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經典歷史典故

時間:2023-07-08 07:43:04 歷史 我要投稿

經典歷史典故 【必備】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xiàn)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lián)想,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歷史典故 【必備】

  經典歷史典故 篇1

  出處:宋。王辟之《繩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釋義:“開卷”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比喻讀書有好處。

  歷史典故:

  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對于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規(guī)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么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么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并不覺得勞神。

  于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并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后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經典歷史典故 篇2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故事概要: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

  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a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于刻畫自然景物,開創(chuàng)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并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夸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評價非常高。

  南北朝時最著名的大詩人謝靈運曾言:天下才共一石(為我國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稱才學出眾者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隱的《可嘆》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獻內翰楊侍郎》中有:欲言溫暑三緘口,閑賦宮詞八斗才等等。

  提示:謝靈運在用這個詞語的時候,很是狂妄,而后來,這個成語卻用來謙虛地稱贊他人,所謂語境,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語句意思會變,這個意思。

  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形容學問淵博。語本《莊子天下》:惠施戰(zhàn)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

  惠施的學問廣博,他的文章斡旋五國興衰,道術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他分析事物之一,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為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核的,稱為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剛正中的時候就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向死亡轉化。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也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已來到。連環(huán)可以解開。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泛愛萬物,天地合為一體。

  經典歷史典故 篇3

  一日千里

  戰(zhàn)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做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嬴政因為同病相憐,相處良好。

  后來,嬴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去做人質,原本以為可以得到嬴政的優(yōu)待。不料,嬴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機會逃回了燕國;貒螅拥ひ恢惫⒐⒂诒,想報復嬴政。但由于燕國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更別說實現(xiàn)太子丹復仇的愿望了。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擔心不已,太子丹也憂愁萬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阻擋秦國侵吞的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為人機智,很有謀略,您可以跟他商討一下!碧锕鈦砹耍拥し浅9Ь吹卣写怂,并對他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碧锕饴犃,一言不發(fā),拉著太子丹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馬。在壯年時,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時,卻連劣馬都跟不上了。您說這是為什么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薄皩ρ!您聽說的關于我的.情況,都是我壯年時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碧锕馔A送S纸又f:“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愿向您推薦一個人——荊軻,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后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敗告終。

  經典歷史典故 篇4

  1.得意忘形

  典故:東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狂蕩無羈,能詩善文,有時在南京家中讀書,數(shù)月閉門不出;有時出外游山玩水,十天半月不回家。當他快樂時,就發(fā)瘋似狂,忘乎所以,甚至連他自己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了。

  2.鳳毛麟角

  發(fā)生地:南京烏衣巷,典故:南朝時期的謝超宗,是烏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親逝世后,謝超宗寫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讀后大加贊賞,稱贊說:“超宗殊有鳳毛!倍镑虢恰敝f則是出自《北史》:“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干卿何事

  典故:南唐定都建康(今南京),中主李璟喜愛詩詞,他的《攤破浣溪沙》中有:“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敝。而馮延巳的《謁金門》中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崩瞽Z拿這句詞和馮延巳開玩笑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回答說:“不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

  4.漸入佳境

  典故:東晉畫家顧愷之長期在建康(今南京)生活。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吃甘蔗時跟別人相反,每次都是從甘蔗的梢部吃起。他曾解釋說:從上往下吃,越吃越甜,這叫漸入佳境。

  5.刻畫無鹽

  典故: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時,周豈頁任尚書左仆射,當時朝中宦官們認為他為人高潔,把他比作樂廣。樂廣也是當時被認為高潔的人物,但周豈頁卻認為樂廣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當庚亮告訴他有人把他比作樂廣時,他很不高興,說怎么能拿丑的東西來比喻美的呢。

  6.量體裁衣

  典故:南朝時南京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并附手詔一道,說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7.危言聳聽

  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桓玄說:“矛頭秫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吃;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币馑际钦f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萎的樹枝上;顧愷之說:“井上轱轆臥嬰兒!本系拈镛A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后人就把這種夸大形式嚇唬人叫做危言聳聽。

  8.盲人瞎馬

  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毕沽搜劬Φ娜,騎著一匹瞎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邊自然是很危險的。

  9.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由于當時在場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聽了此話自覺難堪,但又不便當眾發(fā)怒,只好說了一句語雙關的話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晉?衛(wèi)鑠《與釋某書》:“衛(wèi)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wèi)真書,咄咄逼人!毙l(wèi)鑠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其書中說的王逸少就是烏衣巷里的王羲之。

  10.流芳百世

  典故:東晉明帝時。駙馬桓溫專權作亂,萌發(fā)野心。他對曾陰謀篡權的王敦暗表贊賞,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時對親信說:“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绷髀冻鏊氪蹤嗟囊靶摹SH信們聽候嚇的不敢吱聲;笢胤稣矶,說道:“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遺臭萬年也是不錯的。”

  11.遺臭萬年

  典故:東晉明帝時。駙馬桓溫專權作亂,萌發(fā)野心。他對曾陰謀篡權的王敦暗表贊賞,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床上時對親信說:“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绷髀冻鏊氪蹤嗟囊靶。親信們聽候嚇的不敢吱聲;笢胤稣矶,說道:“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遺臭萬年也是不錯的。”

  12.一往情深

  發(fā)生地:南京烏衣巷

  典故 東晉時有個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歡聽別人吹奏笛子。每當聽到好聽的樂曲他就激動不已。當時住在烏衣巷的的宰相謝安聽說桓子野喜歡音樂到了如此地步,贊賞說:“桓子野對音樂的這份感情應該是發(fā)自內深處的,只要一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激動的不能控制自己!

  13.大筆如椽

  典故:王珣時東晉大臣,家住南京城南烏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個人送了一只像房頂?shù)姆苛耗敲创蟮墓P給他。王珣醒來后,對人說他預感到會有大手筆的事情發(fā)生。果然,一會有人來報告說孝武帝駕崩了。而王珣則被任命擔當哀冊等重要文書的起草事宜。

  14.屋下架屋

  典故:東晉時,南京有一個叫庾庾闡的官員,寫了一篇《揚都賦》,呈給庾亮,庾亮對這篇賦文大為贊賞,對眾人稱此賦可與張衡的《兩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相媲美。太傅謝安聽說此事后,對人說:“不能這樣搞啊!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個屋子罷了!什么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學習,那就難免淺薄了!”

  15.人琴俱亡

  發(fā)生地:南京烏衣巷,典故:王獻之和王徽之都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隨父親從建康烏衣巷移居浙江會嵇。獻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獻之去世,徽之趕回建康吊喪。他坐在獻之床前大哭一場后,取下獻之生前喜愛的琴想彈一首曲子給獻之聽,無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將琴擲在地上感慨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16.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時期,宋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zhàn),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17.自毀長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zhàn),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18.寄人籬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時張融一貫主張寫作要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寫道,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而不能一味寄人籬下,模仿別人。

  19.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當皇帝的簡文帝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據(jù)《梁書?簡文帝紀》記載,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四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六歲時就能寫文章。隨著年齡增長,他讀書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能夠一眼看十行字。

  20.江左夷吾

  典故:司馬睿剛在南京建立東晉時,百廢待興,人心不穩(wěn),大臣溫嶠很是著急。一天他在跟宰相王導交談之后,欣喜地說江東有王導這樣可以跟管仲媲美的人才,我還擔心什么呢。

  21.草間求活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東晉王敦起兵造反,大臣周靑對另一大臣溫嶠說,現(xiàn)在朝廷危難我們做大臣的怎么能夠為求眼前能馬馬虎虎活下去,而投靠外族呢。

  22.衣錦還鄉(xiāng)

  發(fā)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慶遠治兵有方,梁武帝蕭衍在還沒當皇帝前就很賞識他。蕭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戶。公元505年,又封他為雍州刺史,并在新亭為他送行。蕭衍說,你這次衣錦還鄉(xiāng),有你鎮(zhèn)守西部我也就可以無憂了。

  23.千載難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齊國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賞識,在他年老時寫了一本《臨終上世祖表》給皇帝,請求辭官回家。在這個表中他說,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運氣好得到皇上賞識,這真一千年也難遇到的好運氣呀。

  24.多難興邦

  典故:西晉末年,晉室衰敗,不斷受到匈奴的進攻,于是渡江遷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為東晉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后來祖逖又多次請求東晉皇帝司馬睿出兵北伐,收復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絕。在一份寫給司馬睿的《勸進表》中寫道:“或多難以固邦國,或隱憂以啟圣明。”

  經典歷史典故 篇5

  小心翼翼

  宋朝時, 有個官員賈黃中為官廉潔奉公,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后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不好了。”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表彰他的品德。

  經典歷史典故 篇6

  謝安派出的將領胡彬,率領水軍沿著淮河向壽陽進發(fā)。在路上,他得知壽陽已經被前秦的前鋒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扎下營來,等待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

  苻融占領壽陽以后,又派部將梁成率領五萬人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了胡彬水軍的后路。晉軍被圍困起來,軍糧一天天少下去,情況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給謝石告急,說:“現(xiàn)在敵人來勢很猛,我軍糧食快完,恐怕沒法跟大軍會合了!

  送信的晉兵偷越秦軍陣地的時候,被秦兵捉住。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快馬到項城去告訴苻堅。

  苻堅一連得到秦軍前鋒的捷報,更加驕傲起來。他把大軍留在項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趕到壽陽,恨不得一口氣把晉軍吞掉。

  他到了壽陽,跟苻融一商量,認為晉軍已經不堪一擊,就派了一個使者到晉軍大營去勸降。

  那個派出的使者不是別人,恰恰是前幾年在襄陽堅決抵抗過秦軍、后來被俘虜?shù)闹煨颉?/p>

  朱序被俘以后,雖然被苻堅收用,在秦國當個尚書,但是心里還是向著晉朝。他到晉營見了謝石、謝玄,像見了親人一樣高興,不但沒按照苻堅的囑咐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報。他說:“這次苻堅發(fā)動了百萬人馬攻打晉國,如果全部人馬一集中,恐怕晉軍沒法抵擋,F(xiàn)在趁他們人馬還沒到齊的時候,你們趕快發(fā)起進攻,打敗他們的前鋒,挫傷他們的士氣,就可以擊潰秦軍了!

  朱序走了以后,謝石再三考慮,認為壽陽的秦軍兵力很強,沒有把握打勝,還是堅守為好。謝安的兒子謝琰勸說謝石聽朱序的話,盡快出兵。

  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就派北府兵的名將劉牢之率領精兵五千人,先對洛澗的秦軍發(fā)起突然襲擊。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虛傳,他們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樣,強渡洛澗,個個勇猛非凡。守在洛澗的秦軍,不是北府兵的對手,勉強抵擋一陣,敗了下來,秦將梁成被晉軍殺了。秦兵爭先恐后渡過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澗大捷,大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謝玄一面命令劉牢之繼續(xù)援救硤石,一面親自指揮大軍,乘勝前進,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把人馬駐扎在八公山邊,和駐扎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

  苻堅派出朱序勸降以后,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晉軍的投降,突然聽到洛澗失守,像頭上挨了一下悶棍一樣,有點沉不住氣。他要苻融陪著他到壽陽城樓上去看看對岸形勢。

  苻堅在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對面八公山上,隱隱約約不知道有多少晉兵。其實,八公山上并沒有晉兵,不過是苻堅心虛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了(文言是“草木皆兵”)。

  苻堅有點害怕了,他轉過頭對苻融說:“這確實是強大的敵人!怎么能說他們弱呢?”

  打那以后,苻堅命令秦兵嚴密防守。晉軍沒能渡過淝水,謝石、謝玄十分著急。如果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軍到齊,對晉軍不利。

  謝玄派人給苻堅送去一封信,說:“你們帶了大軍深入晉國的陣地,現(xiàn)在卻在淝水邊擺下陣勢,按兵不動,這難道是想打仗的嗎?如果你們能把陣地稍稍往后撤一點,騰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就在戰(zhàn)場上比一比輸贏。這才算有膽量呢!”

  苻堅一想,要是不答應后撤,不是承認我們害怕晉軍嗎?他馬上召集秦軍將領,說:“他們要我們讓出一塊陣地,我們就撤吧。等他們正在渡河的時候,我們派騎兵沖上去,保管能把他們消滅!

  謝石、謝玄得到苻堅答應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馬,準備渡河進攻。

  約定渡河的時刻到來了,苻堅一聲令下,苻融就指揮秦軍后撤。他們本來想撤出一個陣地就回過頭來總攻。沒料到許多秦兵一半由于厭惡戰(zhàn)爭,一半由于害怕晉軍,一聽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來了。

  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飛快渡過淝水,向秦軍猛攻。

  這時候,朱序在秦軍陣后叫喊起來:“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況,只看到前面的秦軍往后奔跑,也轉過身跟著邊叫嚷,邊逃跑。

  苻融氣急敗壞地揮舞著劍,想壓住陣腳,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來,哪里壓得住。一群亂兵沖來,把苻融的戰(zhàn)馬沖倒了。

  苻融掙扎著想起來,晉兵已經從后面趕上來,把他一刀砍了。主將一死,秦兵更是像脫了韁繩的驚馬一樣,四處亂奔。

  陣后的苻堅看到情況不妙,只好騎上一匹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飛來,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堅顧不得疼痛,繼續(xù)催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氣。

  晉軍乘勝追擊,秦兵沒命地潰逃,被擠倒的、踩死的兵士,滿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脫的兵士,一路上聽到風聲和空中的鶴鳴聲(文言是“風聲鶴唳”,唳音lì,就是鶴鳴聲),也當作東晉追兵的喊殺聲,嚇得不敢停下來。

  謝石、謝玄收復了壽陽,派飛馬往建康送捷報。

  這一天,謝安正跟一個客人在家里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床上,照樣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zhàn)報,忍不住問謝安說:“戰(zhàn)事情況怎么樣?”

  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

  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

  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

  經過這場大戰(zhàn),強大的前秦大喪元氣。苻堅逃到洛陽,收拾殘兵敗將,只剩下十幾萬。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卻絲毫沒受到損失。不出王猛所料,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終于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后燕和后秦,苻堅本人也被姚萇殺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7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于囊中。日暮歸家后,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后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經典歷史典故3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意思出處: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往往是指不相同的兩件事不可同時做到,或兩個不相同的目的不可能同時達到。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就舍棄魚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得到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想要的沒有勝過生命的,那么凡是用來求的生存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那種不用呢?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卻不采用的,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做。由此可見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由此可見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只有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墒菦]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饑餓的路人不肯接受;施舍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高官厚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它,這樣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先前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妻妾侍奉卻接受了;先前寧愿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應該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本性。

  經典歷史典故 篇8

  典源出處

  《史記 · 陳丞相世家》:“ (張) 負隨 (陳) 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瘡堉僭唬骸截毑皇率,一縣中盡笑其所為,獨奈何予女乎?’負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釋義用法

  漢丞相陳平少年時家貧,娶不起妻,同里富人張負見他家雖窮,但門前有很多有聲望的'人來拜訪時留下的車轍,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就把孫女嫁給了他。陳平后仕漢,封曲逆侯。后以此典指人有才能,受人器 重; 也以“席門窮巷”等形容人貧寒。

  用典形式

  【陳巷】 清 ·趙執(zhí)信:“晏家從近市,陳巷不容車!

  【無車轍】 宋·劉筠:“地僻無車轍,心灰欲坐忘!

  【長者車】 唐·杜甫:“座對賢人酒,門聽長者車!碧啤堨铮骸翱ぶ信f指賢哉巷,門外多來長者車!痹 ·段克己:“經春日日臥空廬,門巷蕭條長者車!

  【長者轍】 南朝宋·顏延之:“林閭時晏開,亟回長車轍。”唐·劉禹錫:“塵埃長者轍,風月故人杯!

  【曲逆車】 宋·陳師道:“門有曲逆車,謗甚北山女!

  【席為門】 宋·陳師道:“平生席為門,未識長者車。”

  【門無車轍】 宋·陸游:“門無車轍亦何恨,有此兩君堪與言!

  【門前車轍】 宋·范成大:“門前車轍從今少,寂寞柴荊且暫扃!

  【席門窮巷】 唐 ·高適:“東鄰少年安所如? 席門窮巷出無車!

  【柴門車轍】 清 ·吳偉業(yè):“柴門車轍在,感舊淚縱橫!

  【窮巷回車轍】 元·薩都拉:“窮巷回車轍,空廚泛酒漿!

  【深巷勤長者】 宋·黃庭堅:“回車過門問無恙,何意深巷勤長者!

  經典歷史典故 篇9

  本色當行

  宋代詩人陳師道曾云:“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耳。”意為蘇軾作詞,亦如韓愈作詩,雖好而不是詞的本味,惟有秦觀、黃庭堅之詞,方是作詞正道。同時的.晁無咎卻說:“蘇詞雖稍不諧律呂,蓋橫放杰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黃山谷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乃著腔子唱和詩耳!蹦纤卧娬摷覈烙鹨笞髟姟绊毷潜旧,須是當行”,即本陳、晁兩家之說。本色即詩文體裁的本味;當行,猶言內行。后來詩文中常用“本色當行”形容恪守體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見《后山詩話》、《滹南詩語》、《滄浪詩話》)

  經典歷史典故 篇10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經典歷史典故 篇11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這個詞源于一個有關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間有馬皇后露大腳的傳聞,以致演化為“露馬腳”一語。另據(jù)最早的史料記載,“露馬腳”一詞在唐代已有出現(xiàn),本為古代一種游戲。在節(jié)日慶典之時,將描繪好的麟麒皮,裝飾 于驢或馬身上,借以喜慶助興。但馬腳或驢腳難以包裝掩飾,耍弄起來,難免露出馬腳或驢腳來,借指弄虛作假,“露馬腳”一說就源于此。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里當過和尚,成年之后,與農民出身的馬氏結為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馬氏多年來為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現(xiàn)今南京)街頭游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xiàn)在,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為“露馬腳”。

  馬后是練武之人,所以沒有纏足,她是文武全才。但是《“露馬腳”考辨》一文否認了這種說法:佚名元曲《陳州糶米》有句云:“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后聞,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 了!

  上溯宋代,我們甚至可以查到“露驢腳”一語。北宋《續(xù)傳燈錄》卷二十:“后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边@是很有說服力的.二條書 證。據(jù)此可以斷言,“露馬腳”一語絕非源于馬皇后,而是別有所本。 魯迅文中有“露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一語,看來先生是明白其出處的。事實上,“露馬腳”正是與古代用馬(或驢)假扮麒麟的游戲有關。麒麟與龍、鳳、龜并稱“四靈”,是古人心目中的瑞獸、仁獸。古代節(jié)日慶典或祭祀時,往往有一種 活動:將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于馬(驢)身上游戲。馬腳部分自然難于嚴密包裹,而一旦包裹不嚴,即顯露真相。

  這一活動唐代已有,不過多以驢子裝扮。唐代馮 贄《云仙雜記》卷九引張(上族下鳥)《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其去皮, 還是驢耳。無德而失紫,何以異是!遍,鞋植頭,塞于鞋內之木制模型,此處指裹于麒麟皮中的驢子,代指虛有其表者。宋代多以馬裝扮麒麟。黃庭堅《和劉編修潛夫讀近報蔣峴被逐》詩云:“渠依眩耀麒麟楦,我輩高騰駑驥吟!(別人只夸耀外表文采,我輩只是像馬一樣不懈努力。) “露馬腳”一語當源于此。

  所以也有這種說法,說露馬腳出自這種游戲。

  經典歷史典故 篇12

  1、數(shù)典忘祖出處

  《左傳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無后乎!數(shù)典而忘其祖!

  2、數(shù)典忘祖釋義

  典,古代文化典籍,也指古代的禮制和歷史!皵(shù)典忘祖”,比喻忘本,或對本國歷史無知。

  3、數(shù)典忘祖典故

  晉國大夫籍談,出身于一個世代掌管文物典籍的貴族家庭!凹边@個姓氏,就是由他們世襲的職務得名的。可是到籍談這個時候,他已不大管理文物典籍了,連晉國的歷史也了解得很少。

  魯昭公十五年(前527)秋天,東周景王的夫人穆后死了,大辦喪事,各諸侯國都按照禮儀,派專使前來吊唁,并貢獻珍貴的禮品。

  籍談與大夫荀躒(li歷)作為晉國的專使,也來到東周都城。但是,他們沒有帶什么珍貴的禮品。周景王心中很不局興。

  周景王決定對晉使施加一些壓力,所以王室喪事禮儀一結束,他就特別設宴招待兩位晉使,并故意讓侍者用魯君新獻的青銅壺給晉使斟酒。

  賓主漸漸地酒喝多了,周景王乘著酒興向晉使荀躒夸起魯國的青銅壺來,說道:“你看魯國送來的這件銅器珍貴嗎?”荀躒含含糊糊地答道:“確實珍貴。”

  周景王話鋒一轉,單刀直入地問道:“承蒙各諸侯國眼中還有我這個周天子,進獻了這么多珍貴禮品,遺憾的是沒有看到晉國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呵!避鬈V沒料到有這樣一問,答不上來,就示意籍談回答。

  籍談也沒有思想準備,隨口就說:“陛下,各國諸侯獲得天王的恩賞實在太多了,獻上一點完全應該,只是敝國……”周景王打斷他的.話,問:“晉國怎樣?”

  籍談緩口氣,繼續(xù)說:“敝國僻處深山,與戎狄為鄰,從來沒有領受過天王的恩賜。我們的財力物力,對付戎狄的入侵都很緊張,拿什么獻給陛下呢?”

  周王聽了這話,責備道:“啊,你太健忘了!晉的祖先唐叔不就是我們成王的弟弟嗎?王室恩澤廣被,怎能說沒有施到你們晉國的身上?”

  籍談想再說什么,可是周王接連舉出許多無可辯駁賞給晉文公的,有襄王的“大路”、“戎路”兩種戰(zhàn)車,還有武士、弓斧及祭神的美酒,等等。

  周景王進一步譏諷道:“你的祖先孫伯黡,是晉國專管典籍的正卿,你怎么把老祖宗的職務都忘掉了呢?怎么對晉國的歷史這樣無知啊!”籍談和荀躒實在沒有臉再待下去了,不等席終,就告辭而去。

  周景王望著這兩個人的背影,得意地笑起來,對左右說:“籍談大約要絕后吧,竟然數(shù)典忘祖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13

  烏鳥私情: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

  【出處】(晉代)李密《陳情表》。

  【釋義】烏鳥:古人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歷史典故】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陽人,西晉文學家。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yǎng)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帶,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嘗過,然后才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后,晉武帝準備讓李密做太子洗馬這個官,郡縣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離開祖母,于是,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里情況,說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jù)說烏鴉都知道喂養(yǎng)衰老的母鳥,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準許我奉養(yǎng)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縣,發(fā)給他贍養(yǎng)祖母的費用。

  【成長心語】

  孔子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在于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愛。“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闭Z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其實,孝敬父母,不需要作出多偉大的事業(yè)。每天早晨,讓我們用一句關愛的話語、一個親熱的動作,或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就可以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愛與孝心。最重要的是,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他們觸手可及的地方,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父母的愛。

  經典歷史典故 篇14

  從前宰羊時放完血,屠夫會在羊的腿上割開一個小口,把嘴湊上去使勁往里吹氣,直到羊全身都膨脹起來,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誰要說可以把牛皮吹起來,那就是說大話了,因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堅韌,根本吹不起來。所以"吹牛"就是說大話的代名詞!

【經典歷史典故 】相關文章:

歷史的典故04-12

歷史典故04-12

經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經典的歷史典故01-13

經典歷史典故04-28

歷史典故05-19

歷史的典故05-21

經典的歷史典故04-20

經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大全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