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祭灶節(jié)習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廣東祭灶節(jié)習俗
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tǒng)習俗。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又叫送灶,因為民間相傳第二天灶王菩薩要向玉皇大帝匯報灶王菩薩一年的“工作”和所見所聞,諸如這一家人是不是亂倒飯菜、是不是不愛惜煙火等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廣東祭灶節(jié)習俗,歡迎閱讀與收藏。
廣東祭灶節(jié)習俗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jié)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jīng)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fā)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qū)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shù)亓餍械拿耖g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并存,神靈之數(shù)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赡苁菫榱撕喕y(tǒng)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tǒng)的祭灶節(jié)日。
山西境內(nèi),絕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shù)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lián)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lián)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qū)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xiàn)在統(tǒng)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貍、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jù)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后,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shù)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qū)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祭灶節(ji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jié)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jié)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nèi),俗稱掃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qū)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打發(fā)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一齊貼。體現(xiàn)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xiàn)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特別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廣東祭灶節(jié)的時間
廣東的祭灶節(jié)時間在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三,而且有著在這一天過小年夜的習俗,。
祭灶節(jié)祭灶的流程
1、時間臘月二十三13:00-15:00或19:00--21:00或臘月二十四早上
2、方位:北方或灶前;
3、貢品:三種水果,每種三個,最好炒三個小菜、糖果(給坐騎準備點草料和白水);
4、點三根香,跪拜,禱告:又到臘月23,敬送灶君上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5、如果有條件的可以誦讀斷窮神文疏(抄寫+背面),誦讀完了以后要燒掉。
祭灶的由來:
據(jù)說,灶君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一位神仙,名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掌管各家灶臺煙火,是每戶人家的保護神,所以受到家家戶戶的崇拜。
每逢小年,灶君老爺奉命回天庭反應各家各戶在一年中的作為,好的,為繼續(xù)受灶君保佑,不好的,就要接受懲罰。
于是乎,各家各戶為了討好灶君老爺,讓他老人家回天庭反應情況時,只說好話,就用麥芽糖供奉,甜寓意就只講好話,麥芽有粘性,一旦要說壞話,嘴巴就會粘住。
又有一說,祭灶,同紀灶,即是紀念教會古人用火煮吃的“先灶”,由于火的發(fā)現(xiàn),才讓人們從茹毛飲血逐漸轉(zhuǎn)變到吃熟食,喝開水。
這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不管是天子還是平民百姓,都獲益匪淺,對這位“先灶”,自然就是虔誠,膜拜了。
所以,不管是出于感激,還是每個人的小心機,大家為了討好灶君老爺都想盡辦法,祭祀時當然要用他最吃愛吃的,大腌雞,燒肉,燒鵝,鯪魚,花生,燒酒,蘋果,甜桔。
祭灶,其實也是一個人的信仰,向灶君老爺許下心愿,諾言,祈求來年順景,平安,也祝廣大讀者來年順境,出入平安,大吉大利,小年快樂!
【廣東祭灶節(jié)習俗】相關(guān)文章:
廣東祭灶節(jié)習俗01-18
祭灶節(jié)習俗11-16
祭灶節(jié)的習俗11-15
祭灶節(jié)的習俗參考06-22
祭灶節(jié)習俗介紹06-22
祭灶節(jié)的由來及習俗06-22
祭灶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07-03
祭灶節(jié)的習俗201607-02
祭灶節(jié)的由來及習俗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