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故事[合集]
歷史人物故事1
八斗之才(曹植)
[釋義] 八斗:指量多;才:才華。舊時比喻人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語出] 清?梁啟超《飲冰室詩話?二四》:“乃歸來及一月;竟溘然長逝;年僅逾弱冠耳。懷八斗之才;飲萬斛之恨。”
[正音] 斗;不能讀作“dòu”。
[辨形] 才;不能寫作“財”。
[近義] 才高八斗 文江學海
[反義] 胸無點墨 繡 花枕頭
[用法] 贊頌文人富有才學的用語。一般作定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李白雖有~;在唐王朝也很難一展抱負。
[英譯] full of literary talent
歷史人物故事2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后達成”協(xié)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么也不提供。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說詹天佑自不量力,勸詹天佑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jīng)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筑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歷史人物故事3
歷史上有蘇妲己嗎?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史籍記述】
根據(jù)《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紂王徵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chuàng),并為了討好她發(fā)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殺。
【傳說】
1、妲己,冀州侯蘇護的女兒,而蘇護蘇家正是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蘇莊。商紂王子辛的愛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妒酚浺蟊炯o》記載,殷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他“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在后代,人們常將亡國之君的過失與女色聯(lián)系起來,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詛咒的對象。
商紂王征服有蘇氏(今河南省武陟東)。有蘇氏獻出美女妲己。紂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chuàng)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于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紂王還在衛(wèi)州(今河南省淇縣)設“酒池”,懸肉于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放蕩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fā)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fā)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
紂王的無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fā)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zhàn),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臺自焚,妲己也自縊而死。
在《封神榜》中妲已被寫成了是受了女媧娘娘派遣迷惑商紂王,使商紂王江山斷送的狐貍精,相當于西施這種女間諜,可惜最后寸功未表,反被割掉了一顆如花似玉的大好頭顱。
妲己這個女人是隨著《封神榜》的流傳而為人所熟知的!斗馍癜瘛飞险f她艷如桃花,妖媚動人,美麗多姿,是千年狐貍精幻化成人,蠱惑紂王縱情女色,荒淫誤國,不務正事,使商朝滅亡。當周人滅商后,在殺妲己時,連劊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
《封神榜》畢竟屬于神話小說。還有許多稗宮野史,傳說妲己是一個蛇蝎美人,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比如:
紂王為了討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在鹿臺和鹿圓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荒廢國事。
有一年嚴冬,妲己看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為其生理構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紂王命人將他雙腳砍下來,研究那兩只腳不怕寒凍的原因。
有一回,妲己看見一個大腹便便的孕婦,為了好奇,不惜叫紂王命人剖開孕婦肚皮,看看腹內(nèi)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
妲己慫恿紂王殺死一個叫比干的忠臣,還殘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證傳說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竅”的說法。種種傳說,已家喻戶曉。
歷史人物故事4
千古以來,諸葛亮深受人們的愛戴,身上有著無數(shù)美麗的光環(huán)。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焙翢o疑問,這是對諸葛亮才華的側面概括。集超人智慧與謀略于一身的諸葛亮,被善于招攬人才的劉備重用,蜀國在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終成就了大業(yè)。
我喜歡諸葛亮遇事鎮(zhèn)定自若,深謀遠慮。在“空城計”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懼司馬懿的逼迫,從容布置,從而使對方退兵,西城得以轉危為安。我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賢嫉能的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從而借來十萬支箭,為赤壁之戰(zhàn)準備了足夠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
。我還喜歡諸葛亮的智勇超群與忠貞不渝。諸葛亮為了求得南方的長治久安,聽從馬謖的建議,采用“攻心為上”的計謀,在與孟獲的戰(zhàn)斗中七擒七縱,最后使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了劉備,成為蜀漢南方的屏障……這些世人耳熟能詳?shù)?故事無不閃耀著諸葛亮知識與智慧的光芒。
我喜歡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品質(zhì)。他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涌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币驗槭艿絼淙櫭⿵]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yè),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后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諸葛亮的性格品質(zhì)至今還廣為后人流傳!度龂萘x》同時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讀物了。
訪先人之遺跡,發(fā)圣賢之古情。
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等。不僅如此,后世留下了許多與諸葛亮有關的諺語、俗語或歇后語。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薄叭f事俱備,只欠東風!薄凹壬ぃ紊!”
“諸葛亮借箭——有去無還。”等等的這些諺語、俗語、歇后語不計其數(shù)。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shù)不勝數(shù)。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jīng)化作清風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質(zhì)卻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恒星,為世人永遠展現(xiàn)出他那圣潔的光輝!
歷史人物故事5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饼R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么敢輕視其他國君呢?”去了五次之后,終于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后,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原文: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被腹唬骸安蝗。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v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歷史人物故事6
宋王與使者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宋國,宋王便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么地方。派出去的人回來說:“齊國的離我們已經(jīng)很近了,我國的國民都驚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對宋王說:“這就是所謂的‘肉腐爛了自然就會招惹蟲害’啊,F(xiàn)在憑著宋國的強大,齊軍的弱小,是不可能到達這種地步的!
宋王于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殺了。接著又派人去察看齊軍的情況,派去的人的報告同前面那個人的'一樣,宋王又大怒,把第二個人也屈殺了。
就這樣,宋王一共派了三個人前去,三個人都被殺害了。接著,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前去查看。這次被派去的人遇見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問他:“國家已經(jīng)非常危險了,你還要到哪里去?”
派去的人說:“是國君派我來察看齊軍的情況的。原來齊軍已離我們這么近了,國民已經(jīng)如此恐懼。現(xiàn)在我擔心的是先前察看齊軍情況的人都因為報告齊軍迫近而被國王處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實報告的話,也難逃一死。如果不如實報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該怎么辦呢?”
他的哥哥說:“如果報告實情,你又將先于死者死,先于亡者亡!
派去的人聽后,就回去向宋王報告說:“我根本就沒看見齊軍在哪里。國民很安定!彼瓮醴浅8吲d。左右近臣都說:“先前被殺的人的確該死!
于是,宋王賞賜給這個人許多錢。
后來,齊軍大兵壓境,宋王抵敵不住,就自己跳到車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個被派去的人則跑到了別的國家,過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點撥:作為一個領導,千萬不能像宋王那樣,一定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這樣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單聽一方面的話,不但自己糊涂,事情也會弄得很糟。
孟軻和子思的故事
孟軻,又稱孟子,字子輿,是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來到魏國,受到了魏國君臣的熱烈歡迎。魏惠王向孟子問道:“老先生,您從那么遠的地方來到這兒,想必是對我們魏國奉獻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說:“國君何必把利益掛在嘴上,首要的任務應該是仁義。如果君王說怎樣才能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下官與百姓說怎樣才能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互相為了謀求利益而爭斗,國家就危難了,這樣也就沒有仁德遺留給親朋了,也就沒有忠義去追隨國君了!
魏惠王聽了不住點頭,稱贊說:“先生說得好極了!”
起初,孟軻曾拜子思為師,孟軻問子思治理百姓的辦法哪一種應放在前邊,子思說:“先給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問:“君子教育百姓只講仁義二字,又何必再講利益呢?”
子思說:“仁義本來也是為了利益,因為上邊不仁下邊就會不得其所,上邊不義下邊就會熱衷于欺詐,這樣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說‘利是義的總和’!吨芤住愤說‘利益用來安定民心,而后才能使人崇尚道德’,這都是在講利益是個大前提!
司馬光評論說:子思和孟子的話是一致的。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為利益的,不講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講的對象不同的原因。
哲理點撥:正確的領導思想帶來的好處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強個人修養(yǎng),它的功效不遜于你投入的資金。其中加強領導修養(yǎng)最關鍵的,就是領導人能否從被領導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歷史人物故事7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1256年,20歲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
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被罷官。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天鏨,文天祥散盡家私,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次年,元軍兵陳臨安,當朝派文天祥出城講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脫逃。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陸續(xù)收復了許多州縣。
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時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遂,被押送到大都。這時許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員前來勸降,皆被文痛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說:“圣駕請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經(jīng)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是在獄中所作。
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場,臨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時年僅47歲。一介儒生,錚錚鐵骨,由此威震霄漢。
歷史人物故事8
1906年,過完17歲的生日之后,帶著他母親和親戚們給他的錢,去他早就向往的維也納住兩個月。維也納這座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的帝都令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頭閑逛,興奮地瞻仰附近的宏偉建筑,在博物館、歌劇院、劇場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繚亂、如醉如癡。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的話,就必須在維也納求學。于是他千方百計勸說母親同意他到維也納的藝術學院去就讀。1907年夏,母親終于同意他帶著從父親的遺產(chǎn)中提取的可以在維也納生活一年的700克朗,來到維也納參加,以圓他那做畫家的夢。他共參加了2次考試,但均未能通過。
只有四年制中學證書,不能報考建筑學院(建筑學院要求考生必須是六年制中學畢業(yè))。他沒有給家中寫信,也沒有回家,而是獨自留在維也納,,埋頭讀書,聽聽歌劇或在大街上茫然無主地游逛。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這時身患乳癌的母親已氣息奄奄。12月21日,他母親終告不治,離開人世。
母親死后,希特勒面臨著想辦法謀生的問題。他雖完全獨立了,但他并無一技之長,又一向輕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想靠自己的力量賺一分錢。然而他并不氣餒,仍信心十足,他向親戚告別,宣布他若不得志,決不回鄉(xiāng)。
1908年2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維也納。當時的維也納是行將覆滅之前回光返照下的燦爛帝國。但也有住貧民窟、穿破衣服、的窮人。這時的希特勒開始變得富于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為世道的不公和豪門貴戚們所榨取的.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到維也納之后,希特勒根本不去想方設法進建筑系,也不想學什么手藝,或者從事任何正常的職業(yè),相反他倒寧愿干些零活--掃雪、拍打地毯、在車站扛行李。第一年,他主要就靠父親的那點遺產(chǎn)和每月25克朗的孤兒補助金生活,到1909年,父親的遺產(chǎn)用完了,只還有每月25克朗的孤兒費,他完全成了一個流浪漢,夜晚宿在公園的長椅子上或隨便哪家的大門門洞里,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車室中以廉價食品充饑。
歷史人物故事9
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稱他們兩人。
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經(jīng)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里。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一諾千斤的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shù),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季布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保ㄟ@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季布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季布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季布,綞使季布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季布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zhì)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荀灌孤膽突圍
荀灌是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將軍荀嵩的女兒,她年少時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她自幼隨父親習武,小小年經(jīng)便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歲那年,幾萬賊兵由西域流竄到荀嵩駐守的宛城,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形勢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突圍出城,前往臨近的襄陽求教?墒钱斳麽园阉南敕ㄏ驅傧滦己,大家雖然十分贊同,卻沒有一人愿意擔任突圍求教的任務。此時的宛城已經(jīng)被賊兵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困起來,突圍無異于送死,誰愿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在大廳里響起:“父親,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兒荀灌。他大驚失色,厲志拒絕道:“不行!你一個女孩,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得了賊兵的`追殺!”
荀灌將頭一昂,大聲說:“父親,女兒自幼習武,武功如何父親心中最清楚,更何況,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F(xiàn)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圍失敗也是死,與其在這里等死,還不如拼卻一死!如果突圍成功,請來了救兵,就能夠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聽了荀灌的一席話,眾將都慚愧于自己的勇氣與膽識竟然不如一個13歲的小女孩,于是紛紛主動請纓,要求突圍求教。
荀嵩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他選派20名身強力壯、武藝高超的勇士,組成一支突圍隊伍,借著濃濃的夜色,護送荀灌向襄陽城飛奔而去。賊兵措手不及,眼睜睜地看著一隊人馬消失在黑暗的遠方。
隊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達襄陽,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聽到荀灌的慷慨陳詞,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險突出重圍的精神所感動。他當即發(fā)兵,而且還請求荊州太守協(xié)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軍一到,很快就擊退了賊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歷史人物故事10
英勇出眾的拖雷
成吉思汗與皇后孛兒帖生育了四個兒子:長子術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小兒子拖雷。在平常人家,一般都是小兒子最受父母寵愛,再加上拖雷與生俱來的機智和勇敢,自然深得成吉思汗的喜愛與信任。
拖雷從不恃寵而驕,從年幼起便跟隨在兄長們身邊學習騎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作戰(zhàn)的時候也非常勇猛,逐漸在軍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望。成吉思汗見他很有軍事才能,便一直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拖雷受父親的影響很深,非常崇尚武力,熱愛戰(zhàn)爭。在成吉思汗的蒙古遠征軍中,他所帶的軍隊是最威武和最殘暴的',西征所到之處,反抗蒙古軍隊的城市,都會遭到殘忍的報復和屠殺。
當時蒙古西征軍已經(jīng)攻打了不少中亞古國。有一次,一小隊蒙古士兵在馬魯城下被殲滅,拖雷得知后非常憤怒,決定率七萬精兵圍攻馬魯。
拖雷并沒有草率行事,他先是派出了先鋒軍——四百騎兵夜襲城外的突厥軍,將七萬多突厥人完全擊潰。等到蒙古大軍到達后,再將馬魯城重重圍困。
大軍兵臨城下,拖雷見馬魯城城門緊閉,難以探清城內(nèi)情況,于是親自率領五百騎兵繞城觀察敵情。當他發(fā)現(xiàn)馬魯城城防森嚴,糧草充足,果斷決定發(fā)起強攻。
馬魯城內(nèi)的守將們無奈之下只好出來迎戰(zhàn)。只見威風凜凜的拖雷雙腿夾緊戰(zhàn)馬,一手抓住韁繩,一手揮舞著兵器,飛快地向前沖,很快就沖到城門口,擊退了馬,一手抓住韁繩,一手揮舞著兵器,飛快地向前沖,很快就沖到城門口,擊退了出戰(zhàn)的敵方將領。
馬魯城的將領見拖雷和他的軍隊如此勇武,而自己的守將已犧牲很多,心知敗局已定,只好出城投降。拖雷假裝許諾不殺投降者,但在蒙古軍入城后,他悄悄選出工匠四百人帶走后,便下令屠城,死者達七十萬人。
隨著年齡漸長,軍功越立越多,拖雷的聲望也越來越高,成為繼承成吉思汗汗位的有力爭奪者。
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各有所長,多年來屢立戰(zhàn)功。在三兒子窩闊臺和小兒子拖雷之間,成吉思汗一直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立誰為汗為好。窩闊臺謹慎堅定、老成持重,而拖雷一直陪伴在他身邊,戰(zhàn)功卓越,少有過失。成吉思汗最終從大局出發(fā),認為拖雷會是一個很好的輔佐者。所以在臨終前,成吉思汗把窩闊臺和拖雷留在身邊,把汗位傳給了窩闊臺,卻讓拖雷暫時監(jiān)國。
兩年后蒙古王庭召開議事大會,此時大哥術赤已死,二哥察合臺全力支持窩闊臺,拖雷勢單力薄,無計可施,只得擁立兄長窩闊臺即位。
歷史人物故事11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時拜入昆侖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們兩個是死對頭的樣子,那么作為同門師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闡教門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只飛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飛熊精的姜子牙所殺害,他與之同歸于盡了,身上沾染了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時候鴻鈞老祖告訴他說可封神之人身上有著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這二人中究竟哪一個有著飛熊之象,在躊躇不知時元始天尊最終的決定是將二人一起收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見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氣就將封神的大任交給了他,但是同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著不忿之氣,就從中阻撓。但是申公豹的`這種陰謀最終沒有實現(xiàn),他被南極仙翁抓住了之后交給元始天尊還是想了辦法脫了身。
申公豹脫了身之后選擇拜入金鰲島碧游宮通天教主截教門下,這就是截教,截教和闡教是死對頭。闡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靈氣的天地寵兒,天生就有著仙風道骨,如文殊、觀音菩薩、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與之不同,他的教義就是教人逆勢修行、在天機中自強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穩(wěn)定的。他的申公豹進入截教之后沒有為門內(nèi)弟子做好榜樣,反而總是教唆門內(nèi)弟子下山助紂為虐,申公豹作惡多端在最后他的肉身用來填了北海之眼。
歷史人物故事12
孫中山一生支持革命。曾經(jīng)有人到東京跟孫中山說要在山東革命,一切完備,可惜錢不夠,孫中山就把自己僅有的1200元給了那人。過了幾天,有朋友說:“那個人把錢亂花了,你為什么要輕信他們,老是被騙呢?”孫中山說:“革命不怕被騙,不怕失敗,一百件革命事業(yè)只要有一件成功,革命就能勝利!
孫中山從海外回國,許多人聽說他帶回來好多華僑捐款,把他當成了財神爺,天天盼著他回到上海。等到孫中山一下輪船,還在老遠的地方人們就看見了他,跑過去圍著他非常直接地問:“這次回國帶了多少大洋回來?”孫中山笑著說:“錢我沒帶回來,帶回來的只有寶貴的革命精神!”
1911年孫中山去南京前夕非常窮。他的`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回憶:黃昏,宮崎寅藏走進了孫中山的住所,沒什么人,孫中山說:“你能借我500萬元嗎?我明天就要當總統(tǒng)了,身上卻沒一點錢!睂m崎寅藏說:“我不是耍雜耍的,上哪一晚上給你變出這么多錢。”孫中山說:“那一個星期好了,要不然我當了總統(tǒng)也只好逃走!
辛亥革命勝利之后,孫中山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衛(wèi)兵見來人衣著簡單便攔住他:“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tǒng)和議員們才能進去,閑雜人等走開!否則,大總統(tǒng)看見了會動怒的!”孫中山不禁笑了,衛(wèi)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穿著非常普通的人竟是大總統(tǒng),嚇得連連請罪。
犬養(yǎng)毅曾經(jīng)問孫中山:“您喜歡什么呢?”孫中山不假思索地說:“革命!推翻清政府!”犬養(yǎng)毅繼續(xù)問道:“沒您最喜歡的嗎?”孫中山說:“書,讀書!”犬養(yǎng)毅說:“不愧是大丈夫!”說完兩人都笑了。
歷史人物故事13
最近,我讀了《你不可不知的中國名人故事》這本書,其中一代君王——李世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
李世民童年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既精通經(jīng)史又擅長騎射,可謂文武全才。當上皇帝后,他尊重人才,愛惜人才,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在這種開明、融洽的環(huán)境下,許多人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都得到了實現(xiàn)。國家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出現(xiàn)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的繁盛局面。
顯然,李世民是一個成功的君王,他為什么會成功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要素:一、從個人方面來說,李世民文武雙全。俗話講: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李世民能文能武,這是他能夠成功的一大要素;二、在治國方面,李世民善用人才,不僅如此,他還能將優(yōu)秀人才的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出來,做到人盡其才,這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兩方面的要素李世民都具備,他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
就拿我寫毛筆字來說吧,我從一開始的“鬼畫符”到后來的幫親朋好友寫春聯(lián),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我喜歡寫毛筆字,我認為自己具有寫好毛筆字的能力;二是我能寫好毛筆字離不開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就算我能力再大,也不能把毛筆字寫好。再說,李世民治理好國家也需要大臣們的輔佐,沒有了大臣們的齊心協(xié)力,他一個人也肯定治理不好國家的。所以我們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自身具有成功的能力之外,還需要眾人的幫助和指導。
我敬佩一代明君——李世民!
歷史人物故事14
南宋末年的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歷史人物故事15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jīng)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就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jīng)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蛞够璧。m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愿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jīng)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此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毖η谡J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此時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yǎng)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xiāng)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此時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nèi)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就是南陽涅陽人。此時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此時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就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保ㄗ诒f:“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保┯幸淮巫趷獾母绺缱诿诮Y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就是正業(yè)。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jīng)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xiāng)稱贊。
原文: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北唬骸叭耆舨桓毁F,必破我門戶!毙置谌⑵蓿既腴T,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yè),炳素高節(jié),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xiāng)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就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此時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就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就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F(xiàn)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fā),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tǒng)領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就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xù)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此時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tǒng)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就是合肥人,本來就是李伯時家里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就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后,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就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shù)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fā)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莸确謩e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此時以致系在節(jié)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年輕時,曾經(jīng)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伙伴們說:“要就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就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里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眰蛘咝Χ鴳唬骸叭魹閭蚋胃毁F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zhàn)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zhàn)勝千萬人的知識。”于就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就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庇诰褪琼椓耗私碳,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鬃訉λ麄冋f:“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么遺憾!鳖仠Y說:“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弊勇穼鬃诱f:“愿意聽您的志向!笨鬃诱f:“(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就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fā)現(xiàn)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jīng)典著作的注解疏證;偶爾有什么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fā)書而對勘之;驈叫衅皆笠,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jīng)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fā)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jīng)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就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删褪菦]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著,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舍不得離開。于就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13、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兩個出名的將相——廉頗和藺相如。在廉頗以軍功升為大將軍,成為趙國重臣的時候,藺相如還是趙國宦者令繆賢家里的舍人。公元前283年,秦國提出要以十五座城來換取趙國的和氏壁,藺相如因此而出使秦國,他經(jīng)過機智巧妙的斗爭,挫敗了秦國巧奪和氏壁的陰謀,完壁歸趙。接著,他又在公元前279年的澠池會上智斗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澠池會后,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地位比廉頗還要高。
這樣一來,廉頗惱火了,他對人說: "我為趙將,有攻城戰(zhàn)野之大功,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況且他是個出身低下的人,我實在感到?jīng)]臉見人。"并揚言說:"我見相如,必辱之。"
藺相如聽說以后,便處處忍讓,盡量不和廉頗碰面。上早朝時,他經(jīng)常推說有病,躲在家里不去和廉頗爭位次。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碰巧遇上廉頗,相如連忙吩咐車夫引車避開。對此,藺相如身邊的人很生氣,紛紛對藺相如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而來侍奉您,是欽慕您的高義啊。如今您和廉頗同為國家重臣,他口出惡言而您卻一味畏避,害怕得如此厲害,就是平常人也感到羞慚,何況身為國家重臣呢?!我們不成器,請求離開您。"
藺相如堅決不讓他們走,并解釋說: "你們想想看,是秦王厲害呢,還是廉頗厲害?秦王那樣的威風,我還敢在秦國的朝廷上當面斥責他,我雖然不中用,也不會單單懼怕廉將軍。我所顧慮的是: 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僅僅是因為我們將相和睦。兩虎相斗,其勢不俱生。我和廉將軍好比兩只虎。我所以采取忍讓態(tài)度,正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個人恩怨放到末位呀!"
不久,廉頗就知道了這些話,對照自己的言行,他深感內(nèi)疚和悔恨。為了表示自己認錯改過的誠意,廉頗脫去上衣,背著荊杖,由賓客領著來到藺相如家里請罪。一見到相如,廉頗就懇切地說: "我這個粗魯?shù)娜耍活櫴箽馊涡,不知道您竟能這樣寬宏大量地對待我。"于是,兩個人重新和好,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
【歷史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的故事04-24
歷史人物的故事01-0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
歷史人物小故事06-23
歷史人物經(jīng)典德育故事06-28
歷史人物勵志故事07-03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11-24
歷史人物故事03-10
歷史人物經(jīng)典故事05-27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