥哥的為何全無念手足之情,為什么要煎害我,煎害得這么急?這四句是詠兄弟感情的名句,每被后人拿來諷罵那些不知友愛兄弟的人,“本是同根生”常用來比喻兄弟手足之情。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諷喻詩。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深得他父親曹操的喜愛,差點被立為太子。后來他哥哥曹丕當了皇帝后怕曹植對自己有威脅,便想除掉曹植,于是限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出一首詩,不然就殺死他。曹植便做成了這首“七步詩”,傳誦至今。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巴币徽Z雙關(guān),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镀卟皆姟返谋扔魇仲N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10

  1 雪泥鴻爪

  宋代詩人蘇軾、蘇轍兄弟,感情深篤。二人于仁宗嘉佑二年(1057)同舉進士以后,宦海沉浮,常居兩地,故不時相互贈詩以寄思念之情。嘉佑六年(1061)二人于鄭州分別后,蘇軾在澠池得蘇轍詩,中有“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句。當時天寒雨雪,“雪泥”一詞系實記征途之苦。蘇軾因在《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中予以發(fā)揮,有句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币曾櫻闾ぱ┠喽指髯詵|西,喻兄弟因身不由己而分離!把┠帏欁Α焙蟪蔀橹竿滤z痕跡的有名比喻。(典見《蘇軾詩集》)

  2 韋編三絕

  先秦時期,紙張尚未發(fā)明,文字通常書寫于竹簡上,然后用皮繩(韋)編綴成書,稱為“韋編”?鬃油砟晗沧x《易經(jīng)》,反復研習,以至于韋編三絕(韋繩磨斷了三次)。但他仍未以此為滿足,曾云:如果再能給我?guī)啄陼r間,那么我于《易經(jīng)》的理解,便可以達到文質(zhì)兼?zhèn)涞某潭攘!绊f編三絕”,后成為發(fā)奮苦讀的代稱,為詩文中所廣泛使用。(典見《史記?孔子世家》)

  3 雞窗

  古代志怪書稱:兗州刺史宋處宗得一長鳴雞,喜愛備至,每日將雞籠放在書房窗前。此雞常聽主人吟詩讀書,時間長了,竟能諳習人語,時與宋處宗對話,談?wù)搯栴}頗有見解。后世遂以“雞窗”代指書窗,書齋。如唐代詩人羅隱《題袁溪張逸人所居》詩,有“雞窗夜靜開書卷,魚檻春深展釣絲”句。(典見《藝文類聚》引《幽明錄》)

  4 牛角掛書

  隋李密,父李寬爵蒲山公。密初為隋煬帝侍衛(wèi),狀貌奇俊,為煬帝所忌。宇文述勸諭曰:“君家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必居身侍衛(wèi)。”李密于是辭去侍衛(wèi)職,折節(jié)讀書。聞學者包愷名,騎牛前往從學,沿途不廢讀書,將《漢書》掛在牛角上,且行且讀。途中為越國公楊素所見,楊素按轡在后跟蹤,見他讀得專心致志,問道“書生何以如此勤學?”李密見是越國公,立即下牛拜見。詢問之下,方知正讀《項羽傳》,楊素不勝贊嘆,歸語其子玄感。楊玄感即傾心結(jié)交!芭=菕鞎彼鞛橛骱脤W不倦的掌故。(典見《新唐書?李密傳》、《語林》)

  5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fā),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后大加贊賞,夸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柳絮隨風飛揚,狀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富有詩才為“詠絮才”。蘇軾《謝人見和雪后書北臺壁二首》之一“漁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即用此典。(典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

  6 三年不窺園

  西漢名儒董仲舒,是專治《春秋公羊傳》的今文經(jīng)學大師。漢景帝時代任博士,悉心傳授經(jīng)學,曾三年不窺園。后人常以三年不窺園形容學習專心。元馬祖!秹延巍吩姡骸叭瓴桓Q園,自謂五經(jīng)笥。(“經(jīng)笥”是裝經(jīng)書的箱子,詩意為因?qū)P膶W習而學問淵博)”,即用此典。(典見《漢書?董仲舒?zhèn)鳌?

  7 磨杵作針

  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曾在四川的象耳山中讀書,中途廢棄。某日閑逛至小溪畔,遇一老嫗磨鐵杵,李白不解磨杵何用。老婦人告以欲磨杵作針,李白深受感動,立即回山,發(fā)憤讀書,學問大進。后人因以“磨杵成針”比喻持之以恒者有志竟成。今諺也仍然有“只有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之語。(典見《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8 磨穿鐵硯

  五代時人桑維翰初應進士試,主考官惡其姓,以“喪”同音,不予錄取。有人勸其不必應進士試,可以從其他途徑入仕。桑維翰慨然作《日出扶桑賦》以見志,表明應考決心。并鑄鐵硯臺一方示人曰:鐵硯磨穿,則從他途徑出仕。后終以進士及第。后人因以穿鐵硯喻意志不變或刻苦讀書堅持不懈。陸游《夜讀書》“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即用此典。(典見《舊五代史?桑維翰傳》注引《春渚記聞》、《新五代史?桑維翰傳》)

  9 燃糠夜讀

  南齊人顧歡,家貧好學。其父命往田間驅(qū)趕麻雀,顧歡作《黃雀賦》而歸,田中稻穗被雀食過半。父怒,欲責之,見其所作賦乃止。鄉(xiāng)間有學舍,顧歡因家貧無以受業(yè),常倚學會舍壁后偷聽,默記心中。夜間或點松枝以映書,或燃糠夜讀。積年,學業(yè)大成。后在浙江天臺山開館授徒,受業(yè)者常多達百人!叭伎芬棺x”遂與“囊螢映雪”一樣,被后世作為刻苦自學之典,用于詩文中。(典見《南史》及《南齊書》本傳)

  10 管城子

  唐代韓愈曾作《毛穎傳》一文,寄感慨于游戲筆墨,以擬人的手法,稱毛筆曰毛穎,敘述了毛筆的歷史故實,其中有:秦皇帝使(蒙)恬賜之(指用其毛作筆的兔)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因此后人便以管城子為毛筆的別稱。宋黃庭堅《戲呈孔毅父》詩:“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典見《昌黎先生集》)

  11 如椽筆

  晉人王珣夢見一人以如椽之筆與之。夢醒后道:此當有大筆事。不久帝崩,哀冊、謚議皆王珣所草。如椽筆,猶言指重要的文字。后也用以比喻筆力雄健。如元程鉅夫《和寅夫惠教游鼓山》詩:“煩公更泚如椽筆,摹寫云天不盡容!庇炙螐堟t《誠齋現(xiàn)韻見遺走筆復和并邀尤檢正京右司觀花》詩“戈揮就借如椽筆,不信湖邊日易沉”,都是指以大手筆描摹絢麗的自然景色。(典見《晉書?王導傳》附王珣)

  12 夢筆生花

  李白是唐代偉大詩人,他與杜甫并稱,為我國詩史上的雙璧。民間愛慕其詩才,曾創(chuàng)造多種傳說、故事。相傳李白少年時,曾夢見筆頭生花。自此,便天才橫溢,文思泉涌。后人也因此以“夢筆生花”“生花妙筆”等語贊譽人的文才,清人彈詞《筆生花》即以此為名。唐錢起《送郭秀才赴舉》詩:“新經(jīng)夢筆夜,才比棄繻年!(典見《開元天寶遺事》)

  13 江郎才盡

  南朝梁代文學家江淹,早年即以文章著名,他的《恨賦》、《別賦》更是抒情小賦中的名篇,故被時人稱為江郎。傳說他曾兩次得夢,一次夢見西晉詩人張協(xié)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江淹就把剩下的尺錦緞奉還,這人就大怒說:那得割截都盡!便將所余錦贈與江淹同時的文學家丘遲,說道:余此數(shù)尺既無所用,以遺遲。從此,江淹文思滯澀,遂無佳篇。另一次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男子對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江淹就從懷中取出五色筆奉還,此后,作詩遂無佳句。江淹后期詩文大不如前期,故時人謂之才盡。后人常用“江郎才盡”比喻文思減退。(典見《南史?江淹傳》、《梁書?江淹傳》)

  14 暮云春樹

  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天寶四載(745)秋在山東定交,同游齊魯。李白當時已詩名顯赫,杜甫則方初露頭角。兩人相處時間雖不長,但彼此傾心相與,分手時,李白曾作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依依惜別。從此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南游吳越,末嘗再晤。別后年馀,杜甫在長安懷念浪跡吳越的李白,曾作《春日憶李白》,極寫思念之苦,詩云:“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瘐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詩中春樹、暮云兩句,喻分處兩地,動靜互異之狀,即景寓懷,不言情而情在其中。后因以暮云春樹喻親朋天各一方,徒勞思念,詩文中時用之,尺牘中尤為常語。(典見《杜工部集》)

  15 潤筆

  隋鄭譯與隋文帝楊堅有同學之誼,且有定策之功,封沛國公,位上柱國。但鄭譯貪財收賄,官聲極壞,為憲司所劾除名。但文帝念舊,仍授為隆州刺史。因病請回京,文帝在醴泉宮召見鄭譯,面諭復沛國公、上柱國爵位,并令內(nèi)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侍臣高熲戲謂譯曰:“筆干!弊g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彼逦牡勐牶蟠笮Α櫣P或以金錢,或禮品。如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說:“王元之(禹偁)任翰林,嘗草夏州李繼遷制,繼遷送潤筆物數(shù)倍于常。”《歸田錄》卷又說:“蔡君謨(襄)既為余書《集古錄目序》刻石,其字尤精勁,為世所珍。余以鼠須栗尾筆、銅綠筆格、大小龍茶、惠山泉等物為潤筆!泵髑逡院螅蟮忠越疱X為潤筆,賣文鬻書,均有潤格,按價付酬。(典見《隋書?鄭譯傳》)

  16 檄愈頭風

  古代征討時,曉喻敵方及軍民之文告稱檄,常委文章高手為之。漢末陳琳為建安七子之一,初事袁紹,袁紹攻曹操時,曾作檄文之,在敘曹操父祖丑行時,文詞駿利。袁紹敗后,歸曹操。曹操雖責檄文中罪及父祖,但因其才華而不咎既往,委記室,命草擬檄文。陳琳作檄文,草稿先呈曹操核閱。曹操有頭風病,一日正病發(fā),臥床讀陳琳所作,霍然而起曰:“此愈我病!逼湮淖种畡尤巳绱恕P≌f《三國演義》將曹操閱檄文頭風頓愈一事移植為即讀陳琳代袁紹所作檄文,與正史稍有出入。后常以檄愈頭風譽他人詩文之警辟。如唐元稹《酬李六醉后見寄口號》“頓愈頭風疾,因吟口號詩”,即用此典。(典見《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陳琳傳裴注引《典略》)

  17 詩腸鼓吹

  南朝宋代畫家戴颙,春日攜雙柑斗酒外出。人問何往,答云:“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薄半p柑”,即雙環(huán)的大酒壺;“雙柑斗酒”指游春所攜酒食,后來演化為游春代詞。而“詩腸鼓吹”即指黃鸝的鳴聲可激發(fā)人的詩思。(典見《云仙雜記》引《高隱外傳》)

  18 力透紙背

  顏真卿為著名的書法家,其《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中,稱贊張旭的書法:“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惫屎笠浴傲ν讣埍场毙稳輹ㄥ賱庞辛。又用以形容詩文立意深刻,造語精警,如清趙翼評陸游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典見《顏魯公文集》及《甌北詩話》)

  19 夭桃秾李

  《詩經(jīng)》中詠男女婚嫁之詩歌極多,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中以桃花茂盛艷麗的色澤,比喻年輕女子的貌美,并預祝女子嫁后必將給夫家?guī)硇腋。又如:“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薄岸尅,繁盛之意。詩言周王之女下嫁齊侯之子,新人光彩照人,有若桃李之花。后因以喻少年俊俏的新郎新娘。如唐張說《安樂郡主花燭行》:“星昴殷冬獻吉日,夭桃秾李遙相匹。”(典見《詩經(jīng)?周南?桃夭》、《詩經(jīng)?召南?何彼秾矣》)

  20 干卿底事

  南唐中主李璟,與中書侍郎馮延巳均工詞,李璟有《浣溪沙》一首,其佳句為“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馮延巳有《謁金門》一首,其佳句為“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日,中主戲謂馮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馮延巳即應曰:“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碑敃r以君臣問答為佳話。后人遂以“吹皺一池春水”或“干卿底事”,用以責人多管閑事。(典見陸游《南唐書?馮延巳傳》)

  21 依樣畫葫蘆

  陶彀博學強記,善文詞。在后晉時,已任知制,草擬詔令文書;歷后漢、后周,均居顯職。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中禪位,倉促間未有禪文,陶彀在旁,探懷出禪文進呈,說:“已成矣”。太祖以此甚薄其人。入宋,官翰林學士,有人在太祖面前推薦,言陶彀效力甚多,應提拔。太祖笑道:“頗聞翰林草制,皆撿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陶彀知后,乃在翰林院壁上題詩說:“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靶擦痔諏W士,年年依樣畫葫蘆!焙笕艘蛞浴耙罉赢嫼J” 比喻模仿套用,因襲他人。清黃宗羲《明儒學案?發(fā)凡》中說:“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凡依門傍戶,依樣畫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jīng)生之業(yè)也!(典見《東軒筆錄》、《續(xù)湘山野錄》、《孔氏談苑》)

  22 取青妃白

  唐代古文學家柳宗元主張為文須博采眾長而自鑄偉詞,反對盲目崇古和模擬剽竊,曾針對當時文章流弊言:“世之模擬竄竊,取青妃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為辭者之讀之也,其大笑固宜!卞襞,與配同意;取青妃白,指取青色配白色,比喻東剽西竊,以賣弄文學技巧為能事。清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況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區(qū)區(qū)者乎!”也作“抽青妃白”,如金元好問《送詩人秦略簡夫歸蘇墳別業(yè)》詩:“昨朝見君臨水句,乃知抽青妃白非詩人。”(典見《柳先生集?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

  23 一字千金

  戰(zhàn)國末年,秦相國呂不韋秉政,有家僮萬人、食客三千。他命門客各著其所聞,匯集為《呂氏春秋》一書。書成,呂不韋令公布于咸陽城門,同時懸千金于其上,聲稱有能增刪一字者,賞千金。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撰《淮南子》,亦仿效此法,懸千金以征求意見。后代遂以“一字千金”喻文學作品或書法的造詣深湛。如梁朝詩歌理論家鐘嶸的《詩品》,稱贊《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典見《史記?呂不韋列傳》)

  24 自出機杼

  北魏車騎大將軍祖瑩,聰明好學,八歲便能誦讀《詩》、《書》。祖瑩讀書每每夜以繼日,父母親怕他積勞成疾,禁止他夜讀。古代燃火不易,祖瑩每藏火于爐灰之中,遣走僮仆,俟父母安寢后,獨自點燈燭夜讀,乃至通宵達旦。祖瑩后以才名拜官太學博士,與名士袁翻齊名。當時人稱:“京師楚楚袁與祖;洛中翩翩祖與袁。”祖瑩為文重獨創(chuàng),反對模擬剽竊,常謂:“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機杼,即織布用的`梭子,是“織造”的代語。后因以“自出機杼”比喻詩文不依傍他人,能別開生面、匠心獨運。(典見《魏書?祖瑩傳》)

  25 黃絹幼婦

  東漢邯鄲淳作《曹娥碑》,蔡邕讀之,大加贊賞,因在碑側(cè)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不解此語之意。因問記室楊修是否理解。楊修答道:“解!辈懿倜鼦钚耷也唤忉,容他自作揣測。約行三十里后始解悟,乃命楊修記于別紙,修解說:“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妙’。外孫,女子也,于字‘好’。齏臼,受辛也,于字‘辭’。所謂‘絕妙好辭’也!辈懿偎浺嗤。嘆說:“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币颉包S絹幼婦,外孫齏臼”是“絕妙好辭”的隱語,后人以省文,單取“黃絹幼婦”喻指文辭優(yōu)美。唐黃滔《和王舍人崔補闕題天王寺》“紫微今日句,黃絹昔年碑”,用典本此。(典見《世說新語?捷悟》)

  26 雕龍

  戰(zhàn)國時齊人騶衍善談天地自然之事,雄辯恢奇,頗動人心,梁惠王待以上賓,平原君拂席為敬,燕昭王擁帚掃除而迎,均極為禮敬。稍后有騶奭,采騶衍之術(shù)以紀文,甚得齊王嘉賞,命為列大夫,專營高門大屋為居處,以示尊重,以博能致天下賢士之名。國人因頌為“談天衍,雕龍爽”。后因以“雕龍”比喻善于文辭。如《后漢書?崔骃傳贊》說:“崔為文宗,世禪雕龍!贝摅S一家祖孫父子數(shù)代為文壇宗主,均以文辭名世。梁劉勰名作《文心雕龍》,亦取此意而命名。明蔡汝楠《寄華鴻山學士》詩:“才邁雕龍客,心齊失馬翁”,也用此典。(典見《史記?孟子荀卿傳》)

  27 雕蟲篆刻

  西漢揚雄長干辭賦,曾獻《甘泉》、《河東》、《羽獵》、《長楊》四賦于成帝。至晚年,悔其少作。他在《法言》一文中稱辭賦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的劣作。雕蟲篆刻,指“秦書”八體中的蟲書、刻符二體,為童子初學所習課目,故揚雄稱為“童子”之業(yè),用以比喻雕章琢句是小技末道。后人貶斥辭賦,或表示自謙,亦常用“雕蟲小技”一詞。如李白《與韓荊州書》中,即有“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語。(典見《法言?吾子》)

  28 屋下架屋

  東晉庾闡字仲初,作《揚都賦》,呈給當時掌政的庾亮。庾亮因與庾闡是親族,為了抬高這篇賦的身價,就說它可與漢代張衡的《兩京賦》、西晉左思的《三都賦》妣美。經(jīng)他一推崇,人人競寫,京都為之紙貴。文學貴在創(chuàng)新,而《揚都賦》不過是摸仿之作,并無新意。因此謝安譏笑說:“此是屋下架屋耳!蓖瑫r人王隱也以“屋下架屋”評揚雄《太玄經(jīng)》,譏其摸仿《易經(jīng)》。故后人常以“屋下架屋”比喻事物的摸仿或重復。如《顏氏家訓序》:“魏晉以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典見《世說新語?文學》)

  29 傍人門戶

  宋代文學家蘇軾喜戲謔,曾述一寓言云:桃符與艾人爭執(zhí),桃符仰視艾人而罵曰:“汝何等草芥,輒居我上?”艾人俯而應說:“汝已半截入土,猶爭高下爾?”桃符怒,紛然不已。門神解之說:“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桃符為古代懸于門上避邪的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四字,為后世春聯(lián)的前身,每年元旦更換。艾人為端陽節(jié)避邪之物,以艾草作成。端陽為五月,一年已將過半,故艾人譏桃符“已半截入土”。門神為門上驅(qū)邪之物,三者均著于門戶,故說“傍人門戶”。世指學問文章無獨立見解,詩文無獨創(chuàng)風格,追隨他人,不能自成一家者為“傍人門戶”,詩文評論中常用之。(典見《東坡志林》)

  30 余音繞梁

  古代傳說:韓娥善歌,曾東行至齊,因中途斷糧,在雍門賣唱乞食,人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坝嘁衾@梁”,回旋不散,后遂用以贊揚歌聲之美妙動聽,使人難忘。晉張華《博物志》卷五作“余響繞梁”。唐羅隱《中元夜泊淮口》詩“欹枕正牽題柱思,隔樓誰轉(zhuǎn)繞梁聲”,用典本此。(典見《列子?湯問》)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11

  南北朝時最著名的大詩人謝靈運曾言:天下才共一石(為我國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稱才學出眾者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隱的《可嘆》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獻內(nèi)翰楊侍郎》中有:欲言溫暑三緘口,閑賦宮詞八斗才等等。

  提示:謝靈運在用這個詞語的.時候,很是狂妄,而后來,這個成語卻用來謙虛地稱贊他人,所謂語境,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語句意思會變,這個意思。

  學富五車學富五車,形容學問淵博。語本《莊子天下》:惠施戰(zhàn)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菔┦呛峡v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

  惠施的學問廣博,他的文章斡旋五國興衰,道術(shù)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他分析事物之一,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為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nèi)核的,稱為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剛正中的時候就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向死亡轉(zhuǎn)化。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也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已來到。連環(huán)可以解開。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泛愛萬物,天地合為一體。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12

  淝水之戰(zhàn)以后,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派謝玄收復黃河流域大片失地?墒菚x孝武帝卻重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竭力排擠謝安,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謝安一死,東晉政權(quán)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里,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腐敗了。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會稽郡一帶爆發(fā)了孫恩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過了兩年,起義軍十幾萬逼近建康,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才把起義鎮(zhèn)壓下去。

  這時候,東晉的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又亂了起來。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lǐng)了長江上游,帶兵攻進建康,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帝。過了三四個月,北府兵將領(lǐng)劉裕打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打那以后,東晉王朝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xiāng)隱居。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jīng)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里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后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yǎng)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shù)毓俑犝f陶淵明是個名將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里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當時做個縣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淵明一不會搜刮,二不懂貪污,日子過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過的窮日子,當然要好一些。再說,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里,沒有什么官場應酬,也還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h里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nèi)室里捻著胡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只好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么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嘆了口氣說:“我可不愿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干了。

  陶淵明回到柴桑老家,覺得這個亂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離得太遠了。從那以后,他下決心隱居過日子,空下來就寫了許多詩歌文章,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情。

  陶淵明寫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記》。在那篇文章里,他寫了武陵地方的一個漁人,有一次,沿著小溪劃船打魚,來到了一座繁花如錦、芳草鮮嫩的桃樹林。

  漁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劃著船再往前走,到了樹林盡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洞。他丟了船,順著洞口摸進去,開始很狹窄,走了一段,豁然開朗,原來洞里有一個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來來往往,勤懇勞動,過著無憂無慮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漁夫是個陌生客人,都熱情地邀請他喝酒吃飯。漁夫跟大家談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還是秦朝末年避難到這兒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秦以后還有漢朝,更不用說有什么魏、晉了。

  漁人在那里住了幾天,告別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標記,準備下一次再去訪問;氐轿淞,他報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興趣,派人跟著漁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了。

  陶淵明寫的那個世外桃源,在當時的社會里是不會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繪的那種人人勞動,個個過著富裕、安定生活的圖景,反映了在當時黑暗動蕩時代的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后來一直被人們所喜愛。

  經(jīng)典歷史典故 篇13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湯陰縣岳家莊的一戶農(nóng)民家里,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給孩子起個什么名字好呢?就在這時,一群大雁從天空而過,父母高興地說:"好,就叫岳飛。愿吾兒像這群大雁,飛得又高又遠。"這名字就定下來了。

  岳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把岳家沖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艱難。岳飛雖然從小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

  一次,岳飛有幾個結(jié)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岳飛。岳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并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萬萬不能干!"眾兄弟再三勸說,岳飛也沒動心。岳母從外面回來,岳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志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quán)者腐無能,節(jié)節(jié)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xiàn)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一誓言。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么,如果連針都怕,怎么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后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后背上。

  后來,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座右銘,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

  正如他的詩中所講: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狀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8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7-16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歷史典故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