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一場悲劇的訴說-讀《悲慘世界》有感
當(dāng)細(xì)細(xì)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rèn)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場悲劇的訴說-讀《悲慘世界》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縱觀《悲慘世界》我們可以將它劃分成幾個視角:賈維爾所屬的舊社會、芳汀所屬的被剝削者階級以及馬呂斯等人的青年革命者
悲慘者的世界?
一聽書名以及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背景,說它是悲慘世界似乎并不為過,主角冉·阿讓先前遭受過“不公”的迫害,一紙罪狀可以說是為他判下了死亡證明,但此時米里哀教主的出現(xiàn)對于阿讓來說就是一場真正的救贖,似乎是有意為之,雖然他的出場只有一幕,卻將阿讓從那過深的怨恨中喚醒,如此龐大的格局讓無言的靈魂在恨意間徘徊,他是恨著這個世界帶給他肉體上的凌虐,但此刻他只會恨著自己,在酸澀的回憶中完成自己的蛻變,這也成為他后來一系列救人的動力,無論是非,無論善惡。哪怕在地獄逃竄,他的靈魂早已升入了天堂。這種博愛的情愫,芳汀可以在苦難生命中見到生命的曙光,賈維爾可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知到這世上真正的道義。革命者將鮮血獻(xiàn)以自由的事業(yè),崇高的理想早已將革命洗滌為那至高無上的榮耀。是的,這是一個民不聊生的悲慘世界,但實則是精神的天堂,愈是骯臟的泥沼,善意與悲憫就愈是顯得可貴而無暇。
不一樣的世界
賈維爾的死是作者雨果極為巧妙的安排,他在原本的那個世界中嚴(yán)厲司法、剛正不阿。抨擊著有反于那個世界的舉動,因為那是他唯一的信仰。他是非分明卻被他打壓了一輩子的囚徒所救,他的死其實并不是痛苦于、絕望于他原來所處的世界黑白顛倒,恰恰相反,他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那個所謂的舊社會。他的死也暗示了舊社會的分崩離析,他是忠誠的,一絲不茍的修補著他的世界。那就是全部,就是信仰,僅此而已。但看著烈士的死,看著天際與信仰的崩塌,他被法律禁錮了太久的良知探見了那個新的世界。那一刻的震撼,舊物的消逝,使他無法逃離那個賴以生存的世界,也無可背棄良知,但他選擇了良知,也接受了信仰。卻作為一個極端主義者一死了之。這樣的選擇或許就是最好的歸宿。
終是一場新生的歡喜,不變的總是故去的消弭,形影不離,凡世間俗塵煙火氣生生不息。
尾聲
本書篇末,旁馬斯與珂賽特的和美就是對芳汀以及阿讓最好的慰藉,縱觀全書冉·阿讓則將這幾個善、惡、熱血的天地緊緊相連。他的寬恕——甚至最后臨終前原諒了誣陷他的酒店老板,囊括了那一個悲慘世界,那一個新舊交織的絢爛火花。當(dāng)他安息之時,已然擁有了包羅萬象的崇高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