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范文7篇
聽后感就是聽過一段演講或者會議之后的感想。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 1
今天上午,我們有幸聆聽了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教授的關于“讓幼兒園課程回歸經驗”的專題講座,讓我們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十年重新解讀《綱要》帶給我們的震撼。
在虞教授引領下,我們對課程有了更深層面的理解和思考,尤其是對課程“五指論點”比喻,我的印象尤為深刻,他把課程的之間的關系比喻為血脈相連、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五個手指與手掌的整體關系,非常形象,印象深刻。
聽了虞教授的講座,讓我重新審視當今的原本課程還需注入那些被我們遺忘和忽視的元素,為了迎合家長,我們盲目跟風,忽略了幼兒園課程本身應該關注幼兒的經驗取向;讓我們從新的視角重新看待幼兒園教與學的關系;良好的課程就是兒童幸福童年的保障;應該如何保證有質量的課程;如何讓幼兒已有經驗與幼兒主動學習有機結合。這些都引發(fā)我們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虞教授告訴我們“教師蹲下身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蹲下心來”,同時為我們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參考書,不僅讓我們知道理解《綱要》需要實踐,更需要理論學習,兩點都非常重要,對我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我們的內化、理解、升華,對我今后工作的推動必然是長期的、永久的,我相信通過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今后會讓更多的幼兒能感受真正幸福的童年生活。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 2
虞永平教授《讓幼兒園課程回歸經驗》帶給我們不僅僅是思考,更多是讓我們清醒認識到自己所做的工作離綱要精神還有很大的距離,綱要的核心精神沒有真正進入到教師的教育行為中。
一、綱要精神是一種傳承。
我們以開放的胸襟接納西方文化中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等理論時,我們對陳鶴琴、張雪門的思想有了解多少,原來五大領域劃分不是今天提出了的,在陳鶴琴先生的五指理論中已經提出,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就像五個手指缺一不可,血脈相連,這與五個領域不矛盾,因為綱要提出“……相對劃分,各領域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边@些觀點是在陳鶴琴理論上發(fā)展,因此學習西方文化時更要注重自身文化學習與建構,如幼兒多方面的經驗是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的。
二、了解孩子是教師的責任
從虞教授寫三個孩子的故事的案例中讓我們知道:看似了解孩子的我們其實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發(fā)生古老的、現(xiàn)代的、個人的三個故事,教師不僅要了解現(xiàn)代故事,還有知道古老故事,形成個人故事,教師要學會觀察孩子,記住其行為特點及發(fā)生的事,把握已有經驗這是實施課程的基礎,因為所謂課程就是形成其個人故事。
與孩子的溝通不難,虞老師用自己到托班的其身經歷告訴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其實就是接納他們,甚至可以你的目光告訴孩子你喜歡他們,跟孩子交流不是蹲下我們的身而是我們的心。
三、良好的課程是幸福童年的保證
課程就是做事,讓孩子快樂。
做符合幼兒需要的事,做符合幼兒天性的'事,做幼兒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兒感興趣的事。
活動要多樣化,讓幼兒感受多方面的經驗。
做有挑戰(zhàn)的事讓幼兒不斷做新鮮感。
四、幼兒的主動學習
幼兒經驗是從活動中得到的,有效的經驗有利于幼兒的主動學習,繩子的例子告訴我們幼兒的學習不僅僅是教育活動中,幼兒準備過程中也是重要學習,關于橋梁的研究孩子可以問專家一上午時間問題,學習……教師的高明在于說少量的話,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說,幼兒可以建博物館,減少等待不僅在排隊中,區(qū)域活動中醫(yī)院沒人看病也是等待,浪費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準備制作藥品……,這也是學習。
虞教授讓我們看到綱要真正的涵義,經驗、課程有了新的生命,糾正小學化傾向,讓每個孩子得到發(fā)展我們任重道遠。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 3
通過觀摩學習虞永平教授的《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報告,明確了新時期幼兒教師的角色已悄然發(fā)生了轉變,由以往的“灌輸者”“說教者”轉變成了課程方案的制定者、設計者。
不應再是過去孩子的“保姆傭人”,抑或是苦口婆心的怨婦,或是怨聲載道的受累人,而應搖身一變,成為顧全大局、統(tǒng)籌帷幄的大將軍。正如虞教授所說,教師應學會做該做的事,“不是老師話說多了、事做多了就優(yōu)秀,但卻是與教師的腦力成正比的!币簿褪墙處煈搶W習做個“智慧者”。
一、學做“引領者”。
現(xiàn)在的知識不再是靜止的,而是生成、變化的,流動的。虞教授指出知識就是經驗,是過程性的經驗。這注定了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我們幼兒教師把知識轉化成一個過程,引導孩子去體驗,通過操作體驗、觀察感受這種“接地氣”的方式來學習知識。
這就需要教師首先來學習做課程方案的“制定者”,“引領者“。如準備讓孩子干什么,在哪里干,如何干等。從整體上把握,從細節(jié)上引領。如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并且緊緊圍繞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去體驗、思考,獲得新的經驗,得到發(fā)展的目標進行一系列有價值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根據需要適時調整方案。
二、學做“發(fā)現(xiàn)者”。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fā)現(xiàn)!薄吧罴唇逃薄P枰處熢谏钪邪l(fā)現(xiàn)孩子的需要。教師應該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益的資源,并巧妙地利用。如虞教授舉了個幼兒園的例子,通過觀察、分析等記錄蟲子的成長規(guī)律,讓不喜歡蟲子的小朋友在那個氛圍中也喜歡觀察起了身邊的小動物?吹胶⒆觽儗W⒌赜^察的神態(tài),真心地認為做生活的發(fā)現(xiàn)者是件有趣的事。
如我們社區(qū)內就有水果超市。在給幼兒講授各種水果、蔬菜時,我們園有的教師就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引領孩子到就近的水果店去親自感官認識各種水果,如看一看,摸一摸等。孩子在直接經驗中獲得了發(fā)展。
如有的孩子在玩區(qū)域活動時,為什么不想玩?需要教師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背后的原因。是否是因為材料太過陳舊?還是材料缺乏層次性,讓孩子缺少挑戰(zhàn)的欲望呢?等等。發(fā)現(xiàn)、了解了孩子動機背后的原因,就真正讀懂了孩子。
三、學做“創(chuàng)設者”
教師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情境”活動。虞教授提到幼兒園的特點是“游戲化”、“情境化”。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直接參與,從中反思,做有意義的`事,進而獲得成長。
利用節(jié)日民俗這一特別的生活資源,讓孩子在做中學。如幼兒園在過“臘八節(jié)”時,有的班級通過自己動手制做“臘八粥”,品粥等活動。讓孩子了解節(jié)日的習俗,養(yǎng)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端午節(jié),自己親手嘗試“包粽子“等,了解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鍛煉了動手動腦能力,體驗了民俗的獨特魅力。
通過學習,處處提醒我們教師需要在生活中積淀,學做教育的制定者、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設者。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將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新型的“智慧型“教師,關注過程,聆聽生命,用生命喚醒生命。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 4
我感覺自己很幸運,在剛剛走進南師的時候,就趕上了第一屆學前教育學博士生論壇。當時研一的自己很懵懂,在學科的邊緣摸索,不知道哪里有路,更不知道剛如何去走。轉眼,研究生生涯就要結束了,三年的專業(yè)學習是短暫的,對于一個跨專業(yè)進來的學生來說,我對學前專業(yè)的了解還太少,與其說三年的專業(yè)知識學習,不如說三年教會了我如何去學知識。
如今,面臨畢業(yè)的我們,有幸運的趕上了第二屆學前教育學博士生論壇。今天論壇拉下了帷幕,和許多老師的同學一樣,我們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和其他的各式會議不一樣,博士生論壇真正的為學術人提供了一個討論、交流和切磋的平臺。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每個問題都能得到學術高層人士的精心指導。我們的心靈一次次的被激蕩,我們的思路一次次的被理清,新的問題又一次次的被激發(fā)。通過論壇的討論,我收獲的不是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是一種做學問的方法、態(tài)度。通過一些小的問題,老師交給我們的是他們積淀多年的學術魅力。
由于論壇期間其他工作的耽誤,我只聽了三場分論壇。仔細分析,我發(fā)現(xiàn)三場不同主題的分論壇中透漏著學前領域三個很有趣的問題:
1、專業(yè)發(fā)展面臨的社會問題;
2、專業(yè)發(fā)展內部的缺憾;
3、專業(yè)發(fā)展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
在虞永平老師點評的專場,來自各個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報告了自己對學前教育當前面臨的社會問題,包括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貧困農村兒童教育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社會發(fā)展造成的,是我們學前教育必須關注的對象。學前教育是教育的起點,要做到社會公平、教育公平,必須從起點做起。學前教育最初是從城市生長出來的,最早的學前教育研究也主要在城市展開。如今,學前教育研究的觸角必須要延伸的更多兒童,只有締造全民、全納的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的學科發(fā)展才有可能完善。
在孔起英老師和西南大學劉云艷老師點評的家庭教育專場,我看到了我們學前教育發(fā)展的內部缺憾。長久以來只重視幼兒園教育研究,而忽視家庭教育的.研究,讓家庭教育研究成為了我們學科的軟肋。5+2=0(5天幼兒園教育+2天家庭生活=0)問題的存在,必須要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齊頭并進的發(fā)展才有可能解決。然而從這次論壇的參與人數的比重和論文的質量來看,家庭教育研究的確太弱勢了,的確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關注。從學科內部的完善來說,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邊霞老師和東北師大姚偉老師點評的藝術教育專場來說。我一個很深的感觸是,如何去找到我們優(yōu)勢學科的突破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我們學校的優(yōu)勢: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學博士生導師屠美茹帶出了一批學前兒童藝術研究的優(yōu)秀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滕守堯,也為南師學前帶出了一批美學理論功底深厚的學者,等等緣由讓我們南師兒童美育具有深厚的底蘊。但是如何在這里找到研究的突破點,找到問題新的生長點,的確是我們應該反思的問題。
短短的論壇讓我收獲良多,我很渴望還有機會參與到這種充滿學術魅力的討論中來,這種渴望突然在心底生長出來,我要精心的呵護,要努力創(chuàng)造它生長的土壤。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 5
每個暑假總有那么一段時間,你看到的是老師們認真專注的姿態(tài),你看到的是老師們積極熱烈的討論場景,你看到的是老師們用心伏案寫作的身影。老師們依然熱情飽滿、滿懷期待的開啟了遠程研修的學習交流。
8月15日,雖然是立秋以后的日子,但是天氣仍然俏皮的`彰顯著三伏天的熱情,濟南市槐蔭區(qū)第二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們一大早七點剛過便陸陸續(xù)續(xù)來到幼兒園,有條不紊的開啟了研修的第一天。老師們開啟電腦登錄學習頁面,再三確認自己的登錄狀態(tài),老師們相互關心詢問以保證同事們都能第一時間成功登陸不錯過任何精彩的學習內容。
這樣緊湊順利的環(huán)節(jié)與老師們無私的付出息息相關,8月14日,老師們在研修正式開始的前一天全體來到幼兒園,進行班級班務的整理,讓大家有一個舒適的研修環(huán)境,并且對電腦進行了再三的調試與確認。前期槐蔭區(qū)第二實驗幼兒園的領導也為老師們在研修學習中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分工,老師們各司其職,電腦專長的老師為大家耐心調試電腦,經驗教師向新教師悉心介紹研修這一活動。老師們當天下午確認好一切準備就緒才離開幼兒園。
8月15日上午7:45老師們確認好電腦的正常使用情況,帶著飽滿的學習熱情來到幼兒園多媒體大廳,開始了集中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過程中老師們對專家虞永平的關于《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的講座秉視傾聽,認真記錄,槐蔭區(qū)教育局學前科的張昭華科長前來關心慰問老師們的學習情況,并向老師們介紹了本次研修的意義,同時對老師們提出了希望。上午的集中學習結束后老師展開激烈討論,大家踴躍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多種看法與觀點碰撞,擦出更多思想火花。感謝研修平臺,在這里不僅學到專家教授的經驗理論,更是讓老師們有一個思想上的碰撞,相信這樣的學習收獲是加倍的,有專家指引,有同行相伴,幼兒教育事業(yè)將會前程錦繡。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 6
我們全體幼兒園老師在中心小學集體學習,我們觀看了虞永平老師的講座,重點講了課程的過程意識就是經驗意識,這是一種專業(yè)意識;氐竭^程中區(qū),意味著通過探究、操作、體驗、交往、表達去感受和表現(xiàn)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內心。過程意識的確立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升。過程意識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緊密相關。
虞教授認為梳理科學的質量觀是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衡量學前教育質量的三個緯度,即結構、過程和結果。
虞永平教授分享了多個案例:孩子玩積木、班級里的三本日歷、足球賽、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通過這些案例,為我們闡述了幼兒園課程設計的路徑要以一變多、以靜變動、人群互變、無事生事,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是最核心的。
經驗是由實踐而獲得的認知、體驗及能力。質檢經驗是由學習者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間接經驗是別人在實踐中獲得的,并以一定的方式告訴學習者。告訴的方式包括文字、口頭語言、照片集影像資料。其中,最抽象的是文字,其次是口頭語言,然后是照片及影像資料。因此,間接經驗是有層次的。幼兒主要是通過直接經驗來學習的,端坐靜聽不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樣化的環(huán)境和材料,讓幼兒與環(huán)境、同伴及教師開展多樣化的`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的經驗。幼兒是在情境中、行動中學習的,幼兒的學習是為了獲得新的經驗。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錯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
虞永平教授的報告,讓老師們深深思考,“過程”這兩個字的深刻含義,以及它對提升質量的長遠影響。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 7
今天,我們大家聆聽了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關于《過程意識和經驗指向》的精彩講座視頻。雖然只有半小時的講座,聲音也不夠清晰,但它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與借鑒。
講座中,虞教授提出“幼兒園課程應回歸經驗;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幼兒園的課程不是教材,而是經驗的學習;課程就是做事”等理念。
我想,老師要堅持觀察,包括要堅持反思,要有一顆敏感的'心靈去感悟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所教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做到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根據孩子們的現(xiàn)有興趣、原有經驗巧妙地提供與實施適合孩子發(fā)展的課程與教育,做到及時滿足孩子的所需,使孩子的學習從原有的經驗走向新的高度。
良好的課程是幼兒幸福童年的保證。課程就是做事,讓孩子快樂,做符合幼兒需要的事,做符合幼兒天性的事,做幼兒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兒感興趣的事,活動要多樣化,讓幼兒感受多方面的經驗,做有挑戰(zhàn)的事讓幼兒不斷做新鮮感。作為幼教工作者,要珍惜孩子們有限的童年生活,探索有質量的幼兒園課程。正如虞教授所說,我們不僅要“蹲下身來”,更重要的是“蹲下心來”與孩子交流。
幼兒經驗是從活動中得到的,有效的經驗有利于幼兒的主動學習,講座中的例子告訴我們幼兒的學習不僅僅是教育活動中,幼兒準備過程中也是重要學習。教師的高明在于說少量的話,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說,幼兒可以建博物館,減少等待不僅在排隊中,區(qū)域活動中醫(yī)院沒人看病也是等待,浪費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準備制作藥品……,這也是學習。
虞教授讓我們看到綱要真正的涵義,經驗、課程有了新的生命,糾正小學化傾向,讓每個孩子得到發(fā)展我們任重道遠。
【虞永平教師講座有感】相關文章:
小學教師聽心理講座有感08-04
聽講座有感03-28
聽鄒越老師講座有感12-17
聽段惠民老師的講座有感09-08
教師講座心得12-07
聽《幸福教師五項修煉》講座有感08-05
聽講座有感作文12-17
聽“法制講座”有感11-28
聽法制講座有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