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20個
通過學習國學經(jīng)典,使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興趣,開發(fā)潛質(zhì),完善品格,增強記憶力,樹立自信,博愛,積極的生活和理想,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讓孩子們在聆聽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經(jīng)典國學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
鐵棒磨針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jīng)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shù)。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智慧小語: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因為勤奮過人。正如愛迪生所說:“天才那就是2%的靈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2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fā)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nèi)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么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智慧小語】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弟子規(guī)》中說:“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币馑际钦f:書房要整理清潔,墻壁要保持干凈,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3
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喪。想不到的`是,莊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開雙腿地敲著盆唱著歌呢!“哎,莊兄,”惠施開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場,生兒育女,從靚妞苦到雞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經(jīng)可以了,可你還要敲盆唱歌,不過分嗎?”“別瞎說,敝人生平不二色。”莊子說。“那為什么?”惠施問!昂⒆铀麐寗偹罆r,我怎么不難過?不是說一夜夫妻百日恩’嗎?”莊子的語氣有點凄然,“可后來一想,生從死來,她源于無生無形無氣,混沌太初,無中生有,先變而有氣,再變而有形,復變而有生,如今又從生變回去、變成死,回老家了,不猶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樣自然么?孩子他媽現(xiàn)在已安靜地躺在天地這座巨室之中,托體同山阿(ē),我還哭得死去活來,惠施,這叫通達天命嗎?”說完,莊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專注地繼續(xù)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語: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結(jié)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人人都會死,死亡是生命的一個必然歷程。悲傷的眼淚對亡人無益,看破生死,人生就會有另一番氣象。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4
舜的故事
《史記》中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生母去世后,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并生了一個兒子。父親喜歡后妻的`兒子,總想殺死舜,遇到小過失就要嚴厲懲罰他。但舜卻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從來沒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聰明,他們想殺死舜的時候,卻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時候,他又總在旁邊恭候著。有一次,舜爬到糧倉頂上去涂泥巴,父親就在下面放火焚燒糧倉,但舜借助兩個斗笠保護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后來,父親又讓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開了。他們本以為舜必死無疑,但后來看到舜還活著時,就假惺惺地說:“你跑到哪里去了?我們特別想你啊……”他們經(jīng)常想方設(shè)法害舜,但舜不計前嫌,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親、友愛弟弟。后來他的美名遠揚,堯帝知道后,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并讓位于他,天下人都歸服于舜。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5
母熊護子法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母熊已經(jīng)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為什么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6
孟母三遷
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有利于兒子成長的環(huán)境。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游戲。孟母看到環(huán)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孟母說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于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從此孟子模仿學校里的禮儀等課程。孟母說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環(huán)境,于是定居下來。這就是成為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7
孟母斷織
孟子上學后,有一天還沒到放學時候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織機上沒織完的.布割斷了。割斷的布,散成一堆線頭。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說:“你廢棄學業(yè)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布,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孟子受到很大震動,從此成年累月努力學習,從不中斷,從不松懈,終于成為大學問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緊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鑒。學校教師乃至全社會都應重視兒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壯成長?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8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56?-106),東漢大臣,9歲時母親病死,從母親生病到死,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由于勞累和悲傷,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cuì),周圍人贊揚他是難得的好孩子。母親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親,盡量關(guān)心、體貼、照顧父親。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現(xiàn)云夢縣東南),在驕陽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熱,蚊子還很多。為讓父親睡好覺,天未黑小黃香便守在睡榻邊,用扇子使勁把父親的.床席、枕頭扇涼,把蚊子扇跑,使父親能夠安寢。在寒風刺骨的冬夜,屋里沒有取暖設(shè)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在父親睡前他自己先脫下衣服,鉆到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把父親的被窩焐暖后,再讓父親睡下。小黃香熱愛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父母,人們交口稱贊:“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彼摹吧日頊叵眰鳛槊勒劇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9
緹縈救父
緹縈(Tíyíng)是漢文帝時一個“太倉長”淳于(Chúnyú,復姓)意的`小女兒。淳于意精通醫(yī)道,后棄官回家行醫(yī),就診者盈(yíng)門。有一次,他在門上貼了告示:“這兩天有事出門,不看病。”恰好有個地方大官來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門外。死者家屬誣告淳于意行醫(yī)害人,當?shù)毓俑疁蕚渑刑庪?yuè)刑,就是把腳砍掉。但因為淳于意當過太倉長,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經(jīng)皇帝批準,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師去定罪。
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緹縈到父親面前說:“我護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盡心照顧您。”說完就背起事先準備好的小包,辭別姐姐門,護著父親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給皇帝寫信,大意說:我父親為官清廉,行醫(yī)有術(shù),現(xiàn)被人誣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殘疾,永難復原,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寧可入官為奴婢(bì),替父親贖罪
漢文帝見緹縈人不大,孝心卻不小,受到感動,赦(shè)免了淳于意,讓他領(lǐng)著小緹縈回家去。后來,漢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壞處,冤枉好人后無法糾正,就下令廢除了肉刑?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0
程門立雪
北宋的哲學家楊時(1053-1135)從小好學,中進士做了官以后,棄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程顥死后,為了深造,他又繼續(xù)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為師,這時他已經(jīng)是40歲的人了
一天中午,楊時和同學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正趕上程頤坐著養(yǎng)神小睡。這時,下起鵝毛大雪,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不聲不響站在大門外雪地里等候。到程頤醒來發(fā)現(xiàn)他們,請他們進屋時,門外的.雪已經(jīng)有一尺來厚了,楊時和游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對深深的雪窩。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1
廉頗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Lìn)相如,因在“完璧歸趙”和“澠(miǎn)池會”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挫敗了強大的秦國的陰謀,衛(wèi)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對人說:“我做了多年的趙國大將,攻城野戰(zhàn),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藺相如只靠動動嘴皮子,一下子職位比我還高。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后,不與廉頗計較,多方回避和廉頗見面,當他帶著隨從外出,望見廉頗的車馬,老遠他就叫車夫繞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為這樣做是很羞恥的,藺相如卻笑著問:“你們說,與秦王相比,廉將軍威風大,還是秦王威風大?”“當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藺相如接著解釋:“秦王那么威風,我都敢當廷叱責他,我盡管愚笨,難道就獨獨害怕廉頗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還不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兩人在,如果我和廉頗鬧起矛盾,兩虎相斗,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秦國就會乘虛而入。國家要緊吶,個人受點委屈有什么關(guān)系!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安危和利益擺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怨拋到后面。”?
廉頗聽到相如的'這番話,非常慚愧。他脫光上衣,裸露著身子,背著荊條,到相如府上公開請罪,希望相如能用荊條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認錯、賠禮道歉的誠意。藺相如一見廉頗這樣,趕緊以禮相揖(yī)。從此兩人結(jié)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這就是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他們雙方都做到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家的利益,拋開個人的恩怨,團結(jié)合作,使虎視眈眈的秦國很長時間不敢貿(mào)然舉兵侵犯。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2
管鮑之交
管仲(?-前645)和鮑(Bào)叔牙交誼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他倆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自幼結(jié)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長大后兩人分屬于齊國互相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鮑叔牙擁戴的齊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鮑叔牙成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糾失敗,被逼自殺,管仲成了俘虜。齊桓公準備將管仲處死,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遠遠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非重用他不可!饼R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用最隆重的禮節(jié),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為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佐齊桓公長達40余年。齊桓公用了管仲的謀略,很快成為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鮑之交被稱為金蘭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屬,代表堅固;蘭,指蘭花,代表美好。金蘭,形容交情的信誠。金蘭契比喻意氣相投、信誠深厚的友誼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3
管寧割席
管寧(158-241)是三國時魏國隱士,曾經(jīng)與朋友華歆(xīn)同在菜園鋤地,他們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寧就像看到瓦石一樣,毫不動心,照樣揮鋤,而華歆把金子拾起來后又扔下。他們兩人坐在同一張墊席上讀書,有大官的車轎從門前經(jīng)過,管寧照樣埋頭讀書,而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從這兩件事管寧感到華歆還不能淡泊金錢和權(quán)位,有貪財之心,有羨慕富貴榮華之意,與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華歆割席分坐,拒絕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連在一起的坐席割斷就表示絕交。管寧“割席”、“拒華歆”被當作交友之道的美談,他的'態(tài)度或許過于嚴厲,但他重視朋友的品行和志向這一原則是可以借鑒的。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4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是東漢末年魯縣(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聰慧敏捷,很有教養(yǎng),在7個弟兄中他數(shù)老六,與兄弟相處,處處謙讓,4歲時有一天,兄弟們一起吃一盤梨,哥哥讓他先拿,他只拿一個最小的。父母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父母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5
“狼來啦”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見山下田里大人們正在辛勤地勞動,就想撒個謊,逗逗樂。他沖著山下大喊:“狼來啦!狼來啦!”田里的人聽到喊聲,立即舉著鐵鍬,扛著鋤頭,緊張地奔上山來,累得氣喘噓噓。那個小孩卻高興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們都上當啦!”大人們生氣地走下山去。過兩天,大人們正在種田,又聽見山上有人喊“狼來啦!狼來啦!”大人們拿起農(nóng)具飛快地奔上山,原來又是那個孩子撒謊,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們又上當啦!”大人們氣壞了。又過幾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時,真的來了一只狼,他嚇得拼命喊:“狼來啦!狼來啦!”農(nóng)田里的'大人都說:“準是那個孩子又在騙我們,別理他!”結(jié)果那個小孩被狼吃掉了,因為他老撒謊,別人對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結(jié)果吃虧的還是他自己。所以說“狼沒來,勿相欺”——千萬不要說謊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6
康映雪
晉朝人孫康,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時間不夠用,可是家里貧窮,買不起燈油。特別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長,讓夜晚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可惜。一天夜里,孫康一覺醒來,看見窗縫里透進白光,以為已經(jīng)天明了。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全都銀裝素裹,閃閃發(fā)亮。他靈機一動:映著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此后,他便映雪讀書,常常讀到雞叫。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7
鑿壁偷光
漢朝人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可是家中貧困,夜讀無燈。鄰居家每晚都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墻上鑿了個洞,使鄰家的`燭光照入,借以讀書。由于他刻苦攻讀,后來終于成為西漢有名的經(jīng)學家
孫康、顧歡、祖瑩、匡衡他們讀書的客觀條件極端困難,但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去創(chuàng)造條件,堅持學習。如今我們學習條件與他們相比是何其優(yōu)越,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讀書學習呢??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8
鐵杵磨針
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四川讀書,不肯用功,中途棄學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鐵杵(chǔ)在石頭上不停地使勁磨。李白不解地問:“你磨鐵棒干什么用?”老婆婆說:“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边@情景使李白很感動,他想:“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么頑強的毅力呀!學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于是,他回到學館,刻苦學習,終于成為很有成就的人。諺語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出自這個故事。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19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fā)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nèi)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么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 20
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jīng)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松,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門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jīng)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jīng)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于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后、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轉(zhuǎn)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lǐng)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12-11
(集合)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08-02
簡短國學經(jīng)典小故事05-07
經(jīng)典國學故事簡短09-02
經(jīng)典國學經(jīng)典故事11-29
國學經(jīng)典故事05-20
國學經(jīng)典故事03-17
國學經(jīng)典故事(精品)09-20