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望月》評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guī)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fā)展,推進教師專業(yè)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要怎么寫好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望月》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望月》評課稿1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詩,文章主要寫“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亮時,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我聽了曾寶花老師的這節(jié)《望月》,首先感受到老師想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意境中。因此,老師在課堂上不斷用語言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不斷地開發(fā)學生潛能,注重讓學生大膽質疑。例如:一開課,老師就讓學生讀課題,質疑。“看見題目,你想到了什么?”“月亮是什么樣子?”“月光下的景色是什么樣子的?”這樣,學生馬上就有了進入文本的意識,還為后面理解課文做好鋪墊。接著,大力實施個性化識字教學,鼓勵自主學習。例如:老師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睂W生在閱讀課文后,能馬上就讀準字音,并區(qū)分形近字。
新課程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是“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相互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心里,閉眼想象情景或畫面,徜徉在文字給他帶來的意境和畫面,與文本的作者一起去翱翔、去暢想,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雖然曾老師精心制作了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曾老師還是逐句講解,逐句朗讀,最后總結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并沒有讓學生對文字有所理解、產生豐富性的想象,也沒有讓學生看到“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月光灑滿大地”、看見“江兩岸的.蘆蕩、樹林和山峰被月光鑲上了銀邊。”,感覺到“江風徐徐吹來”。所以學生在朗讀上,始終停留在初讀課文的水平上。
《望月》存在著很大的張力空間,存在著很多意義的拓展點,發(fā)現(xiàn)這些拓展點的空間,不僅可以喚起蘊藏在學生心中的豐富情感,更能夠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曾老師沒有挖掘教材的拓展點“清輝”、“寧靜”……失去了最佳時機,讓學生無法展開想象的翅膀,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想象的潛能。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僅僅是從電腦課件上去感受,無法通過文字展開豐富地想象,這樣,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失去了課堂的生命活力。學生們的想象、思維、表達等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
綜合上述,我認為這節(jié)課中,曾老師若能在閱讀教學中,找準合適的拓展點啟發(fā)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那么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得到的收獲會更多,能力鍛煉會更強。
語文《望月》評課稿2
第一課時在我們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掃清閱讀的障礙,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為第二課時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向我們傳達的心聲做準備。但第一課時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這在平時的觀摩活動中接觸得真不多。劉老師的這節(jié)課,讓我受益匪淺,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一課時剛剛接觸課文,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到課堂上來。劉老師播放了一組有關月亮的圖片,伴著《望月》的優(yōu)美曲調,以此導入課文。讓學生們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
2、讓學生在初讀課文中掃清障礙,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
上課伊始,劉老師讓學生出聲朗讀,當讀到不認識的字時,鼓勵學生停下來,不能蒙混過關。于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說的就是語文課一定讓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讀流暢后才能講課。老師采取生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學習,把心中的疑惑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最后把自讀的結果做簡單的匯報,老師適時點撥,這樣重點突出,在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中,一步步把課文讀通、讀順,這樣的.讀是實在、有效的。
3、教師指導學生“隨文解詞”、結合語言環(huán)境理解字義。
本文有3個生字,分別是“鍍”“喻”“艙”,教師并沒有單獨把這幾個字拎出來機械教學,而是“隨文識字”,并且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字義。如理解“鍍上”時,學生先通過查字典理解了詞的本意,老師在引導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在本文中的意思。這樣與文本緊密結合理解字義,既降低了難度,節(jié)省了時間,又給學生理解文字找到了依據(jù)。也為他們在課外閱讀中提供了解詞的方法,提高了理解能力。當然,那些難以理解的字也要讓學生查字典,準確理解它們的意思。我覺得這種學習方法,符合漢字本身音形義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4、精讀“對詩”部分,揣摩表達,詩意拓展
劉老師注重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巧妙地進行詩意拓展,體現(xiàn)“語文即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的理念。在學習對詩部分,并沒有逐字逐句的分析詩詞,而是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出這些都是描寫月的詩句。巧妙采取朗讀感受、老師述詩的意境、學生猜古詩的方法及引領學生感受詩人的不同情感。緊接著讓學生補充自己的課外積累,領略“詩中月”的美,感悟月給詩人所帶來的不同感受。
學習語文,不僅要透過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學會文章的表達方法。課標在第三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明確提出“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揣摩、學習表達的方法”,這篇課文中兩次出現(xiàn)了省略號,對詩部分就有一處,單獨成段,即刪節(jié)號。體會這刪節(jié)號的用法,是難得的學習寫法的素材,因此必須要引起學生的關注。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認為如果在以下幾個方面稍加注意,課堂效果會更好。
1、學會欣賞,引領評價。
課堂上盡可能多的關注學情,適時調控,注意學生評價的導向性。即評價時既要關注不足之處,更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閃光點。
2、抓住重點,留下懸念。
“一曲終了,余音繞梁”,會引起人們無限遐想,給人以藝術享受,語文第一課時在結束時,啟發(fā)學生思考,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以此引起學生讀書的欲望,為第二課時打下基礎,從而達到“課雖下,趣仍濃”的效果。
【語文《望月》評課稿】相關文章:
五年級語文《望月》評課稿06-30
五年級下冊語文《望月》評課稿01-05
《望月》課堂實錄與評課07-02
語文評課稿03-06
語文評課稿【精選】08-16
[精選]語文評課稿10-09
語文評課稿【經典】12-16
(經典)語文評課稿12-14
語文評課稿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