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讀后感6篇【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游記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游記讀后感1
我已經(jīng)是第三次品讀《西游記》了,第一次是在三年級,對此書的見解是:孫悟空無所不能,豬八戒又笨又懶。而第二次品讀,是在六年級,見解就深了一個層次,我了解了成功的不易和團(tuán)結(jié)合作的重要性。正可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書每讀一次,見解都會有所升華。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我對此書又有了新的見解,這一次,我側(cè)重于品讀此書中的妖魔鬼怪。細(xì)心的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其中99%的妖怪都是天上神仙的.童子和坐騎,按常理來說,它們都應(yīng)該在天上享受很不錯的生活,有長生不老的本領(lǐng),可它們?yōu)楹我陆缱鲅?這是一個簡單卻又發(fā)人深省的問題。我覺得,這可以用兩個詞來闡述這其中微妙的關(guān)系,那就是“原則與欲望”,這些妖怪的前身都是小神仙,它們守護(hù)在各個大仙身邊,它們有它們的原則,就是照顧好神仙們,并忠心耿耿的為它們做事,可它們也有欲望,也幻想有一天自己能雄霸一方,做老大,而不是屈服于別人,為別人做奴隸,但可悲的是,它們最后都拋棄了原則,選擇了欲望,于是它們一個個都相繼下凡,做了一個個妖怪,當(dāng)上了老大,滿足了它們可憐而又可笑的虛榮心,但最后的結(jié)果又是什么呢?還不是各歸各位,重倒覆轍,又做回了自己那個卑微的小神仙,這其中又何嘗不是值得我們?nèi)ゼ?xì)細(xì)分析與品味呢?
當(dāng)今社會,金錢、名譽(yù)、地位就像一片片綠洲,吸引著在沙漠中行走的每一個人,可他們是否是放棄了自己的原則,昧著良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而有些人,迫切的想追逐成功,想一鳴驚人,功成名就,于是他們不惜放棄原則去換取內(nèi)心的向往,其實這些人,他們的初衷,都是對的,誰不向往成功呢?可他們的行動卻違背了自己最初的愿望,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
欲望不分貴賤,它是人的一種最實實在在的本性,欲望不可無,沒有欲望,生活會如一灣死水;欲望不可太多,太多便會喪失了原則,迷失了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去實現(xiàn)自己合理的欲望,生活將會十分精彩!
西游記讀后感2
這個寒假我讀了《西游記》這本書,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孫悟空。
說起孫悟空,人們大多都會想到他保唐僧西天取經(jīng)斬妖伏魔的故事,但我卻喜歡孫悟空取經(jīng)前的那一段“光輝事跡”。
孫悟空乃天地精華所生,是一只石猴,他十分膽大,憑借這點,他成功地穿越瀑布找到了水簾洞,成為了猴王,但他并未滿足,他不想做個平凡的猴子,他想長生不老,于是他背井離鄉(xiāng),四處尋訪高人,他走了八年,終于拜得一位高人為師,他又憑借著自己的'聰明伶俐,跟師父學(xué)會了不少法術(shù)。回到家鄉(xiāng),孫悟空大顯身手,成為威名遠(yuǎn)揚(yáng)的美猴王,連玉帝也知道了他的大名,玉帝怕他惹事,召他上天去做弼馬瘟,他本以為當(dāng)上了大大官,后來才知道是個小小官,他一怒之下又回花果山做起了齊天大圣,從齊天大圣的名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孫悟空志存高遠(yuǎn),玉帝怕他鬧事只好讓他當(dāng)了齊天大圣,并重新安排工作,分管蟠桃園,要知道猴子都愛吃桃,玉帝用猴不當(dāng),仙桃損失無數(shù),都被孫悟空吃了,他還偷喝了蟠桃會上的仙酒,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玉帝大怒,派人捉拿孫悟空,大鬧天空的序幕就這樣拉開了。
孫悟空是個膽大妄為的猴子,他憑借一身本事,天不怕,地不怕,敢和天庭對抗,真是藝高人膽大呀!他還是個埋頭苦干的猴子,他從普通猴子--美猴王---齊天大圣,簡直就快到玉帝了,真是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哪!當(dāng)然,他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就是他太驕傲了,他藐視所有的神仙,還低估如來的實力,忘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名言,被壓在了五行山下,證明了那句話是千真萬確的: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人。
不管怎么樣,孫悟空在我心中永遠(yuǎn)都是聰明、勇敢的美猴王,我喜歡他!
西游記讀后感3
人生有無數(shù)的困難和挑戰(zhàn)。如果我們不知所措,閱讀《西游記》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啟示。
這本書講述了唐僧和他的師徒去西天取經(jīng),最后經(jīng)歷了八十一難,都成了碩果累累的故事。作者吳承恩先生寫了他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是章回小說,所以很吸引人!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自然是孫悟空,他曾經(jīng)擾亂過天宮,在五指山腳下被如來碾壓,被唐僧救起。有一個“白顧靖三需”的故事,很精彩很精彩!孫悟空三次看穿怪物,把它打死了。這個過程需要勇氣和智慧。孫悟空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實中那些不屈服,堅持真理的人,即使被誤解,也會暴露真相。但我覺得唐僧和孫悟空不一樣。他心軟,看不清真相,被眼前看到的虛假事實迷惑。這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時候你知道的真相并不是真正的真相,需要被看穿。因為現(xiàn)實中沒有那么多善良,所以殘忍往往比仁慈好。
我也喜歡豬八戒,外表笨,喜歡耍小聰明。但我覺得他更聰明,更活潑。以黑松林為例。他跑去找被唐僧趕走的`孫悟空求救。當(dāng)豬八戒即將被孫悟空趕出去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一句嘲諷的話————黃袍怪是怎么罵孫悟空的。雖然是謊言,但他說的和事實一樣真實。他就是要抓住孫悟空的傲慢與自大在聽他要說什么上的弱點,一擊即中。換成老實沙僧,會被沖走,然后被趕走。你怎么能救唐僧?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洞察事物的本質(zhì),通過事實看到真相。它也告訴我們,——困難就像惡魔和螞蟻。沒有勇氣、智慧和戰(zhàn)勝它們的決心,你永遠(yuǎn)無法戰(zhàn)勝它們。如果你有這些東西,你就能克服困難,簡單到打敗一只螞蟻!
西游記讀后感4
讀了《西游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jié)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jīng)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jīng)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zhí)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lǐng)高超,是妖怪們的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于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
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他是《西游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lǐng),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jī)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圣”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強(qiáng)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jīng)歷了八十一次磨難,讓我聯(lián)想到了他們的執(zhí)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dāng)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就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后。
西游記讀后感5
近幾天來,我一口氣讀完了 名著《西游記》。它跌宕的情節(jié),優(yōu)美的語言,幽默的文筆……把唐僧師徒四人一路上斬妖除魔,歷經(jīng)八十一難終成正果的故事,寫得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最吸引人眼球的人物,自然是孫悟空了,他嫉惡如仇,武藝高強(qiáng),一人獨戰(zhàn)十萬天兵。對付白骨精時,他火眼金睛識妖魔,一根棍子魂兒散,更覺大快人心。這一妖魔哄騙了三藏多少次?可唐僧不辨是非,當(dāng)下便念起了“腦瓜疼”,痛得大圣死去活來,連連哀求?吹酱耍遗鹦纳,好一個唐三藏,大圣在生死攸關(guān)之際保護(hù)了你,你怎能如此不知好歹,恩將仇報?取經(jīng)路上困難重重,沒有孫大圣,你不就提前見如來了嗎?一個肉眼凡僧,不辨善惡,裝什么假慈悲?哪知唐僧依然不聽勸告,固執(zhí)己見,把孫悟空趕了出去,任憑大圣怎么哀求,也無動于衷。我一邊責(zé)怪唐僧是非不分,一邊埋怨悟空,何必如此愚忠?蓪O悟空人雖然走了,心卻仍然處處關(guān)心師傅,盡心盡力保他不受劫難。我的眼眶紅了,大圣如此堅定不離,一心護(hù)唐僧平安,一腔真情怎不讓人熱淚盈眶?
想想自己,可就差遠(yuǎn)了。當(dāng)初信心滿滿,強(qiáng)烈要求學(xué)二胡,一開始也是滿腔熱情,可沒學(xué)幾天,手酸臂痛,便一扭頭不再學(xué)了,連面對小小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都沒有,任憑灰塵籠罩二胡……若是唐僧一行人也如我這般,恐怕走到半路便各自回家了,真經(jīng)自然是無望了。
那次,我吵著要學(xué)習(xí)滑板,剛上去便摔了一跤,身上痛極了,淚水也不爭氣地流了下來。我氣呼呼地把滑板扔到一旁,不打算學(xué)了。忽然想到《西游記》中的這群人,他們面臨的.困難和考驗,豈是我這個跟頭可比的!若是不堅持又怎能得真經(jīng),這樣輕言放棄的我,與豬八戒有何區(qū)別?想到這兒,我握緊了拳頭,再一次站了上去……
堅持到底,約束自我,至誠至善,勇往直前,我品到了吳承恩在《西游記》中想要表達(dá)的人生真諦。
西游記讀后感6
我想為大家推薦一本書《西游記》。這本書的原作者是明代作家吳承恩。我推薦的這本書是由黑龍江少兒出版社的龔勛主持編寫的。
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龔勛要來重新編寫這本書呢?因為吳承恩是用古文寫的,龔勛為了讓小學(xué)生能看懂,所以就把它改寫成了現(xiàn)代文。
這本書和原著一樣,寫的都是唐代的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他們?yōu)榱俗屪约簢业娜嗣駥W(xué)習(xí)真經(jīng),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重困難,最終取得真經(jīng)。
我推薦這本書有三個原因。第一,這本書中的人物描寫非常生動。比如,唐僧的嘮叨和善,豬八戒的好吃懶做,孫悟空的好斗暴脾氣,以及沙和尚的憨厚老實。故事中,他們四個人物缺一不可,因為他們的性格互補(bǔ)。如果少了豬八戒,就襯托不出孫悟空救師傅的堅定信念;沒有孫悟空的話,唐僧就會被妖怪抓走,八戒就會自己離開,取經(jīng)的隊伍就解散了;沒有沙和尚,孫悟空和豬八戒的'矛盾就不會緩和。
第二,這本書的感情描寫非常真實。比如,三打白骨精時豬八戒的心情變化。從很高興有個女子給他們送齋飯吃,到孫悟空把白骨精變成的這名女子打死,齋飯變成瘌蛤蟆時的憤怒,貪吃又饑餓的豬八戒空歡喜一場,所以他把怒氣都撒在了孫悟空身上。每次,他都在唐僧打算原諒孫悟空的時候,在快熄滅的怒火上灑油,導(dǎo)致唐僧徹底不相信孫悟空,最終把孫悟空趕走。
第三,看了這本書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孫悟空從五行山下被唐僧救出來時,他從龍王那里得來的盔甲不見了?去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為什么他不穿那套盔甲?可是在成為斗戰(zhàn)勝佛的時候,他又穿上了這身盔甲呢?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仔細(xì)地閱讀、認(rèn)真地思考,去尋找答案。
我真誠地希望大家去讀一讀這本書,因為它實在是太精彩了,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