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震的知識
地震口訣
遇到地震不驚慌,鎮(zhèn)靜聽從老師教。
先后有序慢慢走,不搶不擠好寶寶。
來到操場有秩序,一個一個往外跑。
記住地震小兒歌,一定一定要記牢。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
天然地震主要是構(gòu)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gòu)造地震約占地震總數(shù)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fā)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shù)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chǎn)生地震,如巖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fā)生3級以上地震5萬余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qū)Φ乇砑捌浣ㄖO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fā)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于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chǎn)生的能力。 地震發(fā)生時,會產(chǎn)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于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后左右搖晃。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筑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fā)生后,震中區(qū)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qū)。 地震時,地球內(nèi)部發(fā)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布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可以知道,我國地震分布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地震的知識】相關文章:
地震科普知識講座心得體會09-04
地震了作文01-05
地震的作文06-12
地震作文06-11
什么是地震余震08-08
玉樹地震演講08-13
汶川地震作文05-19
關于地震的作文05-10
玉樹地震作文04-23
可怕的地震作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