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感觸頗多。作者從“在關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見”“不被看見的孩子,自我難以健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三個方面,向我們講述著看見孩子的重要性。
“回應,像一縷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到了被愛、被理解、被看見!钡拇_,孩子是通過他人的反應來看見自己,根據(jù)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通過別人與自己的互動獲得存在感。而在積極回應和被看見的環(huán)境之下,孩子更有機會成長為“自己”。而這種回應,既包括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也包括自己的父母。
“在孩子成熟獨立之前,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一定是第一位的。而正是為了孩子成熟獨立,我們一定要維系親密關系,守護我們的孩子。”近些年,原生家庭概念,被很多人反復提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家庭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身體的生長上,更多的還有心理層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的成長需要愛,需要被看見和理解。如果沒有得到回應,對孩子來說,那可能是最絕望的事情。無回應之地,也許就是絕境。身處絕境中的孩子,內(nèi)心的黑暗是很難被驅(qū)散的。父母和老師,應該多為孩子的成長,搭建溝通理解的橋梁和紐帶。
“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用心呵護每一個學生。”遵循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導,多年來,我和同事一直關愛著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從教以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班上有位調(diào)皮搗蛋的小男生,他上課很少認真聽講,總是在做小動作,影響其他同學聽講。我出于無奈,給他換了一次又一次座位,依然無果。最后,我只能讓他單獨去坐。偶然的一次機會,下課后,我發(fā)現(xiàn)他主動去倒垃圾,隨后又擦了黑板。于是,上課時,我特別表揚了他主動整理班級衛(wèi)生的行為。我細心觀察,他坐姿逐步端正,似乎還有些驕傲自豪寫在臉上呢!自此之后,我經(jīng)常去挖掘他的優(yōu)點,鼓勵他、表揚他。慢慢地,課堂上,他開始遵守紀律了,作業(yè)也能按要求完成了。
坦率地說,我們的刻板印象里,往往學習好的同學能給老師留下更好更深的印象,后進生總是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們可能調(diào)皮搗蛋,但他們內(nèi)心也渴望被關注與表揚。在學校,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主動、耐心地關愛他們,走近他們,多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我們要牢記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被關注。
閱罷此書,我反復思忖,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獨特而珍貴的種子,需要得到正確、細心的澆灌和呵護,才能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在以后平凡的教育生涯中,我將謹記,努力讓每一朵花兒都能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