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恐龍》評課稿
聽了毛老師執(zhí)教的《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使我受益匪淺,課堂中許多亮點都值得我借鑒。
首先,這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這種融知識性與科學性于一體的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十分準確。像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游離于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難能可貴的是毛老師以他多年的經(jīng)驗,輕松自如地完成這堂課。現(xiàn)在,談談我的幾點感想:
一、流暢的教學思路。首先,利用恐龍與小鳥的圖片作為導入,讓學生用詞語形容二者的特點,接著,毛老師提出了“這種看似外觀差別極大的兩者動物,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一問題進入正文。
二、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毛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1、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師:比較句子,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
生1:我發(fā)現(xiàn)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一支”,說明了是一部分。
生2:用了“漫長”這樣的詞,說明了恐龍演變成鳥的時間久。
可見,老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在感悟“一支”、“漫長”等詞時做得很到位,運用了刪減比較、對比朗讀這一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說明文中用詞的正準確,學習錘煉語言。
以上這些亮點給我今后的教學樹立了榜樣。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每堂課下來,難免會有缺憾。
1、時間問題。本堂課有拖堂現(xiàn)象。
2、板書設計問題。雖然要展示的板書設計一目了然,但遺憾的是毛老師把平時的習慣帶到公開課來,如,在黑板上多了許多“隨筆”,給我的感受是顯得有點隨意。
【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恐龍》評課稿】相關文章:
《飛向藍天恐龍》評課稿11-13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07-08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育敘事04-08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04-10
語文《恐龍滅絕》評課稿07-13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精選5篇)03-24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4篇09-24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后反思(4篇)11-20
部編《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