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的禮儀
中國飲食文化的禮儀1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餐因種類豐富、色香味俱全而聞名世界,很多外國朋友一聽到中餐就樹起大拇指表示贊同。但是同時必須認識到,很多國人在餐桌上的禮儀卻是讓人不堪入目的。有的人吃了幾十年的中餐,依舊拿不穩(wěn)筷子,夾菜時滑掉食物;有的人吃東西的時候發(fā)出巨大的聲音,卻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古話說得好“席不正不做”,因為彎腰駝背會壓迫腸胃,導致消化不良,而且儀態(tài)也不雅觀。在用餐的時候要考慮一下自己會不會影響到別人?會不會讓人家側目以對?在吃飯的時候時刻保持警醒,保持應有的禮儀。
宴會前的準備工作
1.邀請函的制作
宴會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尤其是重大宴會的準備更是需要細心、耐心和恒心,其中,邀請函的制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說,正式的邀請函中應該注明以下內容:
宴會的目的 首先要讓賓客通過閱讀邀請函明確宴會是為了什么而舉辦的,比如為了慶祝元旦、迎接新年的到來,或者為了給某人祝壽,或者為了紀念公司成立等等,這樣來客才會心中有數,知道應該做什么準備。
宴會的種類 因為現在宴會的種類很多,有自助餐、西餐、中餐、雞尾酒會等等,所以需要事先讓賓客知道宴會的種類。
時間 選擇宴會時間,一般要盡量避開法定假日,如國慶、春節(jié)等,因為在法定假日有的人家人團聚,有的人出門旅游,很難把人湊齊。
【舉例】 一對年輕的戀人準備舉行婚禮,她們把婚禮的時間定在十月二號,結果當天有的朋友因為出門旅行沒能出席婚禮,有的人卻拖家?guī)Э诘娜叶紒砹,使得整個婚宴很混亂。
地點 在確定宴會地點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交通是否方便?有沒有停車場?不能為了吃一頓飯,使得大家舟車勞頓。
服裝要求
對于一般的休閑聚餐性質的宴會,客人們可以著便服,但是對于比較正式的或者重大的宴會,則需要出席者穿著禮服,所以要在邀請函上注明:“男士請著西裝打領帶,女士請著套裝或小禮服”,否則客人很可能會依照自己的想法穿著,到時舉辦方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回帖要求
回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舉辦方確認能夠出席宴會的人數,統(tǒng)計人數之后,舉辦方才能根據人數確定宴會的規(guī)模、食物的數量等。
2.座次的安排 我國在正式場合一般都用圓桌,最少一桌,多則幾十桌,每種情況都有具體的禮節(jié)要求。
一桌 如果只有一桌,這一桌一般設在房間的中央,正對著門口,這時主人應該坐在離門口比較近的位置,主賓坐在面向門口、離門口比較遠的位置,這樣既可以便于主人招呼遲到的客人,又不會讓主賓受上菜動作的影響。
多桌 如果有兩桌,那么入門左邊的位置是主桌。
如果是一字形排開的三桌,則以中為主,以左為次,最后是右邊的一桌;如果是品字形的三桌,則以上面的一桌為主桌,然后是下面左邊的.一桌,最后是右手這一桌;如果是鼎足形的三桌,上面左邊的是主桌,上面右邊的是次桌,下面靠近門口的一桌是最低的位置,由年紀比較小、職位比較低的人坐。
如果是梅花形排列的四桌,中間的遠離門口的一桌是主桌,其次是中間的離門近的一桌,再次是左邊,最后是右邊;如果是一字形排開的四桌,還可能是七八桌,都是以中間的一桌為主桌,然后按照離主桌的距離從近到遠先左后右依次排序。
如果是軸心形的五桌,那么最中心的一桌自然是主桌,然后依照以中為主,以左為次,以右為輔的規(guī)律,再排其他四桌;如果是梅花形的五桌,最上面的是主桌,然后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常見的擺結婚喜筵的時候,新郎新娘都是坐在最上面的主桌。
總之,不管桌子擺成什么形式,在排序時都是以中間為首,其次是左邊,最后是右邊,只要按照這個規(guī)則就能把座位安排得非常妥當。
中國飲食文化的禮儀2
中國是禮儀大國,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話劇。
飲食禮儀知識
1、入座禮儀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講究,從桌位入座情況并可知曉此人的輩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據“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先邀請賓客入座上席,再請長輩入座,入座時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動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動,更不要制造異響,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進餐禮儀
有貴客到來時,主人及賓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禮儀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長輩、賓客先行動筷,表示對他們尊敬,如若要給賓客或長輩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
4、進食禮儀
“毋摶飯!背燥垥r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币肟诘娘,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wèi)生。
“毋流歠!辈灰L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嚙骨!辈灰獙R馊タ泄穷^,這樣容易發(fā)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弊约撼赃^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喝茶禮儀知識
賞茶
主人為體現對你的'重視,給你獻上一款好茶時,主人會先給你賞茶,這時,作為客人的你,需要對茶葉做個簡單的點評。
聞香
主人洗茶后會給客人公道杯聞香?腿诵桦p手接過公道杯,聞香后你也要做出簡單的點評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不過要注意的是,千萬別把公道杯拿在嘴邊邊聞邊說話,你得將公道杯傳遞給下一個人或者歸還主人后再說話,否則說話時你的口氣和唾液濺到公道杯中,影響了他人聞香不說,看起來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
無論是主人給你倒茶還是添茶,你都應該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輕敲兩下,這在茶禮中叫做叩手禮,表示對主人的謝意。
品茶
品茶時拿品茗杯的手勢也有一定講究,一般使用大拇指與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托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刹灰豢诟膳,記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給你準備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禮節(jié),我們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
細心的你一定會發(fā)現,茶葉已經泡得很淡了,主人卻沒有再換茶。這時你也許會以為是主人疏忽,其實不然,這是主人暗示你該回家了,可別還死賴在主人家里,主人可能還有別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禮儀
清潔茶具
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凈。特別是長時間沒用過的茶具,時間久了會沾上灰塵、污垢,所以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時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沖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的做法既講究衛(wèi)生,又能夠令茶葉有醒茶的效果,沖出來的茶湯會更好喝。
適量茶水
投茶量一般需要壺體積的三分之二左右,不過投茶量也需要視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場的人數,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謂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茶水是比較熱的,如果杯子滿滿都是熱茶。接手時茶杯很熱,這樣很容易導致被燙傷。
端茶得體
端茶都是需要雙手給客人端茶的。千萬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遞給客人,這樣會顯得很不禮貌。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當然現在普遍都會用杯墊端茶,這樣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也更顯禮貌。
茶點準備
一般在品鑒好茶時,不宜食用茶點,否則品嘗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費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場合,就得準備點茶點,防止出現茶醉。食用的茶點,最好準備堅果類的零食比較適宜。
倒茶禮儀需要經常實操,才能融會貫通,減少失誤。
無論是朋友聚會喝茶,還是客戶拜訪、商務洽談,倒茶禮儀都派得上用場。這樣在舉手投足之間,不僅體現了自身教養(yǎng),而且也體現了禮貌待客,給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禮儀常識
1、敬酒時間
敬酒可以隨時在飲酒的過程中進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詞,就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并不能因此影響來賓的用餐。祝酒詞適合在賓主入座后、用餐前開始。也可以在吃過主菜后、甜品上桌前進行。
2、敬酒手勢
在飲酒特別是祝酒、敬酒時進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議,可以是主人、主賓,也可以是在場的人。提議干杯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帶微笑,目視其他特別是自己的祝酒對象,嘴里同時說著祝福的話。
3、敬酒儀態(tài)
有人提議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樣子。將酒杯舉到眼睛高度,說完“干杯”后,將酒一飲而盡或喝適量。然后,還要手拿酒杯與提議者對視一下,這個過程就算結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于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
當你離對方比較遠時,用酒杯杯底輕碰桌面,表示和對方碰杯。如果主人親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4、敬酒順序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先后順序,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對他的稱號,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也要先給尊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很難為情。
中國飲食文化的禮儀3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由小編給大家?guī)淼闹袊嬍澄幕Y儀,希望各位客官喜歡!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1、餐桌禮儀
圓形餐桌一直是中國人用餐時的首選。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腿藨摰群蛑魅搜埐趴勺。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齊后方可開始進餐--即使有人遲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飯一般不會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骨盤中。堆放的盤子如果骨頭過多,必須及時用干凈的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會提供刀叉,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曜邮沁M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子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赡艿脑,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先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jié)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后幼,先女后男。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tǒng)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jié);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2、宴飲之禮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jié),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guī)程,F代的標準規(guī)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皇帝還曾下詔整肅,不容許隨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下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
景德二年(1020xx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律。況屢頒于條令,宜自顧于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會,宜令御史臺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嘩。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閤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wèi)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
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和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并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爸T宴通例”說:
(筵宴)先期,禮部行各衙門,開與宴官員職名,畫位次進呈,仍懸長安門示眾。宴之日,糾儀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東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錦衣衛(wèi)、鴻臚寺、禮科亦各委官糾舉。
凡午門外飲賜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題準光祿寺,將與宴官員各照衙門官品,開寫職銜姓名,貼注席上。務于候朝外所整齊班行,俟叩頭畢,候大臣就坐,方許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坐及越次失儀!诸}準光祿寺掌貼注與宴職名,鴻臚寺專掌序列貼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祿寺行鴻臚寺,查取與宴官班次貼注。若貼注不明,品物不備,責在光祿寺;若班次或混,禮度有乖,責在鴻臚寺。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3、待客之禮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已有明細的禮儀條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禮儀的具體內容。
首先,安排筵席時,肴饌的擺放位置要按規(guī)定進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則。帶骨肉要放在凈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則放在右方;膾炙等肉食放在稍外處,醯醬調味品則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如有肉鋪之類,還要注意擺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顛倒。這些規(guī)定都是從用餐實際出發(fā)的,并不是虛禮,主要還是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飲器的擺放,仆從端菜的姿式,重點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陳文規(guī)定。仆從擺放酒壺酒樽,要將壺嘴面向貴客;端菜上席時,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氣,如果此時客人正巧有問話,必須將臉側向一邊,避免呼氣和唾沫濺到盤中或客人臉上。上整尾魚肴時,一定要使魚尾指向客人,因為鮮魚肉由尾部易與骨刺剝離;上干魚則正好相反,要將魚頭對著客人,干魚由頭端更易于剝離;冬天的魚腹部肥美,擺放時魚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則背鰭部較肥,所以將魚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這細微之處體現出來,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會鬧出不愉快來。
再次,待客宴飲,并不是等仆從將酒肴擺滿就完事了,主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導,要作陪伴,主客必須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煩就多了。陪伴長者飲酒時,酌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還入座而飲。如果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干。長者如有酒食賜與少者和僮仆等低賤者,他們不必辭謝,地位差別太大,連道謝的資格都不給。
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得記住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雖先嘗食,卻又不得自己先吃飽完事,必得等尊長者吃飽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還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隨時要準備回復長者的問話,謹防發(fā)生噴飯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嘗一嘗。如果是水果之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搶先。古時重生食,尊者若賜你水果,如桃、棗、李子等,吃完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須懷而歸之,否則便是極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將沒吃完的食物賜給你,若盛器不易洗滌干凈,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則于飲食衛(wèi)生有礙。
尊卑之禮,歷來是食禮的一個重要內容,子女于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出尊重和恭敬。對此,不僅經典立為文,朝庭著為令,家庭亦以為訓!睹魇贰ざY志十》有“庶人相見禮”,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兩度下令,都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禮儀。
洪武五年(1372年),凡鄉(xiāng)黨序齒,民間士農工商人等平居相見及歲時宴會謁拜之禮,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長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內外官致仕居鄉(xiāng),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于無官者之下。與同致仕官會,則序爵,爵同序齒。
古代的許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禮作為家訓的訓條,教導子孫謹守。清人張伯行《養(yǎng)正類編》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禮》,就提到這樣的訓條:
凡進饌于長,先將幾案拂試,然后雙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潔,肴蔬必序列。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于傍。食畢,則進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視尊長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先畢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隨置之。
中國飲食文化的禮儀4
中國的飲食文化:
世界上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歷史積累的結果,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中國人自古至今創(chuàng)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技術的高超,菜式的多樣,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從沿革看,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fā)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tǒng)菜點、2萬多種工業(yè)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中國飲食文化從內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yè)與食品業(yè)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中國飲食文化從外延看,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文化從特質看,突出養(yǎng)助益充的營衛(wèi)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guī)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于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飲食文化從影響看,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qū)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fā)、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yǎng)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chuàng)造、積累并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是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發(fā)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fā)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食禮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guī)范。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jié),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guī)程,F代的標準規(guī)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中國用餐禮儀:
一、中國飲食三大禮儀
1、傳統(tǒng)飲食禮儀一(飯前)
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你再動筷,不能搶在長輩的前面。
2、傳統(tǒng)飲食禮儀二(飯中)
。1)吃飯時要端起碗
。2)夾菜時,應從盤子靠近盤邊夾起
。3)要閉嘴嚼,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邊是餐具禮儀是的禮儀要求。
。4)用餐的動作要文雅一些。
。5)吐出的骨頭,魚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來,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假如要咳漱打噴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頭后方轉。吃飯嚼到沙粒或嗓子有痰時要離開餐具去吐掉。
。6)在吃飯過程中,要盡量自己添飯,并能主動給長輩添飯夾菜。碰到長輩給自己添飯夾菜時要道謝。
。7)作為一個有禮貌人,吃完飯不應推開飯碗,就離開而去,要應有禮貌離座,并幫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傳統(tǒng)飲食禮儀三(飯后)
。1)用餐完后,要輕輕放下碗筷,用餐紙或餐巾擦嘴。
(2)假如自己先吃完,要與父母其他長輩打個招呼,要離開座位。待大家都用餐完畢,應幫助大家一同收拾碗筷,擦凈桌面洗刷碗筷。
二、座次安排
一般使用圓桌,面對門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邊的是主客,左手邊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則主賓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賓右手邊;
3、一般等長者先坐定后,才開始入座,從座位的左邊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三、上菜程序
宴會的菜譜要做到豐儉搭配、主次分明。應特別照顧主賓的飲食習慣。同時,酒水、香煙、水果要備齊。
正規(guī)的宴席上菜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手碟——冷碟——熱炒——大菜(含頭菜、二湯、葷素大菜、甜點與座湯)——飯點——茶果
四、用餐
1、必須等到人到齊了才能開始進餐;
2、應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準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動筷子,盡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讓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過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讓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禮貌的;
5、吃飯時,應端起飯碗,用飯碗貼緊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飯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盡量少吃離自己遠的菜;
7、夾菜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
8、喝湯不要發(fā)出聲響,用湯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等涼了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五、中國飲食禮儀之蓋碗茶的喝法
凡深諳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別講究察色、嗅香、品味、觀形。杯、壺泡茶,不利于察色、觀形,亦不利于茶湯濃淡之調節(jié)。此外,茶泡久了,品質會下降而色敗香散。無論從品茗鑒賞,或是從養(yǎng)生保健角度而論,杯、壺泡茶的不足均顯而易見。
而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wěn)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
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中國飲食文化的禮儀】相關文章:
中國的飲食文化禮儀07-01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07-04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2篇03-15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常識有哪些04-09
古代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禮儀10-15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常識有哪些10-15
中國的飲食文化07-02
中國飲食文化10-18
中國飲食文化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