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古代建筑要素
。好鎸捙c進深
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筑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筑的通進深。
古建筑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褐吲c柱徑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guān)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guī)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筑,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guī)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菏辗謧(cè)腳
中國古建筑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wěn)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么,柱頭收分后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guī)定為7/1000。
。撼鏊厮
中國古建筑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guī)定。清式則例規(guī)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占2份,飛椽出頭占一份。
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shù)纳铣鲩,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臺明高臺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臺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翰郊芘e架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構(gòu)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于2D,最大不應大于3D,在這個范圍內(nèi)可以調(diào)整。
舉架:
所謂舉架,指木構(gòu)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shù),清代建筑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筑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筑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yōu)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筑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jīng)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筑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中國古代建筑要素】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古代建筑07-24
求職禮儀要素10-14
《音樂要素》教案08-26
求職禮儀有哪些要素10-14
語文教材的構(gòu)成要素04-19
設計行為面試問題五要素05-22
求職信寫作需要的5要素12-20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07-20
中國古代音樂故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