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通用19個)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fā)生事;蛘呦胂蠊适。下面小編為您帶來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
陶宗儀持之以恒
【傳統(tǒng)故事】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里沒有紙,每當想起什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后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恒。"
后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后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遁z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后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人生感悟】陶宗儀刻苦讀書、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訴大家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對于青少年來說,要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擠出時間來學習,這樣知識就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個人的綜合素質就會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知識水平高了,其認識水平、理解能力就會相應提高,看問題的視野才會開闊,學習技能才會得心應手。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2
公明儀對牛彈琴
【傳統(tǒng)故事】戰(zhàn)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yōu)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里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樹下,為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墒悄屈S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公明儀以為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于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于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人生感悟】世上萬事萬物無定律,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同樣如此,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讀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后什么也沒有學好。真正會學習的人,善于取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成效,所學知識能夠在哪個方面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學習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3
曹操碣石山觀海
【傳統(tǒng)故事】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并對方,伺機一統(tǒng)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zhàn),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并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著,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得勝后,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著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通過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歷史上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所寫的詩句至今仍廣為流傳。這一首《觀滄!繁阏宫F了他寬闊的胸襟和卓越的氣度。處于逆境中的青少年,應當學習曹操對前途的樂觀心態(tài),不能因一時的困難而消極頹廢。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4
魏照拜師
【傳統(tǒng)故事】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么要住在我這里?"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F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后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人生感悟】我們除了要虛心學習文化知識外,還要悉心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真正品學兼優(yōu)的'人。魏照拜師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德學兼?zhèn)、完善自我嗎?在如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要想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就要學會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為人處世的方式,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5
陶侃勵志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qū),生產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閑。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里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為什么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將來怎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效力呢?”過了幾年,陶侃終于被調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盡管公務繁忙,可是在廣州養(yǎng)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夠天天玩樂?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
【故事啟迪】陶侃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時間,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為。年輕人不應該放棄理想,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這些就是生活的動力。但是,愿望的實現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需要為之付出、為之奮斗才能實現。因此,青少年都應該珍惜時間,朝著自己的愿望努力,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它、擁有它。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6
陳蕃立志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臟,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么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么臟亂多不好!”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啟迪】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yè)。這就啟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jié)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后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量就會發(fā)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jié)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fā)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后的事業(yè),我們都應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才能有機會“掃天下”。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7
從小立志的徐霞客
徐霞客6歲去私塾讀書,他天資聰明,最喜愛讀游記,經常能在父親的書柜里找到許多好看的書,便廢寢忘食地讀。
有一天,徐霞客從書中看到別人游歷五湖四海的事跡之后,不以為然地說:“哈哈,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早晨面對大海,晚上面對蒼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親登五岳,還要去游歷海外呢!”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出游,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跋涉,憑借一雙腳走遍了16個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險阻,登險峰、涉危洞,對地質、植物、氣候進行了實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記》把他游歷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故事啟迪】徐霞客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同樣,年輕人在人生經歷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情緒,建立切合自身實際的奮斗目標。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8
好男兒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說,感覺很慚愧,于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墒遣穹坷飬s沒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于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很快,16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故事啟迪】人無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對青少年來說,立志,得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實事求是,聯系自己的實際立下實實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沒有實際的改造行動,一切都是空談。同時,立志,貴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自始至終。立志不易,守恒更難。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9
崔鉉胸懷大志,前程萬里
“人無志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無論做什么事,都很難取得成功。唐朝大詩人李白從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濟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奮進。
十九歲時,李白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北е@種自信與進取心,他應詔來到長安,名動一時。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做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
性格孤傲的李白無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后,棄官而去,從此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是,李白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yè),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鉉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
崔鉉是大臣崔元略的兒子。有一次,他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宰相韓滉,韓滉見他聰明伶俐的樣子,非常喜歡。
崔鉉的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的能力有很大進步!
韓滉一聽,有心考考他,就隨手指著架上的一只鷹,讓崔鉉即興賦一首詩。崔鉉接過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詩:“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
韓滉讀后,連連稱奇,稱贊道:“好詩!好詩!這孩子將來前程萬里,不可限量!”
崔鉉長大后果然很有作為。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崔鉉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后開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崔鉉先后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jié)度使等要職。
【故事啟迪】縱觀古今,確實是“人無志不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臥薪嘗膽,二十年如一日,終于打敗了吳國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農民領袖陳涉一句“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穿越幾千年的時空,至今仍是許多年輕人立志奮發(fā)的'座右銘。年紀輕輕的唐朝詩人杜甫在學習“四書五經”時,就立志要“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直至臨終,他仍惦記著“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杜甫的拳拳報國之心,永遠那么執(zhí)著。因此,立志是事業(yè)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青少年中有許多人也是胸懷大志,雖然現在壯志未酬,但不等于身陷逆境就泯滅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反而因此擁有了充足的時間來籌備力量和智慧。那么,從現在開始,為實現你的遠大理想努力奮斗吧!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0
項羽心存大志,取而代之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后代,小小年紀就已非常勇敢。其叔父項梁覺得這個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就培養(yǎng)他。項梁為他請來名師教讀書,但是項羽學過一陣之后就厭倦了,天天跑出去跟人舞刀弄劍。項梁又給他請來劍術老師,但不久他又覺得舞刀弄劍也沒意思了。項梁看侄子學無所成,就把他找來訓斥一番?墒琼椨鹨稽c兒也不服氣,說:“讀書不過是記個名姓罷了,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對抗一個人。我不愿學習這些,我要學習領兵打仗的本領!”項梁聽了,覺得這個孩子有大志,心里很高興,就教他學兵法。
那時,秦始皇滅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建立了統(tǒng)一強大的秦朝。他為了宣揚威德,進一步鞏固統(tǒng)治,經常到全國各地巡游。
一次,秦始皇南巡會稽,當他的車馬儀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經過南江時,人們都在大路兩旁駐足觀看,少年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其中。就在這時,項羽忽然指著秦始皇對他的叔父說:“我可以奪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項梁聽了,嚇得變了色,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責備道:“這話可不能亂說,你難道不怕咱們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殺頭嗎?”可是在心里,項梁卻也贊賞他這小侄子的膽識。其實項梁看到秦始皇濫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覺得秦朝的氣數將盡,早在心里盤算著怎樣推翻秦朝、恢復楚國的事,只不過他從沒有流露罷了。自從這件事情之后,項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項羽了。
后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項梁和項羽也在會稽殺死當地太守,舉旗響應。他們帶領義軍轉戰(zhàn)南北,把秦軍打得大敗,最后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直搗秦朝都城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就這樣滅亡了。之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故事啟迪】西楚霸王項羽為名門之后,將門無犬子,他自小就勇猛過人,心存大志。最終,項羽與劉邦率領義軍攻破秦朝國都咸陽,俘虜秦王子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實現了自己最初取而代之的理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歷史典故,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但不值得我們刻意效仿。因為,古人的'宏偉大志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之下的。而青少年立志,要結合自身實際去立志,為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奮斗。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1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陳勝是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的一個農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陳勝低著頭,不言不語,同伴們就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頭,說:“將來咱們要是富貴了,可千萬不能忘了窮哥們兒!”
大家聽了,都笑道:“你我現在窮成這樣,還說什么富貴不富貴?”陳勝嘆口氣說:“燕雀怎么能夠明白鴻鵠的志向!”
后來,秦二世征兵戍守邊疆,陳勝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個農民吳廣因為身高體壯,被派為領隊的頭目,奉命開往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附近),并限期到達。
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同行,恰逢連日大雨,道路難行,走了好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陳勝和吳廣暗中商量:“看來我們不可能如期趕到漁陽了,與其因為誤期而死,還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這里起義,大不了也是一個死。”原來,按當時軍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處死。
兩人商量定了,就趁著軍官喝醉時把他們殺了。隨即召集大家起義反秦。陳勝、吳廣發(fā)出命令,定國號為“張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為標記。他們首先占領大澤鄉(xiāng),臨近的'農民聽到消息后紛紛響應。
陳勝、吳廣編練部隊,整肅軍容,而后攻下附近各縣,收集兵力,繼續(xù)擴展,接著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縣)。這時陳勝的部隊已擁有戰(zhàn)國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于是他們就以陳縣為根據地,擁立陳勝為“張楚王”。
這個風聲一傳開,各地飽受秦朝欺壓的人民紛紛響應,他們殺掉當地的官吏,舉起了義旗,反秦風暴迅速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故事啟迪】陳勝雖然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后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還被擁立為“張楚王”?梢姡毟F并不可怕,貧而無志才是最可怕的!捌埜毁F,勿相忘”是陳勝與窮苦出身的同伴們的約定。后來,陳勝果然富貴了,但是,當以前跟他一塊干活的有些同伴來找他時,陳勝并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這便為日后起義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淪。年輕人只有有從坎坷和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不斷的成長,通過歷練,矯正自己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努力學習文化技術,掌握一技之長,仍然會有美好的明天。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2
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鑄劍》的黑衣人,筆者都將他們納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并沒有神話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較于其他官員,大禹踏踏實實孜孜不倦的為民辦實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員的諂媚與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官場形態(tài)現今也是普遍存在。當舜要求百姓都學禹的行為時,嚇煞了一批官員,但最后禹還是接地氣兒,沒讓大家難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境地,對此結局,嘲諷之意盡顯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個與我們所接受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大相徑庭的羿。在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個普通大媽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蕪的田地已承載不了他的本領,即使利器在手也無濟于事,與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無法適應現今的平淡。時勢造英雄,時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后人謹記,在這里,卻儼然失色,時過境遷。這篇小說暗含了魯迅先生對當時中國很多能人異士的惋惜,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但由于處在動蕩的年代,不得不為形勢所逼,身懷絕技卻無處施展。
《鑄劍》中的眉間尺貪玩、弱懦、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而黑衣人果敢、決絕、膽大心細、目的性強。兩人在性格、處事方法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黑衣人的復仇是成功的,但又帶有戲謔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結束。前半部分緊張、恐怖,后面略顯惡心,而結局又是喜劇的。不得不說魯迅有超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這也不失他對“油滑”的表現。《鑄劍》的結局和開場一樣悲涼蒼勁,黑衣人不僅是為了眉間尺復仇也是一場文化復仇,他賦予了復仇更深層的含義,文化復仇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要付出血的代價才能完成。
這三篇以英雄人物為主題的小說,所刻畫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態(tài),并不像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樣,光芒萬丈,被視為崇高的神,他們性格的弱點與社會現實的寫照,都映照著灰色的底調。魯迅對傳統(tǒng)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融會貫通,極具嘲諷戲謔色彩,英雄在魯迅筆下也到了末路。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3
智者遁形
《采薇》、《出關》、《非攻》、《起死》四篇都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智者,他們一直是中國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的精神能量并非長存于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齊逃離自己的國家,來到深山里,靠采薇過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斷了他們維持生命的最后一點希望。他們一直活在歷來被視為傳統(tǒng)的倫理綱常之中,這是他們萬萬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這使得他們的性格在小說中難免顯得固執(zhí),他們一直堅持的信仰將他們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魯迅對此類文人的教條做了適時的諷刺,將他們執(zhí)拗的形象刻畫的鮮明生動,他們的死亡,也是對當時儒者道路的終結。
《出關》里的孔子、老子均為古圣人,雖然他們主張不同,但都具有時代意義?鬃拥 “入世”,老子的“出世”,這與傳統(tǒng)相符,但魯迅在老子身上頗下功夫。故事中老子較為弱懦,他一直逃避,在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保障時,還是堅定自己的`計劃。這是對自己人生態(tài)度的執(zhí)拗,逃避只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糟。老子在關口被請過去做講座、寫書,但他的講座和書又有幾個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后,關尹喜還盤算起了請老子的成本,覺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錢。故事伊始,魯迅在無形中將老子的“出世觀”變的無處遁形,這也是他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質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勸住了楚攻宋,并向公輸般灌輸了“義”的思想,這一思想卻不為楚王所接納,因為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來,得天下者非“義”不可。在這里,魯迅順便諷刺了一下儒家,“你們儒者,說話稱著堯舜,做事卻要學豬狗,可憐,可憐!”,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為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編》的最后一篇,寫莊子與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間有他們對于“死”“活”的辯論、莊周夢蝶和骷髏還魂后的對話。這里莊子并不是一派威嚴,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無厘頭的情節(jié),讓人哭笑不得,莊子與鬼魂的對話就像人與野獸,不可理喻。 莊子一直忙于公務,分身乏術,這與傳統(tǒng)文化中莊子的形象恰恰相反,莊子主張自由,逍遙,又怎會輕易受到官場的束縛!他與老子不同,老子是順從的,而莊子似乎摻雜了不羈的性格,雖說都是無為,相較于老子,莊子更加主動地參與政治,他更加適合官場那一套。在無形中形成了對比,在上一篇諷刺老子懦弱,這一篇則又譏諷莊子的那一套,對道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如此調戲,不正是他對道家的抨擊嗎?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4
絕望之于希望
《故事新編》從宏觀的角度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魂靈復雜品性的闡釋。他們被奉為崇高的存在,然而在當時社會,他們的作用被削弱了,從而產生矛盾性。這些歷史人物在中國傳統(tǒng)中都是光輝的,他們對中國后代的.影響一直根深蒂固,他們都是中華文明大廈的建構者,但在這里,魯迅卻大反其道,透過這些文化先鋒,將中華傳統(tǒng)加以戲謔的思考,這也就是為何國民無法擺脫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為傳統(tǒng)中偉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況是承繼傳統(tǒng)的后人。人性的愚懦、固執(zhí)也是承襲的,想要改變如此艱難的現狀,不可一蹴而就。
筆者認為,魯迅并不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否定,他也曾試著從傳統(tǒng)中尋求救贖人性的出路。從《故事新編》來看,他抨擊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愛、非攻”,在人們苦苦追尋既得利益的動亂世界里,行不通。他寄希望于傳統(tǒng),有望從五千年的文明中尋覓精神放存處,但是絕望大于希望,絕望的背后又是對傳統(tǒng)文化堅定不移的信仰。他對先人的嘲諷,也是自嘲,他對傳統(tǒng)文化嘲諷的越深,也就對自己所接受的傳統(tǒng)質疑得越厲害。但就是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曾讓中華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讓中華民族深陷其中,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編》中他對此極盡諷刺的手筆。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5
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錢陽擔任縣令。當時,社會上還存友軍卒**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風氣。張乖崖想找個機會嚴懲這種行為。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忽然看見一個小吏慌慌張張地從府庫中溜出來。張乖崖喊住小吏,發(fā)現他鬢旁頭巾上藏著一枚錢。經過追問盤查,小吏搪塞不過,承認是從府庫中偷來的。
張乖崖將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氣沖沖地說:“一個錢有什么了不起,你就這樣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難道還能殺我!”。
張乖崖見小吏敢這樣頂撞他,就毫不猶豫地拿起朱筆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錢,千日偷千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
判決完畢,張乖崖把筆一扔,手提寶劍,親自斬了小吏。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6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7
魏照拜師
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
有一個叫魏照的年輕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么要住在我這里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F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
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后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8
薩都刺一字之師
薩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詩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廟里避雨。這時,寺廟的晚鐘響了,聲音宏亮而悠揚。薩都刺靈感突發(fā),寫出了兩句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這兩句詩意境空闊,很快在當地傳揚開來,大家紛紛稱贊。不料一位老者聽了,說:也不怎么樣嘛。
薩都刺聽說后,馬上找到那位老者請教。老者說:這兩句詩里,上句有個聞字,下句有個聽字,都是一個意思,不如把聞改成看字。薩都刺覺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為師,此后經常找他談論詩句。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 19
劉完素虛懷若谷
劉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醫(yī)學家。
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許多藥,病情也不見好轉。一天,他的朋友張元素來探望他。張元素也是個大夫,他提出給劉完素看病。劉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沒面子但他轉念一想:我平時最提倡同行間互相學習,怎么輪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興地請張元素幫他治病。兩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藥方,終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劉完素恢復了健康。
此后,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醫(yī)學上的'疑難問題,醫(yī)術都大有長進。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07-16
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05-27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03-14
中國傳統(tǒng)經典故事大全_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02-09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哲理故事01-2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名人故事07-07
【精】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05-28
(合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07-16
(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