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讀逍遙游有感

時間:2024-07-01 10:24:3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逍遙游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逍遙游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逍遙游有感1

  前幾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發(fā)了一本書,名叫《童話莊子·逍遙游》的書。這本書很薄。是一篇童話。只有差不多200頁。剛開始覺得很無聊。但一翻開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里書面不僅有有趣的內(nèi)容,還有好看的插圖。讓讀者一讀就好像進入了這故事的世界。

  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主人公施小惠為了抓蝴蝶闖入了一片柵欄,進去之后發(fā)現(xiàn)了,在一座石頭上坐著一個白胡子老爺爺,自稱莊周。他把施小惠,誤認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了一次對施小惠來說史無前例逍遙游。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莊周。因為他個性自由,與我的'個性非常相像。我還覺得,作者把莊子寫的勝似神仙。莊子他是一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與祝英臺根本不是在一個時代的,而在這本書中,莊子卻認識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一同變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飛翔。此外,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引用了許多《莊子》里面的名言。讓讀者學到了很多莊子對生活方面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編的古老歷史神話故事。讓讀者讀起來既有新鮮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無窮。

  說到《莊子》,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 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到有點評過。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和地把萬物一起生下,萬物與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區(qū)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謙虛。

  故事中的逍遙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遙游,還要比故事中光彩許多。而且,它,還在待續(xù)著呢……

讀逍遙游有感2

  這幾天都在給學生講莊子的逍遙游,對其中的一句話很有感觸。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本渥拥囊馑己芎美斫狻>褪钦f一個人如果只是到郊外,他只需要準備一天的糧食,回來時肚子依然很飽;一個人如果要走百里之外,他前一天就要搗米了,而一個人要到千里之外,他就需要積聚三月的糧食了。

  可是這看似并不深奧的話卻含有大道理。它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志存高遠,他希望做一番事業(yè),那么他就要比別人做更多的準備,儲備更多的知識。反之如果你的志向渺小,容易實現(xiàn),那你要做的準備就少,需要的知識也不多。我認識的人里,有從小商販做成老板的;有以前在街邊理發(fā)現(xiàn)在卻開美容院的;有以前是當民工現(xiàn)在卻在做房地產(chǎn)的.....當然更多的人卻是以前是小商販,現(xiàn)在依然是小商販的;以前是理發(fā)的現(xiàn)在依然是理發(fā)的,以前是當民工的現(xiàn)在依然還在當民工......什么原因?那些成功的人靠什么?我想這和他們的志向有關(guān)系,也和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理想而踏踏實實的做準備分不開。說到這里我甚至給學生開起了玩笑,我說如果你希望就當一個民工,那么你現(xiàn)在學的知識都足夠了。

  可就在我說學生的同時,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一個志存高遠的老師嗎?愛人有時會開玩笑的說我永遠只能是一個教書匠。是的,如果只是當一個匠人,我也覺得我的知識是足夠的',可是我也只是滿足于這一點,并沒有想過還可以做的更好。人生的境界的高低也就在這里吧。而人的境界的高低應(yīng)該也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原因吧。我們讀《井底之蛙》時,都會嘲笑那個不知天有多大的井底之蛙,笑他的愚蠢和見識,可是我們有多少人不都是滿足于自己所見的那片天,在不由自主的做著那只青蛙,而自己尚沒察覺呢?

  感謝莊子,讓我在浮躁的社會里還有機會靜下心來反思自己,觀照自己的心靈。

讀逍遙游有感3

  “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后段如清風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

  ——胡文英

  生于戰(zhàn)亂年代,不與名利所羈,逍遙蕩然于天地。

  以“鯤”“鵬”“鳩”“朝菌”“蟪蛄”的時空范圍限制描繪出了戰(zhàn)國時期各類人物的心理限制!疤斓亍敝蟛辉谟诮疱X之多抑或官位之高,而在于人對于外界誘惑的抵御能力之強。開篇以“鯤”“鵬”作喻,氣勢恢宏,“鵬之大”并非是莊子眼見的實景描述,而是莊子對于自我靈魂的向往。而后又寫無論是“芥”或是“杯”,在水面漂浮都有其條件,而“鵬”之所以能“絕云氣,負青天”也需要“風之積”以“負大翼”。后又以人遠行距離作比,行愈遠,則備之多。蜩與學鳩的對話來襯托二蟲的“小知”和鵬的“大知”,“朝菌蟪蛄”的小年與“冥靈大椿”的大年對比,突出了一種差距,這種差距并非是簡單的時間長短差距,而是莊子的心與現(xiàn)實世界的'差距。莊子不理解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不理解莊子。在戰(zhàn)亂中,莊子不僅經(jīng)受著生活之苦,還經(jīng)受著外界誘惑的心靈之苦。莊子一生所秉持的“清靜無為”看似平淡,但其中對于人心的考驗就如同佛教的苦修一般。自由一詞被莊子描繪的淋漓盡致?此贫创s辱的宋榮子也“尤有未樹也”,看似逍遙可“御風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者”。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逍

  遙自由,莊子給出的解釋是“無己”“無功”“無名”。對于物質(zhì)世界

  中的名利是阻止人們自由的枷鎖。順其自然不強求才是真正的逍遙之“道”。

讀逍遙游有感4

  莊子做逍遙游主張要做到逍遙,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遙呢?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zhuǎn)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jīng)歷的風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jié)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zhuǎn)變?yōu)楦矣谥泵嫒松,輕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讀逍遙游有感5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記

  夜雨瀟瀟,伏案靜讀。當看到烏鴉羨慕老鷹,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山羊背上,卻被牧羊人抓住時,怎能讓我不想起你,對自我有著清醒認知,不為物役,不為名累,逍遙紅塵之外的莊子。

  今夜,透過薄薄的夜色,我在想你。想起你夢中化蝶飛舞,想起你小濠梁與魚對語,想起你指揮庖丁批大隙導大窾怡然養(yǎng)生……你是個真人,你是大自然的赤子,全真貴性,天人合一,不為俗世。你不埋怨,不夸耀,不妄求,不因事情順利而自鳴得意,不為事情受挫而追悔喪氣。你內(nèi)心平靜,不以物喜,不以物憂,更不會像烏鴉那樣做出超越本我的事。你告訴人們,人生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生命,和生命有任何抵觸的.行為都是有悖天道的。

  然而,滾滾紅塵,有幾人能像您一樣認準自我,把握生命的真義?學鳩笑大鵬:“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殊不知大鵬若像他那樣槍榆枋而止,不只壓折榆枋,也會傷害自己;而他若學大鵬那樣之九萬里而南為,也會演出烏鴉撲山羊那樣的悲劇。物各有性,順性而為,便得逍遙,何必盲目攀比,盲目自大,盲目自卑,盲目效仿;違背規(guī)律,既傷害別人,又傷害自己。

  我又想起了王勃,恃才傲物的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絕世的才情怎不讓人驚嘆,然而又何必拘執(zhí)一物?“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我們自己可以悲嘆自己,自己可以拯救自己,當一扇門為我們關(guān)閉時,我們?yōu)槭裁床粚W著推開另一扇門?污濁黑暗的官場也許真的放不下你傲岸不屈的靈魂。認識自我,隨物而化,人生也許就會云淡風輕,別具一番洞天。26歲就溺水而亡的王勃啊,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卻逍遙灑脫活了83歲的莊周不該讓你驚醒嗎?

  山風吹動,一望無涯;林濤搖響,碧空萬里?删纯蓯鄣那f周先生,你同于天,看蒼穹間云卷,云翻,滌蕩心靈,有仙韻,有詩意;你同于地,任哭、任笑,任嘯,與野鶴作伴,魚蝦為舞,有情調(diào),有幽蘊。在這樣寂靜的夜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兩千多年前的那個下午,落日在你的身后,似如血之輝,你依然一個人踽踽獨行,正穿過薄薄的花香和厚厚的風塵,縫合一顆顆如烏鴉如王勃那樣的悲苦靈魂。

讀逍遙游有感6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我特地從圖書館找來許多相關(guān)的著作,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文章一開頭,他就描繪出一幅心靈意象:海中的「鯤」變化為「鵬」,在無邊無際的天空自一由自在的遨游,他這段的用意為何呢?我個人覺得,大魚在水中雖然也可說是無憂無慮、自得其樂;但是水與空氣相比之下,在其中行動時的阻力顯然較大,而「鯤」的龐大身軀在水中自然成為負擔,因此莊子便讓它跳脫水的束縛,改到空氣之中,乃得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顯得更為輕松自在。這種轉(zhuǎn)換正象徵著我們?nèi)松嬖谏鐣,便有一些外在的約束或是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所形成的壓力,但是有更多的是自己給自己的煩惱,如果能夠把這些都拋下,我們就會像「鯤」甩掉濕一淋一淋的水分,飛騰空中,獲得更大的心靈自一由。這讓我想到:身邊有不少朋友是男一女同志,他們在成長過程之中,同樣遭受到學校、家庭或社會所給予的大大小小的壓力,因此往往都有一個憂郁灰色的青少年,但是上了大學之后,眼界漸寬,拋棄心靈中對自己的壓抑與扭曲,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勇敢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這篇〈逍遙游〉之中,作者也反覆辯證「有用」與「無用」的'觀念,惠施所說的大葫蘆看似百無一用:「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但是這正是在固有認知的束縛之下所造成的思考障礙——為什葫蘆只能拿來當水壺或剖半當水瓢?莊子則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提出他的看法:「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讓人恍然大悟,惠施當時可能心中一震:「對啊,怎都沒想到可以這樣用呢?」由此可見近年來教育界所強調(diào)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法」的確有其道理,而最近在電視上收視率頗佳的「生活智慧王」也是如此,在該節(jié)目之中,許多隨手可得的廢棄物或者小物品,經(jīng)過一番巧思運用之后,都具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新用途,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惠施另外還提到有一種樹木:「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他認為這種樹木更是無用;但是莊子也有他獨特的解決方法:「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正如同前文所說的,我們沒有必要將自己的思考局限在社會傳統(tǒng)思考路線之中,樹木并不是只有被砍伐才能有其作用,還可以讓人在其下乘涼呢!其實,以現(xiàn)代環(huán)保的眼光來看,森林中的樹木如果能夠安然生長,其產(chǎn)生的作用恐怕比被砍伐還大——可以涵養(yǎng)水源以避免土石流,又可成為觀光資源,讓人們享受森林浴,更可以讓動物們棲息,保護珍貴的物種……等等,由此可知,所謂「有用」與「無用」并非絕對的,就像惠施攻擊莊子的話語是「大而無用」,但是,我們?nèi)绻麑⒒菔┡c莊子進行比較:惠施的觀念傾向功利主義,他在歷史記載當中,的確也曾經(jīng)擔任宰相,權(quán)傾一時,但是他死了之后對后世的影響呢?頂多可說他的思想在諸子百家的「名家」之中略有其一席之地,與莊子對后世的影響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啊!莊子的思想更非如其所說的「大而無用」,反而在他死后仍然給后人無限的啟示。

  莊子的觀念讓我聯(lián)想到我所就讀的舞蹈系以及藝術(shù)大學本身,現(xiàn)今社會上仍有不少人會用極度庸俗的心態(tài)說:「讀舞蹈以后有什用?可以賺大錢嗎?」、「政府為什要花大錢在舉辦那多文化、藝術(shù)活動呢?把這些錢省下來做建設(shè)不好嗎?」,這些讓人覺得刺耳的言論正如莊子〈逍遙游〉中的「蜩」與「學鳩」一樣,它們當時也同樣嘲笑大鵬鳥說:「我決起而飛,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同屬目光短淺之輩,不知道人類除了物質(zhì)層面的滿足之外,尚須致力於精神層面與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兩方面都能兼顧的國民才能將臺灣推進已開發(fā)國家之林。

  文末附帶一題,我覺得逍遙游這篇寓言有深刻的寓意以及巧妙靈動的寓言,有心者其實可以將之編為一支舞碼,想必也非常引人入勝。

讀逍遙游有感7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莊子的《逍遙游》居《莊子》內(nèi)篇之首,文采絢麗,想象奇詭,構(gòu)造種種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莊子哲學的基調(diào),也使我輩讀者得以一窺莊子文采的精妙!跺羞b游》成為傳世經(jīng)典之作,歷千年而不衰,也向我們昭示了莊子哲學的勃勃生機。

  《逍遙游》借鯤化為鵬徙南冥的寓言闡明作者蔑視人間一切功名利祿以求不受外無限制的絕對自由觀,是莊子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也貫穿了整個中國的思想史及文學史。其對當代人的啟示,在于其超脫精神,提升自我的心靈境界。在莊子的時代,如司馬遷《史記》所作浮世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功利的社會營營茍茍,紛擾異常。但在莊子看來,人世間的一切爭斗,權(quán)謀,都不過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則終身受累,不能自拔。

  兩千三百年前的`莊子時代如是,我們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的今天,很多人價值迷失,心靈恍惚。他們終日忙忙碌碌,鉆營謀取,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天道日淺,人欲日深。人類如何才能跳脫出“野馬塵埃”,如何才能和蜩與學鳩相區(qū)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他們需要澄明的智慧,人們對抗物欲橫流的社會可以從兩千多年前的莊子那里得到啟迪社會的進步。

  如何才能達到絕對精神自由的“逍遙”之境呢,莊子無疑已經(jīng)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無名”、“無功”“無己”。真正的自由,在莊子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獲得的,而是由主觀上的超越世界達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脫。

讀逍遙游有感8

  《逍遙游》是莊子的一篇作品,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過這篇文章,當時沒有那么多感受,而現(xiàn)在再次讀這一個作品讓我又有無數(shù)的感慨。讀完后不得不佩服這個在兩千年的人的想象力豐富。

  莊子的眼中的逍遙是一種“無待”,就是不需要依賴任何外部條件達到逍遙游的一種境界。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他們都是“無待”之人。《逍遙游》講了幾個故事,有一只非常大的鳥叫鵬,它每一次起飛都要海上起很大的風。莊子認為要自由自在的話那就要學會擺脫束縛,而能夠看到九天之高的大鵬卻無法擺脫束縛,它沒有能夠做到逍遙。而嘲笑大鵬的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他們更加無法做到逍遙。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xiàn)達到目的,反過來說,目的.由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要想實現(xiàn)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guān)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

  讀完《逍遙游》我感受到莊子的想象力豐富,在我們的一生只能有一次,如果為一些小事束縛的話,是在是不值得的。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過完我們的一生,確實應(yīng)該是值得我們?nèi)ニ伎嫉。我們要獲得真正的逍遙就要擺脫局限性。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神人”,“圣人”和“至人”但是我們可以做好自己。面對逆境,我們應(yīng)該將所有的事情看做非常正常。不要因為一時失意而讓自己失去信心。

讀逍遙游有感9

  其實很早就已經(jīng)讀過莊子的著作,但是最近閑下來的時候重新溫習莊子,發(fā)現(xiàn)感慨更甚,收獲更多。

  其一:順其自然——走過去了,其實都不過如此。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實,更何況即使到達最終也可能不會是最后,那么又何必太過糾結(jié)現(xiàn)在的結(jié)果?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币廊,就必須到達一定高度,要清楚結(jié)果,就必須走過一段過程;乇懿皇翘与x,沉默也不是懦弱,向前或者向后,其實都是一種經(jīng)歷,走過去了,其實都不過如此。就算將來知道現(xiàn)在的選擇不是最好的,可是至少看到了全部,經(jīng)歷了過程。

  其二:自然而然——認知、把握、而后將來。

  一杯水就是一種人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在恰當?shù)臅r候只能做恰當?shù)氖虑,很多時候,接受不只是無奈,也是睿智。人的命運就是選擇在妥協(xié)中不斷突破的藝術(shù),所以暫時的放棄也是一種成就。沒有一成不變的道路,所以才有精彩非凡的人生。堅持不一定是原則,放棄也不意味著淪陷。

  于是短暫的妥協(xié)并不意味著完全的放棄。認清現(xiàn)狀,才能夠獲得機遇。但是只有抓住屬于自己的風,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化風為羽,才有萬里鵬程。

  我們需要認知現(xiàn)實的能力,需要把握機遇的能力,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暫時不具備這種能力。但是無能所以無謂,無知所以無畏,無謂所以得到安逸的快樂,無畏所以能面對巨大的困苦,不同的境遇是不同的感受,只有合適的才是舒適的。無能算不上懦弱,無知也算不上罪過,但是無能無知而不自知自制卻會造成巨大的災(zāi)難。

  境界早就決定了成就,前提也早就影響了結(jié)果,漫長的積淀才可能成就遠大的將來!斑m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比绻枰敲葱量嘁稽c,這不是遷就,而是必須全方位的接受;要是真做不到,可以選擇現(xiàn)實一點,“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彼约词箤聿荒敲葱腋,現(xiàn)在也不那么辛苦。

  其三:君子自立——人生其實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

  人生其實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钪鸵馕吨c他人交集,誰也無法回避,而這正是生活。所以人生其實就是成就自己,生活能夠改變命運,而生命本源的意義同樣也很簡單——就是滿足生存的目的',活著就是真理,活下去和讓更多的人活下去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因為生活,所以有了紛擾的世界,但是人是有別于萬物的智慧動物,被上蒼生而賦予思考與選擇的權(quán)利,許多人放棄了,所以淪為禽獸,但是更多的人在堅持,成就了一個越來越繁榮的人類社會,而這其中,極少的一部分人幸運的正確使用了這種權(quán)利,于是被人們慕而聞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比松褪腔钪有活下去,如何活著,如何活下去,都只在于自己的態(tài)度,所以人生也就是一種態(tài)度,所以最好的人生當然就是最好的態(tài)度,什么樣的態(tài)度才是最好的態(tài)度?什么樣的態(tài)度才是最好的人生?

  生活中影響人生態(tài)度的有兩個常見而重要的因素:利還有名,就是名利。

  因為生存,生活中有一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錢,因為錢的需要所以構(gòu)成了利益的追求;而生活中還有一樣東西是很多人羨慕的,那就因為人的羨慕而構(gòu)成的名。但是名利只是滿足生存的一種需要,所以人可以自私但不能僅僅自利,所以人可以追求正名但不能追求盛名。

  名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過程而非結(jié)果,人生就是活著還有活下去,如果因為活著和活下去而不得不選擇一些名利的需要,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因為名利而造成活著和活下去的困擾,何其辛苦?難道就不是舍本而逐末?人生的態(tài)度不是名利,起碼并非因為名利!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边@是一種好的態(tài)度,至少是可以認可和得到滿足的幸福態(tài)度。

  然,這并非我的態(tài)度。

  我只是單純的希望讓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和讓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這或許不是最好態(tài)度,但是至少不會是錯誤。而這——正是我選擇的態(tài)度。

  其四:自知自制——合適的才是舒適的。

  最困難的不是了解別人而是了解自己,因為我們往往只能通過鏡子看到自己,可能會是全面的,但肯定不是真實的。

  同樣困難的不是掌控別人而是掌控自己,因為我們的雙手對我們的身體總是有所未及。

  所以人生最珍貴的是能夠自知和自制。所以“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人生,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才可能比多數(shù)人走得更遠,但是過度也可能累成精神病的。所以眼光可以更遠一點,但是步子一定要更實一點!苞匉嵆灿谏盍,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焙线m的才是舒適的,無知而妄不僅造成他人的困惑,更可能造成自己的災(zāi)難。所以“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所以人生同志,不過是興趣相投而相擁不擾。

  其五:天生我才——存在就有道理。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贝嬖诰陀械览恚D(zhuǎn)一個角度,就是一個世界,換一種眼光,地獄也是天堂。

讀逍遙游有感10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痹S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quán)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xiàn)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在塵世中,還有什么職業(yè)比君王榮耀?在塵世中,還有什么功名,比君王治理國家的功名更大?塵世中、還有什么樣的地位能夠享受君王一樣的利益?連君王都懶得做的許由一樣的人,還有什么樣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能夠?qū)λ纳硇挠兴b絆呢?

  我想:許由、應(yīng)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讀逍遙游有感11

  《逍遙游》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jīng)典《莊子·內(nèi)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逍遙游》的讀后感1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tǒng)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yè),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tài)。

  關(guān)于本篇的結(jié)構(gòu),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jīng)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jié)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fù)的嫌疑;蛟S這樣的不夠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nèi)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蔽恼碌谝徊糠滞ㄟ^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nèi)容都是講有權(quán)力的或者將有權(quán)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quán)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yīng)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diào)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diào)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zhàn)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fā)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逍遙游》的讀后感2

  一、“逍遙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tài)或內(nèi)心狀態(tài)!肚f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zhì)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tài)。其次說“游”!坝巍弊鳛槿说闹黧w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

  《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guān)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坝巍笔切挠,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nèi))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jié)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zhì)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lǐng)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跺羞b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

  “無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讀逍遙游有感12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并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須,長發(fā)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游龍,逍遙灑脫于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只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xù)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zhí)峁P!壁び恤~,其名為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說的不錯,有那么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擺在你眼前,為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jīng)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shù)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shù)落過!澳銥槭裁催@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那時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沒有目的地的長路上,拖著裝滿了夢想與對別人的不待見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離這里。我的眼界寬泛,我不愿曲折在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過錯?

  后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著腰或雙臂交叉環(huán)繞在胸前,站在那看著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墒侨绻麩o論你怎么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背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云巔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驚嘆。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為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zhuǎn)】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喂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里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fā)著亮發(fā)著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xiāng)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著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著,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后,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于遵守規(guī)矩。仿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猬。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后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fā)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么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xiàn);當某位明星發(fā)生了什么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fā)展,可是人們的思想?yún)s不一定飛速發(fā)展。不請自來的喧囂,才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來云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眼見為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唇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著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臟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云,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丑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凈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著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為實,耳聽不為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nèi)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jié)】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遙,使世界逍遙。

  讀《逍遙游》有感5

  近讀《莊子逍遙游》,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說人應(yīng)當脫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于優(yōu)游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說的“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圣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為了不起;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為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并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說明“圣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guān)于用大的對話)來說明“至人無己”。

  那么,人真的能讓精神脫離物質(zhì)的束縛日達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物質(zhì)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調(diào)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jié)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蕓蕓眾生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zhì)一目了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說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借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眾生疾苦的“不作為”行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就因為自己不愿意當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為我們蕓蕓眾生的人生修為指出了方向——盡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今社會,物質(zhì)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yīng)引以為戒。

讀逍遙游有感13

  “逍遙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冊所訊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tài)或內(nèi)心狀態(tài)!肚f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zhì)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tài)。

  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guān)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讀逍遙游有感14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在莊子眼中,如果做到這樣,就達到了絕對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說人是否能達到這一境界,就算達到達到了,也是要服從“天地之正”,服從于并非出自內(nèi)心的規(guī)則,這怎能是絕對的自由呢?

  可見,絕對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托,有所服從。不然,連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們生活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然,說出“不自由,毋寧死”的人豈不是沒了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這自由又是什么?從何而來?

  答案是,這自由是范圍內(nèi)的自由,來自于自律的自由。

  當然,這種自由在老莊學說中難以找到它的蹤跡,我們只好回頭來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么說的。《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從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蛇@個自由,是與限制自由的規(guī)矩相共生的,但卻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這水火不容的兩種事物能夠和諧共處。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一個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復(fù)合。自由,即是物質(zhì)的我能夠服從“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響——即那個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對“自我”的掌控,使通往自由的道路。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當一個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將是從超我的角度出發(fā)。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會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內(nèi)心所想,即為我之能做,也就達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們學生而言,我們的“超我”很有可能是勤奮努力,可以獲得高考優(yōu)異成績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們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么,我們便不會認為諸如不準使用手機等等的條件而感到受限,因為它們并不是我們內(nèi)心的渴望。只有當我們不再能夠?qū)W習,去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我們才會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說,如果這樣,我們就實現(xiàn)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讀逍遙游有感15

  鵬之大

  初讀《逍遙游》,感受到鵬的“肆意”——“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氣,體積大、目標也遠,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飛翔的過程中其他鳥兒碰到的困難,像閃電、強風,對它來說不足一提;當它俯視大地時,地面的一切多么渺小,目之所及,或許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這些文字,我的腦?傁牍蠢争i的畫面,鵬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云”?這樣的龐然大物,它內(nèi)心所思考的問題肯定和其他動物甚至人類不一樣。

  當我有煩惱時,我也想成為鵬,用它的視野去看看這一切,展翅飛翔,能看到許多美麗的大地景象——田野、山脈、海洋……又何必困擾于這些點滴,世界廣大還有許多美好要去追求。莊子穿越千年,借由鯤鵬鋪設(shè)了一個宏大的世界圖。圖片

  鳩之小

  在《逍遙游》中和鵬不同的是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有了前者鵬的對比,蜩與學鳩顯得渺小、目光短淺。

  鵬是龐大的,則鳩是渺小的;鵬是寬廣的,鳩是狹隘的;鵬是遠大的,鳩是短淺的。鳩的視野所及就是“榆枋”,渺小的它和龐大的鵬所領(lǐng)略的是不一樣的景色,人們說“見多識廣”,鳩所思考的定是和鵬不一樣的事物。大小之辨,一目了然,鵬與鳩讓我聯(lián)想到普通民眾和時間長河中的豪杰,豪杰志存高遠,他們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一樣,他們的思維也不同。圖片

  鵬與鳩

  莊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讀文字都發(fā)生著一次變化。他極力描述著鵬的磅礴,又提到鳩的渺小,讓人無比羨慕鵬,但轉(zhuǎn)眼間提到“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仿佛前者都是虛無。

  比較永遠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積,用稱重器量的是重量,當我們被莊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間時,無意間進行了比較。故在《莊子的現(xiàn)代解讀》中,提到這一句:“心知執(zhí)著人物的才性氣性,也執(zhí)著人間的名利權(quán)勢,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別與比較,此成為生命的自困自苦!北容^常常給人們帶來困苦,但其實無需困苦,不用比較。此為“逍”,消解心知的執(zhí)著與分別。

  逍遙

  逍遙應(yīng)該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在執(zhí)著和比較之外,那更為廣闊的天地,我認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懷揣著人性中最純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鵬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之中。

  電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當遇到?jīng)_突與困難的時候,他都會選擇成全他人,憑借著自己的善意舍棄另外的東西。最后當他面臨困難時,天使、身邊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過了難關(guān)。人性中的善意讓他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帶著他走向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義能讓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動著抉擇,推動著周遭的變化,人生也就因此變得廣闊。

【讀逍遙游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逍遙游》有感01-14

讀逍遙游有感12-10

讀逍遙游有感11篇12-23

讀逍遙游有感(11篇)12-24

讀逍遙游有感(12篇)12-10

讀《逍遙游》心得作文范文11-21

讀莊周《逍遙游》有感范文12-16

讀逍遙游有感12篇12-10

讀逍遙游有感精選12篇12-10

讀逍遙游有感(精選12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