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脈》讀書心得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文脈》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1
乘隙讀畢余秋雨先生《中國文脈》,特來作結。
此書位列"余秋雨書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綱挈領、開宗明義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僅位列第九卷?芍穗m為后成之書,在先生心中分量卻是極重。先生今年將69歲,讀古人嘆世代風華,臨舊跡感往事來去,行萬里成久遠之思,籍散文展樸正情懷。我年淺筆拙,只能簡談所感,向有歷史擔當的'前輩文人致敬。
文學之中,我與詩最有緣。兒時我不懂詩,初讀《新編唐詩三百首》,讀得不解風味。長大一點后,什么詩都讀。就這樣長到17歲——那時正讀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紅衣紅褲紅靴紅帽,執(zhí)飯盆快步從飯?zhí)梅祷厮奚。走到澡堂子后墻之時,我突然拍拍腦瓜子,告訴自己:"哦,這就是詩啊。";從此我認為自己懂了詩。我也寫詩,13歲和兩個女孩結了詩社,關注洋娃娃也關注世界。這段詩旅18年后戛然而止。
與詩的糾葛并非解決我人生大問的單純線索,軍、史、哲等著作也凈化了我的心靈。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讀這些血火交織的文字,我至今仍將是當初那顆單薄頭腦。同時我感恩身邊不懈奮斗的人們,他們以待人行事來為我定義,什么叫做心胸與夢想。
述說以上經歷,是想說明在有所準備之后,閱讀較不易辜負著者苦心。余先生縱橫古今,將文脈正統(tǒng),聯接于品格性靈;把傳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由于情境皆活,讀者可盡覽數千年名士風采。名士之間,落筆則有輕有重。例如屈原一節(jié),他甚至附上《離騷》全文今譯;而不可繞過的蘇軾,卻僅寥寥數語。約取之間,彰顯著者思考結論——余先生重視的當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質,靜候佳音";,正在其中。
讀畢掩卷沉思,印象最深處,一為《離騷》天真爛漫之情,與《夢游天姥吟留別》遙牽一線。二為歐陽詢楷書我多年珍愛,不想先生亦重。三為陶淵明不為人孰知的短詩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再拜友人推薦此書。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2
談到文化,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源,是我們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歷經千余載歲月的滌蕩,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面對如此之繁華盛景,一個中國人,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淵源一無所知,甚至鄙薄,顯然是極端可怕的。這不禁讓我們意識到,品鑒和把握先祖賦予我們的財富,并將其不斷延續(xù),推向高峰,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瑯滿目。正如我上文所說,把握和品鑒其精髓是關鍵所在。而文學的發(fā)展變遷正是華夏文化延續(xù)變化的一條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線,它的活力充分展現了我國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華。因此,抓住這條主線,有助于我們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悟文化的神韻精髓。
于是,我仔細研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國文脈》。
然而我驚喜的發(fā)現,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開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fā)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劉和審美潛流。”這正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尋的方向,將文學的主線升華為了文脈,這正是其根源所在。
點明主題之后,作品《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原點,從作品《詩經》講起,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統(tǒng)一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作品《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展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既是文學的發(fā)展,亦是歷史的變遷,生動地為我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縱觀全書,開始的兩個篇目,作品《中國文脈》和作品《筆墨歷史》是總體綱領,它們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中國書法史,之后是對每個時代文脈分別以個體進行精細論述,使全書更加豐滿充實。
作者站在研究者個人的角度,展現的是研究者個人的史觀和研究心得,并不過分強調說教,雖有爭議,但對于像我這樣非專業(yè)平民,能夠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鳥瞰浩瀚的中國文脈,“竊取”某些研究者的點滴 1
研究成果已經獲益匪淺。
大浪淘沙,歷史沉浮,那一條貫穿中國文化的文脈正逢抉擇的關鍵。我們面對著繼承與發(fā)揚的機遇與挑戰(zhàn),余先生的作品點明了社會的現狀與背景的潮流。經典不可復制,此話擲地有聲,既承認了人類一切文化壯舉由盛而衰的必然規(guī)律,同時也提出,應當敬畏經典,保護經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組,在大力改革中創(chuàng)造與推進新的中國文脈。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3
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425頁,期間的感受很難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達,剛開始時,讀起來有點澀,有點苦,到后來,越讀越覺得酣暢淋漓,蕩氣回腸,溫暖熨貼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如傾聽一支穿越三千年時空的清雅妙曲,蕩氣回腸,暖意氤氳,頭腦清明。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畫壇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飽蘸深情的筆墨,大氣磅礴地勾勒出漫長的中國文脈畫卷,流露對中華文學家園的滿腔撫愛和關切之情,時而工筆重彩,繪聲繪色;時而妙筆生花,汪洋恣意;時而清新點染,靈光流動
中國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從五千年的蚩尤黃帝時代開始記載歷史,于是文學開始它永無止境的行走了。過了大致兩千年后,它在平和、安詳、尋常、世俗的黃河流域找到了《詩經》,讓新生的文脈開始走上旅途。
中國文脈跌跌撞撞吟唱著一首首《詩經》,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時代。行吟在江風草澤邊,穿著衣飾奇特的屈原如約而至,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貴,離群而憫人,塑造了懸崖獨吟曲,拉出了詩人的`文脈。
到了漢代,忍辱負重、奮筆疾書的司馬遷在獄中以從容真切的樸素筆觸、錯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記》,散文接手了文脈,文脈在此變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繪出了中國歷史的魂魄。
三國時期,叢林邊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從亂世之中強悍地接續(xù)文脈,隨后緊接著的是風骨飄逸,才德兼?zhèn)涞墓植艑W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學的賞顧,嵇康在刑場之前暢彈《廣陵散》更是將那種絕倫的聲調和情感震撼于世。響徹著自然之音的田園之中,氣定神閑、流淌潔凈淡遠之氣的陶淵明用他窮苦的凡人之軀高高舉起了文脈。
唐朝則是一場審美的大爆發(fā)。因著機緣巧合,北方曠野和南方巷陌間文化靈魂的融合,政治帶動著文化瘋狂地不可一世。文學自立而冗長,豐富而挑剔。詩即是如此,文亦出采,各種文學都以最強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唐詩巍峨頂峰瀟灑行走的幾男子:李白、杜甫、王維等成就了這么一個文化藝術史的杰出時代。
五代十國,南方詩文仍在,南唐李后主李煜為開創(chuàng)詞的先例,讓明月夜風感受到:中國文脈從未停住過。
宋代,政文貼近,文人當政,數個同時足踏在文化巔峰和政治巔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蘇軾造就了中國文脈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戲劇隨著文脈的涓涓細流顯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一舉奪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兩代之期,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枝獨秀,全方位地探尋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滅,撫慰了中國文脈五百年的荒涼。
中國文脈,還在繼續(xù)行走著。
讀余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讓人不得不嘆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綿厚而不沉悶,沉重而不冗繁,新穎而不輕佻,個性而不張揚。洋洋灑灑36萬字的巨著,文采斐然,情感濃烈,邏輯嚴整,新意迭出,讓那些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漸漸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閱讀過程如同在萬水千山中閑步觀賞美景靜聽天籟,空曠清新,賞心悅目,很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回到開篇,讓我們再次溫故和回味: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fā)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文學的等級,與官階、財富、療效、傳播等因素完全無關,只由一種沒有明顯標志的東西來定,這個東西叫品位總之,品位決定等級,等級構成文脈。先生嘆道: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我們應當在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范本。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4
作品《中國文脈》整書對中國浩瀚的歷史中的文化按時間順序做了一次梳理,讀完這近40萬字的巨作,花了不少時間,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細讀了前面的兩篇“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
如果說坐上火箭就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那么前兩篇文章就像火箭一樣,把人帶入了高空,讓中國的整個文學脈絡一覽無遺。個人比較喜歡從大局上去看待一個文學時代,這樣會比較客觀,等細致到個人時,也許就會帶上一些主觀色彩了。
古代的文學其實從小就接觸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學以后漸漸的接觸到了更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但以前并不明白,李白的詩到底美在哪。作品《詩經》在中國文學路上占著多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國文脈》一書中就很好了為我們闡述了其中的緣由。
有人評論說作品《中國文脈》是“最好看的中國文學簡史”,當然我也是同意的,但必須解釋一番,"好看"可以看做是“好看懂”,整書的時間線索十分清晰,文學的發(fā)展從遠至近,一步一個腳印。分類也是相當的清楚。
為什么沒有用很多時間去細讀后面的一些文章,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很多都帶上了作者的一些個人喜好,當然,作為一種的文化的梳理,這也是自然。相對的這也能體現出作者的獨到見解。會讓人有不同的感悟。當讀到作者和我是一樣想法的時候,就會開心的笑笑,想法不同的時候,會失落,會思考一番。
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曹操的評價。作者不僅肯定了的曹操的文學造詣,更是對他的筆墨贊美了一番。曹操在人的刻板映象中就是“壞”'"奸詐",這也只能歸功于作品《三國演義》。曹操做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其詩文都有開創(chuàng)一代風氣之功勞。其以樂府古題寫時事,不僅開創(chuàng)了樂府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風,而且為后世詩歌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他活在五言騰踴的時代,又使四言詩重放光彩,對嵇康、陶淵明、韓愈等人的四言詩創(chuàng)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果有人說孔明的文學造詣高于曹操,我也只能“呵呵”一笑。
歷史淘盡了無數的英雄,文學何嘗不是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文學又何嘗不是呢!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5
近期,好友推薦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書籍。其正在閱讀《中國文脈》一書,故亦從此書讀開去,以窺端倪。自上周從淘寶天貓購得《中國文脈》一書,即閱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筆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為脈,以史為鑒,融會貫通將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過文化的啟承轉接發(fā)展串聯在一起。使每一個歷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個性實足,仿佛隔空在與歷史人物對話,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國,一步一步沿著每個朝代,一路一風景,詳細記下了沿途所見所思。真實所見的就如實記敘,道聽途說的,難以見證的,多方求證,力求真實。史上沒有結果的',想象無窮而符邏輯。
其將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當時當刻來分析,顯其質,傳其神。將歷史人物以史學家般的研究并給予文學家的獨到見解,讓枯燥的歷史人物生動而易讀易懂。
復原人物情感,凸顯歷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傳位于子,結束了禪讓選賢,開創(chuàng)了世襲制,實是無奈防爭斗;老子之學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鬃又畬W乃吾師,深深教誨,發(fā)自肺腑。兩者秋水共長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俠氣,四海為家,充滿理想,自視過高而缺乏判斷力和執(zhí)行力的李白,時時想報效朝廷,卻輸得一敗涂地;南山腳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淵明,數百年后才被人記起;聊發(fā)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蘇東坡,多次被貶謫,等不到馮唐持節(jié)云中;當年萬里覓封侯,卻身老滄州的陸游,至死也未見九州同;本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辛棄疾,可憐白發(fā)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戰(zhàn),而怒發(fā)沖冠,欲雪靖康恥的岳飛,終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漢武,嚴謹記實,受奇恥大辱后仍不停筆寫《史記》的司馬遷,人情失恰,不知所蹤;死而后已,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終究敵不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師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偉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愛非攻過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愛人本現實而易行;持《離騷》,問九天的屈原,一路在問卻無人回答,曲高和寡,郁郁寡歡,投江而去!
綜觀余秋雨先生在本書所寫的文人志士,大多壯志未酬,空留遺憾!但是正是這幫豪情高漲,充滿斗志卻顯無奈,似是不懂風情的文人志士,傳承發(fā)展了中華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們那種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與度外,不失氣節(jié)大義的氣概,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6
從《山河之書》到《中國文脈》如果說前者是閃耀在中華文化長河上的亮麗一景的話,后者便是前者的締造者。如果說我是一個從不懂歷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時,我卻被余老師用那么通俗,簡潔,干凈而又賦予魅力的語言吸引著,我從來不知道浸著歷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讓人醉,你為我們講述的不是那鐵騎血腥的歷史,娓娓道來的而婉諾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攜著遠古文化氣息,那么親切地走來了,你所有的懷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種美是我從不曾目睹的,那種愛是迷失自我的歲月里,光輝的一筆,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語,是生存狀態(tài)自然程現,就是她讓我心里像點著了一場大火,讓我的思考從平淡、消極、頹廢,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傷感還是有的,有那么一天開始,我不那么熱衷于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著腳也夠不著,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還在燒著,"燃燒是一種讓人睜不眼睛的吞噬;鹧嬉砸环N灼熱而飄忽的獰笑,快速地推進著毀滅。那一刻,我這一邊已經準備剎時化為灰燼,哪知有一雙手伸了進來,把傷殘的我救出。";
我從夢魘中醒來,生命那么觸手可及,連樓蘭姑娘也在為我婉惜,我還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對數理化的宣揚,那種數字美,那種簡潔美,那種約定美,那種不用粉飾的美,那么高傲地推動著生產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為我親愛的祖國盡微薄之力,這是我的`青春!踏著青的遺跡,我的人生帶著年齡的冗余前進著,可時間已經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讓一種東西停止了,而讓一種東西無力了,我沒有自信了,帶著的清高的外表,卻感到了那種來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讓我傷透了。
西天最后的一絲余光鋪開了夜的序,我開始了我爭渡的最禮相遇,不知道算不算愛上了你。
我的書房里,泛泛的燈光里,我席地而座的隨意,散落一地的書,干癟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應該知道,我不想睡!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7
最初對余秋雨老師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視歌手大賽上,他作為文化課考官,在評點歌手答題的同時,為我們普及了很多文化歷史知識,當時很多聽不太懂,只是覺得他出口成章,各種文學典故信手拈來,讓很多人崇拜至極。
后來,讀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讀懂了幾分他的苦心,他對于中華文化是如此的熱愛如此的維護,一心想推廣開來,可是在當今這個人心浮躁一心向錢的社會,他所做的就像是對著大海吶喊一樣,聲音被隱沒在海浪里了。
但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一起為民族文化吶喊,一起為保留我們燦爛的精華而吶喊,可能這些聲音就能匯聚成強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傳播到四面八方。
這篇《中國文脈》,余老師是依照歷史的順序,為我們一一清點每個階段最偉大的文學家。
從《詩經》的吟唱開始,中國文化開始上路,歷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偉大的詩人和瑰麗的文學作品。首先,在先秦諸子中,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莊子、孟子;第二等級:老子、孔子;第三等級:韓非子、墨子。
而余老師認為屈原是整個先秦時期的文學冠軍。漢賦的成就相對最弱,幸好還有占據歷史性學至高地位的司馬遷和《史記》。
魏晉文脈,分為三段,第一個在戰(zhàn)火硝煙中接續(xù)文脈的,是曹操。有很多成為熟語的詩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他用干凈樸素凝煉的筆墨,以開闊的氣勢來寫宇宙人生。第二段,是阮籍,嵇康兩人,真正稱得上"魏晉名士";。第三段的主角,陶淵明,他以自己的詩句展示了最鮮明的文學主張,戒色彩,戒繁復,戒深奧,戒典故,并創(chuàng)造了一種以"田園";為標識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種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陶淵明為中國文脈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氣,潔凈之氣,淡遠之氣。本人也是最喜歡他身上這種悠然淡定的超然氣息。
唐代文化上的`繁榮,留下最壯麗的一篇。余老師心中唐代詩人的前四名,當屬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寫的好的當屬韓愈和柳宗元。
宋代文脈的首席,讓給了蘇東坡,他是一個全才,詩、詞、文、書法、音樂、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皆可傲視千年。排在他后面是是辛棄疾、陸游和李清照。
及至元代,詩歌、散文不值一提,但戲劇的出現,彌補了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一個重大缺漏。關漢卿、王實甫的出現,讓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并肩而"毫無愧色";。明清兩代五百多年,中國文脈嚴重衰弱,還好有一部《紅樓夢》以世界性的高度存在著,慰撫了五百年的荒涼。
中國近、現代文學,成就較低,F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脈的也就是魯迅。
現代如此荒瘠,如何重新推進中國文脈?余老師說,首先領略兩種偉大——古代的偉大和國際的偉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創(chuàng)造未來。每個試圖把中國文脈接到自己身上的年輕人,首先要從當代文化圈里逃出,濾凈心胸,騰空而起,靜靜地遨游于從神話到《詩經》、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學星座的蒼穹之中。
然后就有可能成為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和期盼者。
我們在等待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8
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國文脈》,全文近三萬字,共計425頁,一氣呵成,粗線條概括了中國文化(以文學為主徑的小文化)的經脈。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藝術感覺都是超常的,表達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寫得中氣充沛、淋漓酣暢。而這種駕馭歷史、囊括文化、指點江山、評判古今的做法,沒有宏大的視野、敏銳的洞察力、鮮活的欣賞力與聰穎的表達智慧,也無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學風嚴謹,善思求真,具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不凡氣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華大地,考察并闡釋諸多被埋沒的文化遺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轟動一時;十多年前他又不辭艱辛穿越全球數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作品《中國文脈》一書里,他以“文脈”提綱挈領,生動解讀中國三千年文化史,讓那些隱沒的高級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綱舉目張。他以高視野、新角度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寫作本書,目的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布,期待天才再臨”,期待中華文化的復興。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畫壇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飽蘸深情的筆墨,大氣磅礴地勾勒出漫長的中國文脈畫卷,流露對中華文學家園的滿腔撫愛和關切之情,時而工筆重彩,繪聲繪色;時而妙筆生花,汪洋恣意;時而清新點染,靈光流動……畫卷從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的作品《詩經》開始,蜿蜒曲折,飽滿生動: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的先秦諸子;行吟在江風草澤邊孤傲而爛漫的屈原;忍辱負重奮筆疾書“以史立身”的司馬遷;叢林邊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風骨飄逸、奇譎多才的魏晉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園中氣定神閑、流淌潔凈淡遠之氣的陶淵明;在唐詩巍峨頂峰瀟灑行走的幾男子:李白、杜甫、王維;宋代數個同時足踏在文化巔峰和政治巔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蘇軾;元代定國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潤的怪才黃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悶中,一枝獨秀的曹雪芹……他們是文脈畫卷中俊俏的峰巒,余先生用詩意充沛的筆墨夾敘夾議,讓那些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漸漸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時,對影響文脈至深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評價,并深入剖析文脈之根——精神之脈和人格之脈,于中國文明有重大意義的佛教文化,精辟論述其生命力、影響力和獨特魅力;對玷污集體人格的負能量——小人,展開精細解剖和分類,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閱讀作品《中國文脈》過程中,我總是忍不住會想起明朝文學家楊慎所作作品《臨江仙》中的兩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的,在中國文脈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就像滾滾長江,呈現過一波又一波讓人矚目的璀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終究會淘盡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會成為不可復制的經典,就像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創(chuàng)作的元雜劇,讓中國文脈在元代突然超常發(fā)達,但是元代之后,風華耗盡的元雜劇,像一個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過程便轟然倒下,拒絕有人以“振興”的說法來做人工呼吸、打強心針。盡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無法追趕元雜劇的依稀蹤影。對此,余秋雨評價說:“文脈,從來不是一馬平川的直線,而是由一組組拋物線組成。要想繼續(xù)往前,必須大力改革,重整重組,從另一條拋物線的起點開始。一切需要刻意“振興”的文化,都已經與文脈無關。而且,極有可能擾亂了文脈的自然進程,F在社會上經常有人忙著要把那些該由博物館保護的文化遺產折騰到現實生活中來,而且動靜很大,我就很想讓他們聽聽元雜劇轟然倒地的壯美聲響。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9
8月份赴歐洲三國旅游,領隊布置回國后的作業(yè)——閱讀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老婆則一口氣買回了余先生4本書。
先把領隊布置的作業(yè)做完,這次回南京時,老婆在行李箱里放進了第三本書,閑暇時,取出來一看,書名《中國文脈》,不知是些什么內容,只是按照看前面兩本書的習慣,計劃每次閱讀50頁,剛開始有些費力,感覺內容繁雜,看十幾、二十頁,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兩天,閱讀的時候,順暢了許多,余先生把先人、歷史寫的鮮活,寫的生動,拉近了遠古與當代的距離。
《詩經》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以前覺得好,未認真閱讀過,以后有機會,靜下心來,認真拜讀。
殷王遷都,竟是從奄(今山東曲阜),遷至殷(河南安陽小屯)。奄(今山東曲阜)距離老家只有區(qū)區(qū)60公里,自己家鄉(xiāng)竟然在遠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僅限這字面三個字,現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記錄,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幾萬片,當時殺掉了多少只龜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獻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韓愈、柳宗元、司馬遷小時候讀書時,或多或少讀過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詩、詞、典故,余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陡然間覺得還要回頭再去讀一讀,范圍也要再擴大一些,甚至還有要練練書法的念頭。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墨子諸子百家,膚淺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見過,厚厚的一個大部頭,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澀難懂,在學生時代讀不進去,跟老婆商議買一本,現在再嘗試著讀一讀,希望能有收獲,體驗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學堂,戰(zhàn)國時代的大學,獨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現,為老祖宗驕傲。
《中國文脈》,與我現在的工作沒有直接關系,與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遠,無心讀來,有些收獲,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中國文脈讀后感01-29
中國文脈讀后感7篇04-12
中國文脈讀后感3篇03-17
《中國文脈》讀后感(精選14篇)08-12
《鄉(xiāng)土中國》讀書心得12-27
鄉(xiāng)土中國讀書心得01-03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02-23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03-25
《鄉(xiāng)土中國》讀書心得15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