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故事15篇(熱門)
書法家的故事1
看多了元代書法家趙孟的介紹,差不多千篇一律的說他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精音樂,冠文章,熟詩歌,開畫風,工書法,嗜篆刻,通佛志,可謂集藝術、學術才華于一身,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后裔。對此我是不懷疑的,同樣還不懷疑他自幼聰敏,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南宋小朝廷風雨飄搖了一個半世紀,偏安于江南一隅,終于不能支持,傾大廈于元人鐵騎之下,他這個宋室親貴,奉了元世祖的詔命,從閑居的故鄉(xiāng)登舟北上,入京為官,卻也一路風順水順,拜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生前即已享盡尊榮,死后又封魏國公,謚文敏。
這可太有趣了,一個前朝宋室中人,怎么就能保住項上人頭,而且還又混得這么體面,讓我在時過700年后的今天,都甚覺匪夷所思,難解內情。
這是否可說得益于他的藝術修養(yǎng)我在想,大概不好這么下結論,但也絕對是有關系的。這里先按下其他藝術門類不表,只說他的書法成就,便代有推崇者。譬如元虞集在《道園學古錄》中明確指出,松雪(趙孟號)“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庇菁腵總結是有道理的,有元一代,趙孟獨樹一幟,是可以稱之為書法家的,創(chuàng)立的遒勁姿媚的書法風氣,不僅在當時,就是對后世的書法傳統(tǒng),也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其書體亦被后人冠以“趙體”的盛譽。又譬如元人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趙孟字)篆、隸、真、草、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北闶墙笋R宗霍,也在他的《書林記事》中謂“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shù)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書法家的故事2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個蘇小妹。可說宋代四川的靈秀之氣盡革于蘇氏一門,蘇小妹的父親蘇詢,哥哥蘇軾、蘇轍個個才高八斗,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蘇小妹長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圓圓的臉蛋,烏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額頭,突出的雙顎,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樣貌。她從小就愛與兩個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蘇軾滿腮胡須,肚突身肥,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不修邊幅,不拘小節(jié),更是她斗口的對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戰(zhàn)不休。一天蘇東坡拿妹妹的長相開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額凹眼是:“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嘻嘻一笑,當即反唇相譏:“一叢哀草出唇間,須發(fā)連鬢耳杏然;口角兒回無覓處,忽聞毛里有聲傳!
這詩譏笑的是蘇軾那不加修理、亂蓬蓬的絡腮胡須。女孩子最怕別人說出她長相的弱點,蘇小妹額頭凸出一些,眼窩一些,就被蘇軾抓出來調侃一頓,蘇小妹說蘇軾的胡須似乎又還沒有抓到痛處,覺得自己沒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詳,發(fā)現(xiàn)哥哥額頭扁平,了無崢嶸之感,又一幅馬臉,長達一尺,兩只眼睛距離較遠,整個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當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詩: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云漢間;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蘇軾一聽樂得拍著妹妹的頭大笑不已。蘇家兄妹戲諺起來,可說百無禁忌,常常是語帶雙關,任你想像。
書法家的故事3
懷素的書法就類似“人如其名”,具有一種瀟灑的情緒在書法里,懷素是何人呢?為何能有狂草書法家的名號?今日讓我們一起走進懷素與他精妙的狂草書法。
唐貞元元年(785),著名書法家、僧人懷素去世,享年60歲。
懷素,俗姓錢,字藏真,長沙(今湖南長沙)人。懷素的書法以“狂草”著稱。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張旭的風格,二人并稱為“顛張醉素”。
懷素的書法
懷素喜歡飲酒,喝到興頭上,運筆書寫,寫出的'字如同飛動圓轉,好似驟雨旋風,雖然有許多變化,卻不失一定的法度。
懷素的書法開了一代新風,對后世有巨大的影響。他的存世書跡有《自敘》、《苦筍》等帖。另外《四分律開宗記》也是他所著。
書法家的故事4
1、掘墓偷藝
鐘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于書法學習十分的執(zhí)著熱衷,幾乎已經(jīng)到達癡狂的地步。據(jù)說他以前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鐘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等到韋誕過世后,鐘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筆的奧妙。
2、潛心苦學墨當飯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
王羲之的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王羲之堅持數(shù)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3、鄭板橋學書法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一個天的晚上他用手指在大腿上寫字,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么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
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就不一樣!為什么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
從此,他取各家之長,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后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4、筆冢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jīng)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于是他自己作了銘文,并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5、柳公權發(fā)奮練字
一位老人告訴幼時柳公權,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最后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書法家的故事5
古時候,有一個小孩字寫得很差。
一天,一個書法家經(jīng)過此地,他趕緊去拜他為師,請教寫一手好字的秘訣。
書法家答應指導他,但是要求他使用最貴的紙,并且要他先寫個字給自己看看。因為紙價高昂,小孩小心翼翼,不舍得直接在上面寫字,而是先用手指在一旁比劃了好久,看如何寫好一個字。這樣過了好久他才寫下一個字,而這個字比他從前寫得好了很多。
后來書法家告訴他,用心練習就能寫出好字。
擺脫平庸的最佳途徑就是認真對待生活。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碑斘覀儗W會認真對待生活的時候,就已經(jīng)踏上了成功之路。對于我們的社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真對待自己分內的'事情,那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加和諧!
書法家的故事6
在一片沼澤地邊,大雁媽媽正在給她的六個孩子上飛行課。
“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稍息——”平時溫柔的大雁媽媽今天卻嚴肅起來, “孩子們,昨天教你們的飛行要領都記住了嗎?”
“記住了!”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洪亮地回答。
大雁媽媽還想檢驗一下孩子們的飛行技巧,就說: “小三、小六,你們倆出列,飛行給我們大家看一看。”
小三的飛行技術是最棒的,有了展示的機會他當然很得意。但是小六很膽小,他害羞地站在隊伍里不肯出去。這時候,大雁媽媽來到他身邊,小聲地安慰道: “小六,加油!你一定能行的!”
媽媽的鼓勵給了小六足夠的勇氣。他來到一個高處,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展翅飛上了天空。
“啪啪……”大雁媽媽和哥哥們開心地鼓起掌來,興奮地叫道: “小六,好樣兒的!”
突然,一股氣流影響了小三,他一個側身,差點兒就掉下來了。
安全著陸后,大雁媽媽和兄弟們都夸獎起小六來。小三沒有飛好,心里很不服氣,他氣呼呼地吼道: “小六雖然這次幸運,但是下次他飛上天空的時候,一定會掉下來的!”
小六聽到哥哥這樣說,嚇得鉆進了媽媽的翅膀下面。
從那以后,每到了訓練的時候,小六都不肯飛上天空,他老是想起哥哥說的那句話:“下次他飛上天空的.時候,一定會掉下來的!”從高高的空中墜下來是什么感覺呢?一定可怕棲極了!說不準還會折斷翅膀,摔斷腿呢……小六越想越害怕。
這一天,大雁正帶著孩子們散步,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他們的飛行技術很精湛,還會變換位置,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字。:孩子們都看得出了神,流露出無比羨慕的神情。
“這就是我給你們提到過的,大雁家族的‘空中書法’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團結合作。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完成哦。你們明白了嗎?”
孩子們點點頭,滿懷信心的說:”明白了,媽媽。我們一定會完成的!”
以后,每天早晨天剛亮,孩子們就跟著大雁媽媽來到沼澤地邊,開始訓練了。小六雖然認真地背誦了媽媽教的口訣,可還是拒絕飛上天去: “如果飛上天空,一定會掉下來的!”
小三知道弟弟是被自己的話嚇著了。感到很慚愧。他牽著小六的手,安慰道:“沒有關系,如果你掉下來,還有我們呀,我們會保護你的!”
其他幾位哥哥也都說:“是啊,我們都會保護你的!勇敢飛吧!”
在大雁媽媽的口哨聲中,孩子們騰空而起,飛上天空。在整齊的節(jié)拍中,他們乘著氣流,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大雁媽媽一家,終于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變換出各種隊形,成為了合格的“空中書法家”。
團結合作和自信心是練本領的關鍵。
書法家的故事7
1、書法家“二王”是指我國晉朝時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
王羲之從小學習書法,七歲就寫得一手好字。成年后他仍然刻苦練習書法,即使閑坐時,也常常用指頭在膝蓋比擬點畫,時間長了,褲子都被磨得破損了。王羲之還虛心向別人學習,博采眾長,成為我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書法家,人稱“書圣”。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七歲開始學習書法,幾年后自認為已經(jīng)寫得一手好字,便在父親前面炫耀,想得到幾句贊詞。誰知父親卻顯出不屑一顧的神情,然后指著家里的十八只大水缸說:“要想寫出像樣的字,你得寫干這十八缸水!焙髞恚醌I之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練習,十八缸水寫完了,他的字大有長進,終于成了年輕有為的書法家。他與父親王羲之被后人合稱“二王”。
2、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人,秦代書法家。
他小時候聰明伶俐,志氣很高,博覽群書而又善于獨立思考。他十多歲時,學識已達到成熟的階段。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結構修長,筆畫之間空距非常勻均的秦篆。這種字體既繁復又難寫,不必說民間使用,單是官府書吏就為公文山積、批覆緩慢而嘆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種鐘鼎器皿以及詔版文字廣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體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較,反覆琢磨,度過了數(shù)百個不眠之夜,終于創(chuàng)制出一套筆帶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書。
王次仲將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見了后,認為簡便,趕急疾之用,十分贊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陽做官。書寫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詔書,因而觸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他對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監(jiān)車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難保,便乘獄吏不備,投河自盡?墒峭醮沃偎鶆(chuàng)造的八分書,卻蔚為風行,造福子孫。
3、墨池(東漢)
東漢大書法家張芝,年輕時學習書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奮練字,廢寢忘食,幾天就寫禿了一支筆,一個月就要用掉幾錠墨。每天寫完字后,張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筆洗硯,久而久之,池水竟變黑了。
4、“坦腹東床”(晉)
王羲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造詣很高,被公認為“書圣”。他的《蘭亭集序》至今仍為書法愛好者酷愛!疤垢箹|床”的故事說的`就是王羲之。晉代太尉郗鑒派一個門客到丞相王導家去選女婿,王導領著門客“就東廂遍觀子弟”。
門客回來復命,對郗鑒說:“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錯,但是聽到有人選女婿,卻變得拘謹起來,只有一位在東邊床上敞開衣襟坦腹吃飯的,若無其事!臂b說:“這正是一位好女婿!庇谑蔷桶雅畠杭藿o了他。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這就是“坦腹東床”代表擇婿的典故。
5、筆冢(唐)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非常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jīng)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于是他自己作了銘文,并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書法家的故事8
1 偶創(chuàng)飛白 (東漢)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帮w白書”就是他獨創(chuàng)的。什么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jīng)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煽粗粗涂闯鳇c“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xiàn)了一道白印。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終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chuàng)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2 羲之換鵝 (晉)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jù)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jīng)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jīng)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jù)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jīng)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蓖豸酥浑x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jīng)》?墒撬劳豸酥遣豢陷p易替人抄寫經(jīng)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jīng)!蓖豸酥敛华q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jīng),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wèi)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jīng)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餃子有什么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并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餃子店內的伙計,則忙前忙后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shù):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薄岸栧伣锇!薄叭栧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后坐下。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這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飽餐之后,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lián)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后!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fā)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搟面皮,一邊包餃子。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只白天鵝,動作嫻熟。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后,白發(fā)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每兩5只,按伙計報的數(shù),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發(fā)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嘆不已。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白發(fā)老嫗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嘗這番話的滋味。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發(fā)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請,只是不好請啊!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吧,都讓人捧上天了!說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別學他,常言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后頭。”
白發(fā)老嫗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lián)。從此以后,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lián),生意越發(fā)興隆了。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采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chuàng)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4 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wèi)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shù)匦∮忻麣饬耍艿们拜叺南矏酆涂洫劇?/p>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wèi)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fā)現(xiàn)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fā)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堅持數(shù)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5 夜貼對聯(lián)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連貼了三次對聯(lián)都被喜愛他的字的人偷著揭走了。臨除夕,不得不又寫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開,各先貼上一半。上聯(lián)是“福無雙至”,下聯(lián)是“禍不單行”。這樣,果然奏效,人們見他寫的不是吉慶紅火的內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際,王羲之又各貼了下一半,對聯(lián)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路人聞之,皆擊掌嘆絕.
6 入木三分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蓜e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jīng)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開始,人們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粗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書法怎么這樣深刻有力呢?這與他平常堅持不懈的鍛煉有關。有一個“戒珠”的故事可以從側面說明這一點。
據(jù)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jīng)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jīng)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fā)現(xiàn)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后來,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fā)現(xiàn)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里。原來,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錯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為一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后人。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有一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辈攬鰧懥艘环仲浗o獻之。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出來的。
7 筆冢 (唐)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非常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jīng)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于是他自己作了銘文,并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8 鐵門限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范。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但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透過各種關系來索求他的書法作品,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門檻都被踩壞了,他只好將門檻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就笑稱為“鐵門限”。
9 歐陽通學書買父字 (唐)
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他很小的時候,歐陽詢就去世了。歐陽通懂事后,母親開始教他臨習父親的字。歐陽通人小,練字時間一長,就想出去玩,字也寫得馬馬虎虎。母親就對他說“孩子,你父親寫的字可好了,還有許多人用很高的價錢來買他的字。你要像你父親那樣,寫出一手好字來!睔W陽通聽了說:“我也能像父親那樣寫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買出的父親的字是怎樣的!币院,他就經(jīng)常把母親給的零花花積起來,將父親以前賣給人家的字,再買回來。人家不肯賣時,他就出高價。在知道父親的字確實很好后,他練字就不再偷懶了。經(jīng)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歐陽通的字能寫得和他父親一樣好,來買他寫的字的人也
10 乞米帖 (唐)
顏真卿為唐代三朝舊臣,忠正剛正,名重海內。但是因廉潔自持,絕不貪枉茍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給。他曾寫一封乞米的信給當時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產(chǎn),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經(jīng)數(shù)月了,現(xiàn)在又沒米了,感到十分擾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請求救濟一些米給他。那種情況實在令人同情。顏真卿的書法成就一直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11 柳公權發(fā)奮練字 (唐)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zhou)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ta)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墒,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geng),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lián),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he)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pu)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yan)染澇(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長(chang),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jian)子,衣肘(zhou)補了一層又一層。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終于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12 人品和書品 (宋)
宋代有四大書法家最為有名,即蘇、黃、米、蔡四家。蘇是蘇軾,即蘇東坡;黃是黃庭堅;米是米芾;這都無可非議?伞安獭蹦?有人說是蔡京,也有人說是蔡襄,到底是誰呢?其說不一。
最通常的說法是,本來這個蔡是蔡京,人們雖然承認他的書法造詣,可特別憎惡他的人品,所以人們不愿意承認他的書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間,他為了排除異己,把司馬光等人稱作“奸黨”,并親自寫碑文,寫上他們的“罪狀”,刻成碑立在全國。當時有許多石匠拒絕刻這個碑,結果都被坎頭處死。等到蔡京一死,人們馬上把那座“元佑黨人碑”砸個粉碎。人們還把他和當時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貫、楊戩,并稱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極壞,人們怎能容忍他在“四大書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開除了。可“蘇黃米蔡”又說順口了,就讓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學習先人精華,又特別刻苦努力,書法很有特色。所以人們認為他應該排在“四家”之首,不應該受蔡京的連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僅書法造詣很高,而且人品極好。他在朝為官時,敢于直言,連一些權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時,修建了后來非常著名的洛陽橋,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蔭大道,為當?shù)厝嗣袼鶜g迎。
由此看來,人品比書品更重要,如果一個人只會寫好字,不會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棄他,即使在書壇上也不會給他留下一個小小的地位。
13 鄭板橋學書法 (清)
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jīng)過一番苦練,終于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么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么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過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么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于形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書法家的故事9
前面提過書家有書家的個性,在某種情況下,會拒絕寫字。蘇東坡遇到下列五種情況,也絕不提筆贈書,這也就是“五不寫”。
限定字體大小的不寫:東坡認為求書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見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筆法的工拙,大概怕字體太大浪費紙張吧!既然擔心浪費紙張,又何必多此一舉,浪費筆墨呢?
不認識,未曾謀面的人不寫:東坡曾經(jīng)回答劉元忠一封信,說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號稱?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么說,我既然不認識他,就不便隨便落款贈送,如果真是你的名號,我卻不喜歡你輕易使用這個我不知道的別號!苯Y果自然沒有寫啦!這大概是怕別人別有居心,或誠意不夠,不知珍惜。東坡是自負的,假如字落在一個下里巴人手中,豈不是對牛彈琴,他如何舍得? 綾絹不寫:東坡認為綾絹該用來做衣服,不該用來寫字。如果用綾絹寫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畫,揚名后世的不寫:當時有些文人想把*透過他的筆法,以求彰顯于后代,東坡非常生氣,他認為這種方式未免太卑鄙無恥了,世人不憑正當手段求得門徑,卻只會鉆營、巴結,這種邪風杜絕還來不及,怎么能再助長呢? 文無深意,無法下筆不寫:如果所寫的沒有內容,欠缺深意,必然格調淺陋,當然寫不得了!
書法家的故事10
清乾嘉年間,帖學風行,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等人書法更是風靡一時,當時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人物,他就是電視連續(xù)劇《宰相劉羅鍋》里的主角——劉墉,他善于學習歷代名家的長處,大膽創(chuàng)新,韻味特殊,備受世人贊賞。
劉墉博通經(jīng)史百家,他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鐘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但他敢于創(chuàng)新,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名滿天下”。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輕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能夠“靜”、“淡”、“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他與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鮮明對照,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但他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寫法,受到了當時的一些思想保守的書法家的指責,翁方綱就是其中的一個。
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著這一趣事:翁方綱有一個女婿是劉墉的學生。有一次,這個學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綱在練字,寫的還是他練了一輩子的字體,一筆一畫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動一筆。這個學生因為受到老師劉墉的影響,對老岳父墨守成規(guī)看不慣,就拐彎抹角地說:“岳父,您和我的老師都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我從來沒有聽您評論我的老師的書法。您這天給我談談吧!”
翁方綱放下筆,看了看他的女婿,說:“你回去問你的老師,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這個學生真的回去問老師。劉墉笑了笑說:“你回去也問你的岳父,他寫的字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這互相間的問話,反映了他們對待書法藝術的'不同見解,一個守舊,一個創(chuàng)新。之后這個故事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
據(jù)說劉墉握筆的姿勢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寫字的時候,筆正腕端,采用傳統(tǒng)的握筆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內室書房寫字的時候,就不論寫大字寫小字,都轉動筆管,飛快地書寫。筆隨手指前后左右旋翻飛動,像獅子滾繡球一樣。他寫得興奮的時候,甚至筆管脫手飛落到地上?上В@種方法沒有傳下來。
書法家的故事11
一日,趙孟忙中偷閑和夫人管道升登上院中假山,在涼亭內欣賞秋日美景,突然管家送來一封書信,夫人接過信札一看,原來是娘家來的,她看完后對夫君笑道:“久未回鄉(xiāng),家人甚為惦念,嬸嬸盼我們能回鄉(xiāng)一見呢!”趙孟不禁無奈地搖搖頭:“我何嘗不想回鄉(xiāng)共享天倫之樂,只是如今身在官場,俗務纏身,身不由已!”他的夫人當然深知夫君的志向與心思,而趙孟也甚為體諒夫人思親之苦。于是二人商量著給家人送去果脯蜜餞點心等當?shù)靥禺a(chǎn),而趙孟知道夫人全家篤信佛教,于是他還為夫人的嬸嬸專門準備了一百條香燭作為禮物,東西準備妥當后,夫妻二人興致很高,命人展紙研墨,回復一封家書。
雖然只是一封給嬸嬸問安、饋贈的家信,但我們可以看到,這封家書一氣呵成,氣韻流動。這就是流傳至今、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著名國寶書帖《秋深帖》!肚锷钐房v26。9厘米、橫53。3厘米,字共計十八行,全帖為行書,其筆力扎實、體態(tài)修長,秀媚圓潤,暢朗勁健。
這封家書以趙孟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寫道:“道升跪復嬸嬸夫人妝前,道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碑敃r季節(jié)漸入深秋,書信表達了他們對長輩的思念。信中還向嬸嬸講述了家里的親戚往來,“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
只是在這帖頁末尾的'落款,字跡模糊,雖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卻一眼看得出是經(jīng)過涂改的。
趙孟與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秋深帖》應該是趙孟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寫。從字跡上看,《秋深帖》筆體溫和、典雅,正與趙孟的行書特點相契合。專家推測,可能是趙孟代夫人回復家信,而他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發(fā)覺之后,深愛妻子的趙孟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
這封家書究竟是誰寫的呢是趙孟的夫人管道升還是趙孟信筆寫來在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又涂改了呢當年的趙孟夫婦不曾想到,這一團涂改的痕跡竟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猜想和疑惑……
書法家的故事12
王羲之從7歲開始,成天起早貪黑地練字。11歲那年,他想去父親的房間找點字帖繼續(xù)練字,發(fā)現(xiàn)父親的枕邊有幾本書,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筆論》的書,內容是教人寫字時如何運筆。王羲之一翻開書,就忍不住開始記錄那些執(zhí)筆運筆的技巧,他讀得愛不釋手,不知不覺把書帶出了父親的房間來讀。他按照《筆論》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入迷了。過了一段時間,他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的比較,確實有些變化。
一天,王羲之在讀《筆論》時被父親發(fā)現(xiàn)了。父親王曠看見兒子讀得入迷的書竟是自己珍藏的《筆論》,很詫異地問道:“你能讀懂這樣高深的.書嗎?王羲之答道:“書非讀不能懂,孩兒雖然一知半解,但還是能受到教育的。父親聽后把《筆論》送給了王羲之,得到書后的他練得更加勤奮,更加認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竟然連頭都沒有抬起來看一下,專心致志地邊看字帖邊練字。書童最后不得不去請他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時,只見羲之手里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笑著說:“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
正是這樣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練字,王羲之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
書法家的故事13
書法家的故事簡介
從前有個人因為他寫得一手漂亮的字而獲得了一份工作,那就是幫一個作家寫字。當他用漂亮的字把文章記錄下來的時候獲得了別人的稱贊,于是他也想成為作家,他開始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最后他死去了在他的扯淡中死去。
書法家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他的職務要求他寫一手漂亮的字。他能滿足他的職務的其他方面的要求,可是一手漂亮的字他卻寫不出來。因此他就登了一個廣告,要找一位會寫字的人。應征的信很多,幾乎可以裝滿一桶。但是他只能錄取一個人。他把頭一個應征的人錄取了。這人寫的一手字跟最好的打字機打出來的一樣漂亮。有職務的這位先生很有些寫文章的才氣。當他的文章用這樣好看的字體寫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說:“寫得真漂亮!”
“這是我的成績!睂懽值娜苏f——他實際上是半文錢也不值。他把這些稱贊聽了一個星期以后,就驕傲起來,也盼望自己成為那個有職務的人。
他的確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書法教員,而且當他打著一個白領結去參加茶話會的時候,他的確也還像個樣子。但是他卻想寫作,而且想把所有的作家打垮。于是他就寫起關于繪畫和雕刻、戲劇和音樂的文章來。
他寫了一大堆可怕的廢話。當這些東西寫得太糟了的時候,他在第二天又寫,說那是排字的錯誤。
事實上他所寫的東西全是排字的錯誤,而且在排出的字中(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人們卻看不出他唯一拿手的東西——漂亮的書法。
“我能打垮,也能贊揚。我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小小的上帝——也并不太小!”
這的確是扯淡,而他卻在扯淡中死去了!敦悹柫謭蟆飞系橇怂挠嚫妗K哪俏荒軐懲挼呐笥寻阉鑼懙梅浅:谩@本身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雖然他朋友的.用意不壞,他一生的所作所為——胡說,叫喊,扯淡——畢竟還是一篇糟糕透頂?shù)耐挕?/p>
書法家的故事點評
書法家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因為字寫得好所以獲得了幫作家寫字的工作。然而當他在得到人們稱贊的時候就覺得作家的功勞是自己的,于是他也想成為作家。他每天都寫各種內容,他甚至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最后他變得狂妄自大直到死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將自己的特長發(fā)揮出來,取長補短,而不是放棄自己的特長,反而去朝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去鉆牛角尖。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做好真正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書法家的故事14
“草圣”張旭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fā)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
張旭作揖一一致謝,并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
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睆埿癯烈髌蹋腿幌肫鸲派倭暝鴮懙摹队^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
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lián)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tài)像個什么字;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tài)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fā)。”皇帝練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
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jīng)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于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征觀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
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么不說話?”魏征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
這時魏征才奏道:“據(jù)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余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后后,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入木三分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
可別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jīng)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開始,人們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
看著他一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王羲之的書法怎么這樣深刻有力呢?這與他平常堅持不懈的鍛煉有關。
有一個“戒珠”的故事可以從側面說明這一點。據(jù)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
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jīng)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jīng)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fā)現(xiàn)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
后來,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fā)現(xiàn)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里。原來,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錯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為一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后人。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
有一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
并當場寫了一幅字贈給獻之。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出來的,henkekude。
書法家的故事15
鬼怪傳說
據(jù)記載,曾說過這樣的故事:晚年時經(jīng)常不上朝,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經(jīng)常有個婦人來,長相美麗非凡!眴査娜苏f:“這是個妖怪,要把她殺了。”后來,這個婦人又來找,不敢向前,站在門外。鐘繇問她為什么不進來,婦人說:“您想殺死我。”鐘繇說:“沒有的事!闭f完殷勤邀請,于是婦人便進到他的屋中。
鐘繇殺她,但又感到殺死她十分遺憾,于是下不了手。但最終仍砍傷了她的大腿,婦人立即跑了出來,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滿路。第二天鐘繇讓人去沿著血跡尋找,結果找到一座大墳墓中,棺中有一個漂亮的婦人,外表容貌身體如活人一樣,穿著白綢衣衫,坎肩上繡有花紋,左大腿受了傷,婦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鮮血。
癡迷書法
據(jù)說鐘繇小時候跟隨去抱犢山,學習三年書法。鐘繇常跟,、韋誕等人一起談論書法。一次,鐘繇向韋誕借看看,韋誕沒有借給他。鐘繇生氣捶胸,口吐鮮血。取出五粒靈丹讓他服下,才救了他一條性命。
韋誕死后,鐘繇命人盜掘他的`墳墓,終于得到了這部。從此,鐘繇的書法日見長益,更趨精妙。鐘繇全神貫注地研習書法,有時躺在床上用指書寫,常常將蓋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時上廁所,竟然忘記出來。他看到各種物件都想到書法,試圖將它們書寫,描畫下來。鐘繇還很擅長三色書(即銘石書、章程書、行押書)。
【書法家的故事】相關文章:
書法家的故事07-27
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12-01
書法家趙孟?的故事09-25
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精選)06-26
(優(yōu))書法家的故事07-27
書法家的故事(優(yōu)秀)07-27
(優(yōu)選)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07-04
古代書法家的故事04-26
著名書法家的故事01-30
書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必備]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