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知道是否要辭職
不知道是否要辭職,這是有些人糾結的問題,以下的不知道是否要辭職相關文章,歡迎閱讀瀏覽。
不知道是否要辭職【1】
辭職只是一件小事,辭職之后的路才是應該慎重考慮的。
1、對現狀不滿的原因是什么?是個人能力還是公司平臺?
如果個人能力有問題,那就不要著急跳槽,畢竟新的環(huán)境也是需要時間成本去適應的,不妨沉下心來認真踏實的對專業(yè)做深究。
倘若是公司平臺的問題,那就需要仔細考慮清楚,去到一個更大平臺是否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在大平臺有所收獲,我覺得這一點必須要想清楚。
2、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這個大難題一點也不比“晚上吃什么”的宇宙問題簡單。事實上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很少,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認真工作,有時候無知是知道的太少了。
比如說我畢業(yè)以后一直都在寫代碼,那我怎知自己對營銷策劃類事件不感興趣?也許我的工作是一名相對安穩(wěn)的公職人員,或許一個契機就會投身創(chuàng)業(yè)公司。
對吧?對吧。
世間有太多大器晚成的雞血了,喝了這一碗,多多去嘗試多多探索興許下一個世界就不一樣了,溫馨提示,為了減少損失,不要莽撞辭職,先從發(fā)掘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
3、對未來擔憂,一番跳槽真的比當下好嗎?
答案當然是不見得。
凡事有風險,但是跳槽的風險相對可控,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薪酬和平臺,所以為什么跳槽薪資是當下斜角45度,這里就是折入了時間成本計算的,新單位的試用期是風險一,和上司同事相處融洽是風險二,做自己理想的工作內容是風險三。
還是那句話,跳槽需謹慎,跳來跳去只會讓用人單位覺得你不大靠譜而已。
4、騎驢找馬到底對不對呢?
沒有絕對的對錯之說,這里分兩種情況討論。
第一種,得過且過的觀望機會,那機會來了你抓不住的,即便撈到新機會,我相信待遇平臺與當下的工作并沒有太大優(yōu)勢,不如不換。
第二種,明確目標觀望機會,這種人大多知道自己要什么,明明白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慢慢調整自己。這種跳槽一般都是大跳,即便不能被現單位好好善用也不用過于著急的。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這話假不了。
5、瓶頸期要不要跳槽?
一般什么時候會出現瓶頸期呢?3-5年,在一個行業(yè)剛剛站住腳跟,對自己期望比較高但機會較少。另一種就是年齡稍長,在一個單位呆了很多年做一個中高管,升職無望跳槽匹配度不高。
其實我覺得這兩種情況下,選擇權都在于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想達到什么樣的高度,或者破壁重來,或者踏實當下。
最后,對年紀不大野心不小的寶寶們說一句,想做就去做嘛,不需要太過猶豫周到,年輕時候試錯成本尚且可以自己負擔,但,萬一成了呢。
比如我的筆記本前幾天一直充電充不進去,我崩潰的以為她就這樣默默壞掉了,早上用熱水袋捂住鋰電池區(qū),她就這樣滿血復活了。
真的只有一句“活久見”感慨這個神奇的世界了。
你是否糾結過辭不辭職及如何辭職【2】
最近不少朋友在糾結要不要辭職及如何辭職的問題。
這種選擇性的十字路口,相信很多人想有一架時光機,讓時光機帶我們到未來看看。一切可行不可行?哪種選擇最優(yōu)?
可這世上哪有什么時光機!
人生充滿了偶然和未知,世事經不起假設,世上更沒有早知道這回事。我們能做的,就像王小波在《青銅時代》說的:“永不妥協(xié)就是拒絕命運的安排,直到它回心轉意,拿出我能接受的東西來”。
所以,還是靜下心來剖析剖析下面的幾個維度:
一次辭職 ≠ 一定終身
辭職就是歲月長河里大大小小的選擇中最普通的一次而已。并不是什么一定終身的事。當然這不是說,辭職不辭職就可以隨隨便便的,而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的感性而為。犯不著磨磨唧唧患得患失,恨不得用稱去衡量工作的每個緯度。費這時間,還不如多讀幾本好書。
人品 ≠ 職品
雖然說試錯法是最愚蠢的辦法,但是愛迪生就是一個典型的靠試錯法成功的例子。
現在很多向互聯(lián)網轉型的企業(yè),往往也會選擇用小步快跑的試錯法。那么,如果,如果一個人在職場試錯那就更加無可厚非。比如,剛從學校畢業(yè)出來的學生,作為一張白紙,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我們適合做什么工作,我們會喜歡什么樣的工作。所以,才會有如跳蚤般跳槽的小伙伴們。
如某名言所說,人生并非一試定終身,而是個試誤的過程。
那么,試錯職場,反復跳槽,就不能說是職場品德不好吧。畢竟,無論是職場還是人生,我們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啊。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身在朝中心在漢,仿佛是麥田里的游蕩者,公司發(fā)展公司的,我追求我想追求的,始終守護著自己的頻率,沒法真正入公司這場大戲。如此對比,我覺得通過果斷試錯,找到自己愛干的活,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總比畏手畏腳止耽誤公司事兒來得好啊!
成功職業(yè)路≠成不辭職
關于職場生涯。我很多次想,若是當年我不辭職一直在第一家公司做,會取得怎樣的成績。
朋友熟人中,很多人一份工作做了七八年之久,早已是經理總監(jiān)職位,年收入也非?捎^。而我這種換工作頻率相對高的人,收入當然沒法和他們比。但有的事情卻遠遠不是想象的那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遇到了與我一起入職那家公司的同事。他仍在那家公司,已經整整五年半了,可收入卻并沒有得到多少改觀。他依然沉湎于那份工作,不善溝通交際,人生際遇生活圈子也沒有得到多少改觀,而老板似乎也牢牢地吃定他了。
職場從一而終固然最好,但是不可違心苦熬,更不應該因為怕面對未知,而禁錮自己的試錯機會。人活一世,大部分人都會有自己追求的事業(yè),不應將自己活成別人希望的樣板。違背心意做樣板,應付得一時應付不了一世。
職場發(fā)展不順,換工作比較頻繁的人,也沒有必要灰心喪氣,覺得自己職場失敗。有的時候,得學會接受不完美,只要是理性思考之后做的決定,便是對自己的職場生涯負責。
找好下家≠不道德
以前,我一直認為利用工作時間,或者是找各種理由請假找好下家后再辭職,是“變心”的不道德行為。
但現在看來,對企業(yè)來說,如果一個心生離開之意且又在猶猶豫豫的員工, 如果企業(yè)看重他的才華,對他尚有挽留之意的話,有時候裝聾作啞地讓員工抽時間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實是對企業(yè)都有益的選擇。至少我會選擇這樣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因為員工通過對比,可能會把心理上某些嚴重失衡的天平扳正一點,要留就果斷止損。如果其還堅持離開,則再多挽留也沒有什么意義,如果不能給彼此滿意,則限制了彼此的成長與發(fā)展。
避免裸辭對個人的好處就更加不用多說了。不過凡事有個度,要走之際,回憶下公司對你成長的幫助,對你的關懷,再三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非走不可,而不是因為工作中與同事之間的磕磕碰碰而意氣出走。更不可,因為找好下家,而出言不遜,對同事對上司發(fā)泄以往的不滿之情。
要不要辭職?這3件事你得先想知道【3】
又到年底了,一年甚至多年以來,因為工作而受到的“委屈”,總該了結吧?
于是乎,滿大街多了一些眉頭緊鎖的人,“明年,我到底要不要辭職,然后重新開始呢?如果辭職的話,那就...可是如果不辭職的話,那又...哎...”
如此糾結背后的具體原因多種多樣,且因人而異。但這些原因的背后,總有一個心理學定律的身影:
損失厭惡:人們總喜歡獲得而害怕失去。
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止住這樣的毛病呢?三個建議僅供參考:
1.切換到未來視角做選擇
有三類人,分別活在當下、過去和未來。
活在過去的人,生活中充滿了“如果當初我...就不會落得今天這種田地”的嘆息。
活在當下的人,雖然可以腳踏實地地做一些事,但生活中也少不了“我到底在干嘛,為什么要干這件事”的疑惑和迷茫。迷茫久了,也會喪失動力,滑入活在過去的人群里。
當然,如果純粹活在未來,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很可能陷入到“我想...我要...我將會...”的偉大構想里,而忘了行動。
那些陷入到“月經式糾結”里的人,多活在了當下和過去,因為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子,就失去了“正確選擇”的參照標準,那當然怎么選都是錯啊!最后活生生熬成活在過去的人。
最佳的組合就是:選擇時切換到未來,行動時切換到當下,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
把視角切換到未來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目標事業(yè),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呢?可以問自己3個問題,反復問自己,是什么,為什么:
什么事情,總讓自己特別有成就感
什么事情,自己總比別人做得更好
兩者的交集里,哪件事情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第一個問題發(fā)現價值觀,第二問題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領域,三個問題結合的結果,自然是自己喜歡做,又擅長做,還有錢賺的目標事業(yè)。
壞消息是這件事只能靠自己完成,別人真幫不上忙!好消息是如果堅持問自己,一定會找到答案!
而且就算這個答案一時半會想不那么清楚,但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目標(而不是沒有目標),還可以通過不斷行動和復盤總結,最終也能找到目標事業(yè)。
2.不要被一個水杯限制自己的人生
曾在一個職業(yè)規(guī)劃師的交流會上,有位老師問了所有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手里拿著一個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選擇是什么?”
想想看,你的答案會是什么?
當時,有人說應該去繼續(xù)裝水,有人說要把水分享給別人,有人說要找到一個最好的方式來利用水杯里的水...幾乎所有的答案都跟水杯或水有關。
老師的答案是:一個人手里拿著水杯,此時最好的選擇,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跟水杯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
想想看,你在做選擇時,是否也受困于這樣或那樣的“水杯”呢?如果因為害怕失去,而死死的盯著水杯,就會遮住我們的雙眼,而看不到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當然,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所以想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再做選擇,真的很重要!
3.人生由很多選擇組成而非僅僅一次
做選擇時,讓我們如此舉棋不定的,還有一個原因:過于看重單次選擇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這次選擇一定會影響我的一生呀!我當然要慎之又慎呀!”
一次選擇到底有多重要?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一個選擇當然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但是一次選擇是否就決定了一生,就要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如果我們從整個人生的視角來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修正、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發(fā)生某些我們期待的,或者不期待的結果,而且這些結果是相當大的隨機性的。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單次選擇是可以在未來被修正、甚至重塑的,因而不要高估單次選擇的重要性,而更在乎單次選擇的假設前提,以及結果對前提的修正作用。
當然,我不是在鼓吹''輕率地做選擇”,然后漫無目的的試錯,而是“設置目標、基于目標做選擇、分析結果、修正目標、再選擇...”的選擇循環(huán)。
總結起來,如果你深受“月經式糾結”困擾,你可以:切換到未來視角做選擇、不要被一個水杯限制自己的人生,人生由很多選擇組成而非僅僅一次。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當然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如果還沒有想清楚,不妨先把放一放辭職的事,而是2017年定為“自我覺醒和發(fā)現”之年,行動起來找到自己。
不行動,浪費的是時間。盲目行動,浪費的是信心,失去了“自己可以成長為想要成長的那個自己”的信心,這更可怕,你覺得呢?
【不知道是否要辭職】相關文章:
不知道是否該辭職07-12
我們公司的辭職制度我不知道是否正確?07-11
不知道是否辭職應該離開廣州去中山?07-12
新的工作領域產生壓力,是否要辭職?07-12
想辭職,不知道是否拿到提成,不能怎么辦?07-12
是否要辭職,HR們進來支個招07-12
我要辭職就是不知道辭職報告怎么做07-12
辭職了現在不知道要干什么?沒目標了07-12
實際工資與期望薪酬有差距是否要辭職?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